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存周《八卦拳浅说》考述与注释(上)

 安然养生馆 2024-03-04

台湾著名武术史研究者周剑南先生在大陆期间曾向孙存周先生请教过孙氏八卦拳,孙存周先生的武艺给周剑南先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周剑南先生对我讲,他在大陆期间所见各派拳师中,以孙存周先生的武艺最高。他的盟兄,也是他在形意、八卦、太极方面的老师之一郑怀贤先先生也认为孙存周先生的武艺虽不及其父孙禄堂先生,但是他那样的功夫是高于其他人的。而孙存周先生只要公开表演武术,从来就是八卦拳和八卦剑。说明孙存周先生对八卦拳这门武艺看的很重。当然孙存周先生在孙氏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上皆有很深的造诣,达到三拳合一的境地。但是,孙存周先生生前公开发表的拳论不多,目前可以查到的仅三篇而已,这三篇文章都是值得今人深入研究的。

注:

《周剑南武术文集》周剑南写给童旭东信,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61月出版。

八卦拳浅说》是孙存周先生根据他的八卦拳体认写的一篇重要拳论,刊登在1935年两路局的刊物上,内容如下:

八卦拳,又名游身八卦连环掌1。象取于数理,立体于八卦2。体亦谓之用,用亦谓之体,体用一源,动静一气,以极简之式,达极深之理3。虽有上刚下柔、阳刚阴柔之互变,然不外伸缩旋转研圆之法,易数方圆二图之理4。其式始于太极,终于八卦,中分两仪四象五行5。奇正相生,无不具备,精微奥妙有神化不测之机6。斯拳之作用,在化后天不自然之力,以补先天不充足之气7。远取诸物,效其性能,而为吾用。近取诸身,藉有形之身,周流弥间而焕发其精神8。论其练法与形意太极等,方式虽若不同,而功用则一9。然其理微奥,不佞,不学无术,虽知之而不能宣之于笔墨,孰敢秘也10

今就其练法言之,先明三害,次习九要(详见先君著八卦拳学)11。左右旋转,一奇一偶12。腰为主宰,手变从爻,足变从勾股三角13。变换须上下一致,圆融无碍14。转走须气脉通连,隔行不断,圆中寓方15。进退须不拒不离,应之以中16。正卦含四德八能四情,内藏十八罗汉拳、七十二截腿、七十二暗脚以及点穴剑术,互为其用(详见先君八卦拳学)17。变卦有形变、意变、意变形不变、形变意不变之别18。形变易,意变难。若不动而变,不为形式所拘而变,行之以神,无不如志,则尤为上乘也19。行步平稳若静水浮物,只见水流,不见物行20。变换忽高忽低,忽左忽右,瞻之在前,忽然在后,极变化之能事,有莫测其由之概21

总之,虽一式之微,莫不有速小柔巧闪展腾挪之妙,俱在学者善自体会,实地修持耳22

孙存周先生这篇拳论虽然只有565个字符,但所含之理极深,以笔者浅见,就有如上22个需要深入体悟其意的要点。

笔者在八卦拳上没有造诣,然笔者接触各派武术近五十年,各派八卦拳家(即俗称八卦掌)见过的不在少数,本文仅就笔者所知、所见、所闻对这22个要点作一考述,意在抛砖引玉。

原文1

八卦拳,又名游身八卦连环掌。

考述:

对于这门武艺,最先是称八卦拳,还是称八卦掌,或是称游身八卦连环掌,目前没有看到确切的史料记载,故暂不可考。但是就武术的语境而言,在逻辑上,称八卦拳更为合理。因为,作为拳名中的拳所指的不应该指拳头,这个拳在逻辑上应与拳种、拳术、拳法这些名称相对应,属于拳学即武学这个范畴。本来这个问题早在100多年前,就由孙禄堂先生已经给明确了,即作为拳名,这里的“拳”指的是拳学,而非拳头。所以在孙禄堂先生的《八卦拳学》出版后,八卦拳这个名称已经被当时武术界普遍接受和使用。

然而自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直至当今,武术界的管理者们的认知发生了明显的退化。他们既不是从每门武术实际上是一种知识体系即“XX拳学”的角度,也不是从拳术定名需要符合相应的逻辑范畴的角度,而是非常肤浅的把拳学中的拳理解为拳头,认为八卦拳以用掌为主,而不是以用拳头为主,于是将这门拳术定名为八卦掌。

然而,一个不得不令人追索的现象是,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武术界的管理者们对待八卦拳与对待太极拳实行的是双重标准。

比如,太极拳的动作也是以掌为主,但并不因此就定名太极掌,仍叫太极拳。而八卦拳不仅有掌法,而且还含有十八罗汉拳的体用,含“拳”的比例远高于太极拳,但却要舍八卦拳之名而改称八卦掌。

