分享

《渔樵问对》丨千古奇文道破世界的本质

 nysd2012 2024-03-03 发布于北京

人们常说,当官要读管仲,经商要读范蠡,易理要读邵雍。

易理就是《易经》之理,而易经又是预测术的根,《易经》既包括哲学体系又包括预测体系。因此,也可以说,懂了易理,也就懂了如何由因推果,也就懂了世事变迁的规律。

北宋的邵雍年少便才智出众,随着年岁渐长,他的智慧也在增长。他学易悟道,明白了天地的运行变化规律,利与害的辩证统一规律,阴阳消长的规律,世道变迁的规律。邵雍还悟到了伏羲八卦中自带的先天因素。

被称为北宋理学第一人的邵子,也就是邵雍,也是一位易学大师,他在一千年前写出千古奇文《渔樵问对》。

图片

全文从头到尾都是一个樵夫和一位渔夫的对话,两人一问一答之间,从人世间的福祸利害讲到世界的本质,又从虚无缥缈的天道法则,谈到人世间的兴衰更替,讨论了天道和人道的运行规律,鞭辟入里,意味深长。

每当我们仰望星空的时候,免不了感叹浩瀚无比的宇宙,而我们人类自身显得是如此的渺小,但是这两者之间似乎冥冥之中又有着什么联系。天地之间,仿佛有一支无形的手在控制着一切,将宇宙星海与世间万物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这支手,或许就是两千多年前老子口中那说不清道不明的“道”。

邵雍的《渔樵问对》看似讨论如何钓鱼和砍柴,但其实就是在讨论“道”。

第一部分对话是在剖析事物的外在现象与内在本质,也就是所谓的利与害,体和用。

第二部分对话是在讲圣人观察世界的方式和结果。

第三部分对话是在论述人力与天命之间的关系。

而最后一部分对话则是具有实际意义的治世之学,也就是所谓的世道兴衰之痕迹。

【一】

不到万字的对话故事一开始的场景是一位渔夫坐在水边钓鱼,而另一边来了一位樵夫挑着一担干柴在此路过。樵夫赶路走得累了,坐在路边的一块石头上休息,顺便跟钓鱼的老者打了个招呼。

樵夫问渔夫:在这里能不能钓得着鱼?

渔夫漫不经心地回了一句:可以。然后继续安心垂钓。

樵夫又来了一句:那要是不放鱼饵,还能钓得着鱼吗?

渔夫说:不能。

樵夫说:可见鱼因为食物而受到伤害,人却因为鱼而获利,人和鱼都是追求利益,为什么结果却不同呢?

这句话就是邵雍借樵夫之口,用这种看似极其无聊的方式,提出了一个很少有人会思考的问题。

图片

鱼钩对于鱼来说,是危险的,是有害的。鱼饵对于鱼来说,是食物,是有利的。鱼为了吃到鱼饵,主动去咬钩,结果反而丢了性命。但钓鱼的人却因此获得了利益。

同样都是一个鱼饵,发挥着截然相反的作用。可为什么会造成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呢?

渔夫说,子樵者也,与语异治,安得侵吾事乎?然亦可以为子试言之。彼之利,犹此之利也;彼之害,亦犹此之害也。子知其小,未知其大。鱼之利食,吾亦利乎食也;鱼之害食,吾亦害乎食也。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说,你不是干我这一行的,你不懂。你站在人的角度来看鱼,你问过鱼的感受吗?对鱼来说,不吃食物就要饿死,吃了食物可能被钓。但被钓是有概率性的,没食物吃被饿死却是必然的,所以它必须要吃,人不也一样吗?钓不到鱼就要挨饿,钓到了鱼才有的吃,这不也是概率性吗?

你只看到了鱼因为追求食物而受到伤害,却没有看到鱼因为没有食物而受到的伤害。你只看到我钓鱼获得了利益,却没有看到我钓鱼过程中受到的伤害,在江河边钓鱼是可能会掉进水里面被淹死的。鱼是为了鱼饵,人是为了钱财,世间的利害其实都是一样的。

图片

樵夫又问:我平时背100斤柴没事,为什么多加10斤就会受伤呢?