如果只是为拳术的命名,也算不上什么原则性的事。但下面的事情则是涉及原则的,孙禄堂先生以《易经》八卦为八卦拳建立了理论基础,得到是某些有着官方背景的所谓专家的批判,被扣上一顶牵强附会、故弄玄虚的帽子。而当人们以太极作为太极拳的理论基础时,则成为太极拳具有高于其他拳派文化地位的主要依据。自近代以来到如今有太多的人操弄着他们的太极学说为太极拳文化进行涂脂抹粉,竟没见官方有人对此进行批判。

殊不知,太极与八卦的理论源头都是源自易经,而且八卦与太极本就是出自一个理论体系,八卦呈现的正是太极的演化过程与演化关系,相比而言是对太极之理的深化。

那么为何要厚此薄彼,踩八卦,捧太极

目前寻绎到的唯一原因是,将董海川传下的这门武艺以八卦拳命名最早出现在孙禄堂先生的《八卦拳学》这部拳著中,由于孙禄堂先生这位独步中国武学巅峰人物的其学其艺压得武术界的一些人喘不过气来,故他们抱起团来明里暗里阴损、诋毁孙禄堂先生及其武学,于是宁可选择从于俗称,也不继承孙禄堂先生的命名,以淡化孙禄堂先生的影响。

原文2

象取于数理,立体于八卦。

考述:

孙存周先生在此文开篇就指出八卦拳象取于数理,立体于八卦。开明宗义明确八卦拳的理论框架。

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理论框架呢?

这是一个以自身实践为基础的实践理性的逻辑框架,即以《易经》建立的象、数、理的逻辑关系为框架,以实践者对相关领域的自身实践体悟为基础,由实践者通过参证这个框架对所涉相关领域进行理法构建——建立所涉领域的理法体系。

易经八卦作为中华文化的活水源头,其提供的是一种以关系实体为核心、以实践为基础的建构逻辑,这一建构逻辑既源自于实践,同时又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并进而被实践检验与修正。这个过程循环往复,由此不断深化相关领域的践行者的认知与实践效能。因此,对易经八卦的运用效果取决于三者:

其一,实践者对相关领域的实践水平和自身的认知天赋。

其二,实践者对易经八卦这套逻辑框架的认知水平。

其三,实践者自身本来之性体的原动力——野性能级。

因此,易经八卦提供这个框架,其基础是实践,其成效特征是成就天才。关于易经成就的是天才这点上,与数学高度一致。

今天的武术界,尤其是民间武术界,特别是八卦拳(俗称八卦掌)这个领域,夏虫、井蛙之见流行,并将这类夏虫、井蛙之见美其名曰:破除玄学。故自以为是的陋俗之辈甚众。

有人问:

什么是关系实体?

什么是以实践理性为基础的建构逻辑?

这是一篇大文章,非一篇短文所能承载。以后将以中国武术技理技法的发展、演化为对象进行专题介绍。

简而言之,说到武与道合,就不得不涉及到武术与易经八卦的关系,这个关系是随着技击实践的深入和认知的深入在不断深化的。同时,卦象与相关领域的对应物的关系,是通过立象以尽意——以尽相应于该领域内的卦象所涉对应物之意。故其卦象与其对应物在不同领域中是不同的,绝非是一套固化的、僵死的对应教条,如那种不分不同的实践领域固化的认为乾的对应物只能是马,坤的对应物只能是牛……等,是十足的夏虫之鸣、井蛙之见。以此等劣币驱逐良币是近六七十年来中国武术界的普遍现象。

此外,谈到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也不得不涉及到中国武术与中华文化的活水源头——易经的关系。然而仅仅了解到武术与易经存在某种关联这个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自易经面世的两千多年来,所涉各个领域的实践始终在继续,认知在不断深化。所以,还必须了解与其密切相关的中医理论和内丹理论的内容与发展以及了解在认知领域逐渐形成的实践理性认知逻辑的朦胧形态——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于是这就必然涉及到对宋代的陈抟、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等人成果的了解。同样仅仅认识到这个层面还是不够的,还要了解他们学说的对立面,如明代胡渭在《易图明辨》中对他们学说的否定。到这一步仍旧不够,因为还有比胡渭年轻22岁的胡煦,其《周易函书》代表了与胡渭不同的观点,其影响力不在胡渭的《易图明辨》之下。两胡之争,即使是在明清两代鸿儒中也一时难决。因此只有了解了胡煦的学说,才能更多元更客观的看待胡渭的批判。到了这一步还没有触及到中华文化与武术之间存在的那些核心关系,要深入探究这一核心关系,这就必须去了解孙禄堂武学。但是要认识孙禄堂武学,就必须要了解其文化背景,因此就要对《老子》、《大学》、《中庸》、《孟子》及易经、五行学说、中医、丹经理论到陈抟、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的学说,再到陈献章、胡渭、胡煦的学术以及刘一明、刘沅等人的成就都要有一定的了解,因为孙禄堂武学与上述学说存在一定的关联。我多次依据史料和事实论述,孙禄堂武学既是迄今为止中国技击成就的巅峰,也是一座文化昆仑