渔夫回答:砍柴的事情我不清楚,但是我平时钓鱼也是一样的。钓到大鱼不舍得放弃,费了好大的劲钓上来,自己差点掉到河里淹死。所以说贪心自己能力之外的事情,哪怕多一点点都会受到伤害。

渔夫又接着说:其实利和害,名和实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贪婪的人过分追求利益,不惜以身犯险,危害也就产生了。过分追求名头,实在的东西也就丧失了。小偷偷东西的时候唯恐拿的太少,事情败露之后又后悔拿的太多。官员受贿时得到的财物,定罪时就会变成脏款脏物。此时的赞誉,彼时就会成为诋毁。其实都是同一件事,只因利害不同而已。

官场是争名的地方,市场是聚利的地方。如果能以不争的心态待在这些地方,就算是一日升迁9次,卖东西获利百倍,也不会产生伤害。如果利害在心中,就算是父子之间也会疏远成路人,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义气是谦让之本,利益是争端之源。谦让产生仁慈,争端产生伤害。

樵夫思绪拉回眼前,他说:你煮鱼要用到我的柴吧,看来我的柴对你是有用的。

渔夫回应道:你只知道你的柴能煮我的鱼,却忽视了你的柴为什么能煮我的鱼。

如果世人不知道柴的作用是火,就算柴堆积如山又有什么用呢?火生于动,水生于静。动静相生,水火相吸。水火是作用,草木是形体。在未发挥作用之前所表现出来的静态,就是它的本,而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动态,就是它的变化。

能够看透事物的本质和变化,才算是真正了解了这个世界。

樵夫点头说道,柴是本,火是柴的作用,这个道理我懂了,那怎么才能看透事物的本质,真正的理解这个世界呢?

【二】

观察世界有三个境界。

樵夫问及如何观物的时候,渔夫这样回答: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

这句话中,暗藏着人们认识世界的三个层次,或者说三重境界。

第一个境界就是以目观物。也就是用自己的眼睛来辨别事物,辨别是非,这个境界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

第二重境界是以心观物。意思也就是用自己内心中的观念,来衡量事物的价值与是非对错。这个境界是以自己的喜好来判断万物。

而第三重境界,也就是最高的一种境界叫做以理观物。

世人大多都能够知晓万物的形状,能够鉴别河是河,知道山是山,但人们却不能像水一样直接化身成为万物形状。水虽然能够化身成为万物的形状,但却不能像圣人一样,知晓万物的性情,能看透万物的心中所想,那为什么圣人就能够做到这一点呢?

这是一种近乎于无我的状态,将自己的主观判断抛出在外,以纯粹客观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甚至将自身也视为万物中的一员,不起任何分别之心。只有这样才是最贴近于大道的方式。

图片

俗话说,凡心死,道心生。

当一个人不再受困于自己的主观意愿的时候,那么他的思维就能够越来越接近于道了,而这就是圣人的境界。

这样的方式就是圣人观察万物,认识世界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圣人就可以做到一心观万心,一身观万身,一物观万物,一世观万世。

从易理的角度说,就是可以知道宇宙的起源,天地的生成,以及古往今来的诸多变化。能够推测一个人的吉凶祸福,预料天下的兴盛衰亡。

渔夫刚说到这里,砍柴的樵夫顿时又来了兴致,而他们所谈论的话题,也随之由天道转入了人道。

【三】

福与祸,人力与天命。

听完渔夫的话,樵夫觉得很有道理。

他又问渔夫:你是怎么钓到鱼的?

渔夫回答说:需要准备好鱼竿、鱼线、鱼漂、鱼坠、鱼钩、鱼饵这六样渔具,少一样都不行。如果这渔具都准备好了还是钓不上鱼,那就不是人的问题了。如果连渔具都没有准备好,是肯定钓不上鱼的,这就是人的问题。比如一个农民如果只想着丰收,却不去照料庄稼,导致荒芜,这叫人祸。如果勤劳耕作却遇到水涝干旱,这叫天灾。

樵夫接着问道:人有祷鬼神而求福者,福可祷而求耶?求之而可得耶?敢问其所以。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听说人可以向鬼神祈祷富贵和福气,这到底是否可行?这是樵夫向钓鱼老者发出的灵魂拷问,同时也是古代很多人的心声。因为在那个时代,绝大多数人都喜欢求神拜佛,祈求富贵平安。

图片

面对这样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老者给出了这样的回答:语善恶者,人也;福祸者,天也。天道福善而祸淫,鬼神岂能违天乎?自作之咎,固难逃其咎。天降之灾,禳之奚益?修德积善,君子常分。安有余事于其间哉!

这段话的意思是,人分善恶,福祸天定。天道就是让善人得福,恶人得祸,鬼神又怎么能够违背呢?自己做坏事引来祸患,属于咎由自取,祈祷也没用。修德积善是君子的本分,这样才不会惹祸上身。

在渔夫看来,人有做恶的,有行善的,但命由己造,福与祸都是根据自己的修为造就的。因果循环是天道的规律,即使是鬼神也不能违背。如果农民只是祈祷而不用心去照料庄稼,恶人只做恶事而不去行善,按照天道的因果循环,上天就会降下灾祸,即使祈祷也没什么用。

樵夫听渔夫这么说,继续问道:那照你这么说的话,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会出现好人碰到坏事,坏人碰到好事的情况呢?看来所谓的因果也不是特别公平啊!

渔夫闻言之后,再度摇了摇头轻声感慨了一句,这就是天命与缘分啊!好人遇到好事,是他自己挣来的福分。坏人遇到坏事,是他自己结下的恶缘。这些都是人力的因素,属于缘分。

而好人遇到坏事,坏人遇到好事,那就是天命的因素了,属于人力不可控的范围。就像我钓鱼一样,将工具准备齐全,是我力所能及的范围。但至于能否钓得上来鱼,那就是概率的问题了。这就是人力与天命的影响和区别。

渔夫的话,道出了一个人命运的真相:人们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好事与坏事落在一个人身上是有一定的概率的。

“费马—帕斯卡系统(概率系统)与世界的运转方式惊人地一致,是基本的公理,你真的必须得拥有这种技巧。”
——查理·芒格

图片

但是由于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不同,所以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些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概率。从而也就造就了个人的吉凶祸福,是非成败。

换句话来说,每个人的命运其实都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尽最大的努力,去完善自己的人生轨迹。或许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尽人事听天命!

然而说到天命,不得不提到《渔樵问对》这本古书里的另一个重点,那就是这个社会兴衰的规律。

【四】

在古人的概念当中,人间的兴衰更替,以及朝代的繁荣与灭亡,那都是天意运作的结果,是不可违逆的规律与法则。

但是对于这个问题邵雍却借渔夫之口阐述了另外一种观点,讲明了世道更迭的基本逻辑。这个观点即使放到现在,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樵夫问渔夫:人有灵魂吗?

渔者答:有。

樵夫又问:你怎么知道的呢?

渔者答:通过人知道的。目耳鼻口心胆脾肾之气齐全的叫人。心的灵魂叫做神,通过人的眼睛可以辨别。脾的灵魂叫做魂,通过鼻子闻可以辨别。胆的灵魂叫做魄,通过说话的气魄辨别。肾的灵魂叫做精,通过人说话的声音可以辨别。人禀天地万物的灵秀之气,能以一身认识亿万之物,所以说是人中至物。如果一个人能抵得上亿万个人,那就是人中至人,也就是圣人。圣人能顺应自然法则,掌握天地造化,通晓人情世事,博古通今。人因为气而生,气推动着人体的运转,世间万物皆是阴阳。所以阳者是阴者的形状,阴者是阳者的影子,人是魂的形状,魂是人的影子。

图片

渔者接着说:阴阳之间的关系十分巧妙,它们看似对立却不对等,一直处在变化之中。就像君子与小人一样,君子为阳,小人为阴,如果世界没有小人,那自然也没有君子,正因为有小人的存在,才能衬托出君子。他们之间的变化也代表着时代的更替。太平盛世,君子占六分,小人占四分,小人无法战胜君子。乱世之中,君子占四分,小人占六分。君子诚实,小人奸诈,所以盛世诚实的人多,乱世奸诈的人多。诚实可以成事,奸诈容易坏事。

砍柴的樵夫继续向钓鱼老者问了另一个问题:小人可以被灭绝吗?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坏人,只剩下好人,岂不就永远天下太平了吗?

在原文中,钓鱼的老者是这样回答的:君子禀阳正气而生,小人禀阴邪气而生。无阴则阳不成,无小人则君子亦不成,唯以盛衰乎其间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与小人就好比是天地间的阴阳二气,孤阴不生,孤阳不长,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世间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君子和小人也是必然会出现的。

事要人去做的,事物的成败主要看人。所以一件事能不能成,一个架构合不合适,就要看如何用君子和小人。

君子喜欢善,小人喜欢恶,从善可以看出仁义,从恶就可以看出利益。反推就可以得出,利益至上就会滋生小人,仁义至上就会滋生善人。因为人本无善恶之分,但世界却存在善恶之分。

那么由此看来,邵雍其实并不否认小人的能力,君子和小人可能都是人才,只不过一个是正才,一个是不正之才。而正与不正,就取决于他们的内心,所以一个领导者,总是需要做到量才而用。

就如同中医给人治病一样,该用良药的时候用良药,需要以毒攻毒的时候用毒药,一切都是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决定。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算是将天地之道,用于天下之间。而这也正是《渔樵问对》这本古书,给人带来的启发。

【未来】

《渔樵问对》的作者邵雍,一生都在隐居,并未出世,但他却能通过易理推算的方式,在深山之中,看透了天下之事。

“你我今日一别,129600年后终会相见。”
——邵雍

邵雍推算,在129600年之后,世界会再一次循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