注:

进一步的论述参见《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第一篇、第二篇、第三篇(香港国际武术出版社202111月出版繁体版,202210月出版简体版)。

原文3

体亦谓之用,用亦谓之体,体用一源,动静一气,以极简之式,达极深之理。

考述:

这段话揭示了孙氏八卦拳的体用特征。

周剑南先生在他学习孙存周先生所授八卦拳的笔记中记载孙存周先生强调技击时要体外无法

其理为何?

简而言之,孙氏技击之体源自性体,性体乃自由与自主之本,故体用一源,其法日新,体外无法。其逻辑是,因为体用一源,皆出自本来之性体,所以,随着性体的充分发挥,其法日新,体外无法。

关于体用一源之说,似出自北宋程颐,程颐在《伊川易传》中说:“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此后,南宋朱熹发挥程颐的思想,他说:“盖自理而言,则即体而用在其中,所谓'一源’也;自象而言,则即显而微不能外,所谓'无间’也”。

无论是程颐还是朱熹在体用一源的命题下皆没有揭示“用”对“体”的反作用,换言之,他们皆没有揭示出“”对“”的建构作用。

这里孙存周先生继承了孙禄堂先生体用一源的武学思想与技击理法,指出研修技击时体用一源,就要遵循“体外无法”这个原则,而这个“”首先是自己的“本来之性体”,亦称先天真一之气、内劲、太极等,这是孙禄堂武学体用的核心,因此,在孙禄堂武学中,动静皆根于此气,即在这个基础上,由这个“”中不断开启(拓展)源自“”中之“”,由其“”而致其“”。这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建构的过程,而不是那种现成的、一成不变的“理”。因此“体外无法”不是画地为牢、更不是遵循某种教条。而是一个在实践中对自性这颗种子不断开启其能与不断丰富其用的建构过程,即“”不仅源自于“”,以“”为本,同时“”本身也是在“”的实践过程中被不断开启和建构,并在这个实践过程中被不断丰富和显豁。这是一个在对“”的运用过程中,体与用相互依存、相互启发,不断显豁其体、不断丰富其用的建构过程。换言之,没有“”,“”就无法显豁,也就无从谈起。这是孙禄堂武学的体用一源、体外无法之意。

所以,技击实践不仅是要源于“”即所谓,亦所谓习武者的自性,而且对这个“”也有不断显豁、不断丰富与建构的作用。因此,在孙禄堂武学中体用有三层境界:

其一,造就体用兼备之英雄人格。

其二,造就“志之所期力足赴之”之俊杰人格。

其三,造就“全知全能之完人”的神圣人格。

因此,孙禄堂武学的文化贡献之一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用”这个范畴的认知与实践上开拓了新的境界。

在这里,孙存周先生又指出孙氏八卦拳的另一个特徵,“以极简之式,达极深之理。

孙禄堂先生的八卦拳入道之门即无极式,此式形式极简而其意及效能极深。此外,孙氏八卦拳的基本构架也只有十掌,即单换掌、双换掌,以及八形掌即狮、麟、蛇、鹞、龙、熊、凤、猴十掌,然而其理极深,即顺中用逆、逆中行顺由后天返先天之理,其具体理法既有理、数、象与拳法互证之义,同时又引入孙氏太极拳的虚空运化之法则和孙氏形意拳的象形取义、意自形生的形意互寓、格物致知之理法于八形掌中。因此,孙氏八卦拳能以极简之式,达极深之理。

注:

周剑南记载道:“拳术先明用法再练,则进步快。练时须有假想敌,体用必须合一,不能分开。体外无法,一切用法,应于体中求之。即用时,意劲应如练拳时一样(体外无法)”——《周剑南武术纪实》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75月出版。

孙禄堂《太极拳学》“第二章太极学”(19216月出版)及《拳意述真》自序(19243月出版)。

孙禄堂《八卦拳学》“第六章无极学”(19174月出版),并参《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第四篇第1章(香港国际武术出版社202111月出版繁体版,202210月出版简体版)。

孙禄堂《八卦拳学》第18章及第20章(19174月出版)。

《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第二篇第6章、第7章(香港国际武术出版社202111月出版繁体版,202210月出版简体版)。

原文4

虽有上刚下柔、阳刚阴柔之互变,然不外伸缩旋转研圆之法,易数方圆二图之理。

考述:

上刚下柔,此句出自易经多个卦象中,如《周易·蛊·彖》:“蛊,刚上而柔下,巽而止,蛊。蛊,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终则有始,天行也”。

又如《周易·恒·彖》:“恒,久也。刚上而柔下,雷风相与,巽而动,刚柔皆应,恒。恒亨无咎,利贞。久於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蛊卦中的上刚下柔,既有针对彼,使之迷惑入危之义,也有针对己,置于死地而后生之义。

恒卦中的上刚下柔有万法归一,其变化通达无碍、有往有利之义。这里一者,诚也,乃致中和之道,

将以上两义合之,盖孙氏八卦拳变化之意、理、法。

如何体用呢?

通过伸缩旋转研圆之法,易数方圆二图之理体用之

研修体用孙氏八卦拳,若不能精通易理,则难入孙氏八卦拳门径。

笔者不通易理,在八卦拳上更无造诣,以上所言是个人体会。供参。

原文5

其式始于太极,终于八卦,中分两仪四象五行。

考述:

孙存周先生这段文字旨在简介孙禄堂先生《八卦拳学》中诸式之理。在孙禄堂武学中,太极即先天真一之气,亦称内劲、中和之气等。此气由无极而生,在孙氏八卦拳中亦是由无极式开启。八卦即八形掌——即狮形掌、麟形掌、蛇形掌、鹞形掌、龙形掌、熊形掌、凤形掌、猴形掌,对应乾、坤、坎、离、震、艮、巽、兑八卦,相互演化而成六十四卦,由此进入孙氏八卦拳变掌。再进一步能随意而变,其变将拳中的理、式、法、意、势皆能涵盖易经中的理、象、数在拳中之意,是为孙氏八卦拳之穿掌所研修之造诣。若能如此,则将一部易理体用无遗,则入孙氏八卦拳之门经。

孙存周先生所云之两仪之理,由单换掌体用其意。四象之理,由双换掌体用其意。那么,五行之理呢?

孙氏八卦拳中之五行指四象加一太极,即以太极运化四象成五行之意。孙禄堂先生在其《八卦拳学》“四象学”写道:“言四象不及土者,太极即土也。拳中起钻落翻,动而未发谓之横,横者亦土也。因其生生不息谓之土,因其一气运用谓之太极。太极也,土也,一而已。故不及土,仅言四象者,而土已在其中矣。”由此可知孙存周先生在该文中的五行之意。

关于孙氏八卦拳,杨氏太极拳家张义尚在《武功薪传》中记载道:“程传弟子中,以孙禄堂为最知名。据云董海川先生临终之时叹曰:'吾诚有负尔曹,我之功夫,汝曹未得十分之二三也,我有师弟应文天,异日若有机缘,可以事之’。孙既得程氏之学,不自满足,遍历名山大川,探访应师之踪迹,卒于川楚交界烟云飘渺之某高山中相遇应师,得竟八卦掌之全功。其转掌之时,能身影连成一线,更或四周皆见其身,其生平轶事甚多,野史不少记载,早已脍灸人口”。关于孙禄堂先生探访应文天之说,未曾听说,疑有讹传之误。然而张义尚记载,时论唯孙禄堂得竟八卦掌之全功,则是反映了当时国术界主流的共识。

何以见得?

因张义尚并非孙氏拳传人,也没学过孙氏八卦拳,他传承的是杨氏太极拳和金家功夫,查其经历看不到张义尚有吹捧孙氏八卦拳的诱因。因此张义尚上面这段话反映出来的是当时武术界的普遍共识,相对客观的反映出孙禄堂的八卦拳功夫远胜他人,艺冠群英

孙氏八卦拳之所以取得至高的技击效能与声誉,这与查无其迹的应文天没有关系,而是孙禄堂先生对八卦拳理法的鼎革再造之功所致。

注:

在当年史料中对孙禄堂武功的这类评价甚多,如先后在中华武士会和北平国术馆习武的郑证因在194756日——7日《北平日报》介绍各派武术家的系列文章上评述:在形意、八卦、太极长幼两代中孙禄堂的武功无人能出其右。

原文6

奇正相生,无不具备,精微奥妙有神化不测之机。

考述:

孙存周先生这段文字既是说明孙氏八卦拳的体用效能,也是孙存周先生自己八卦拳造诣的写照

注:

关于孙存周的八卦拳造诣参见《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第二篇第7章第4节(香港国际武术出版社202111月出版繁体版,202210月出版简体版)。

原文7

斯拳之作用,在化后天不自然之力,以补先天不充足之气。

考述:

孙存周先生的这段文字不仅介绍了孙氏八卦拳的作用,也是孙氏形意拳、太极拳的作用。关于化后天不自然之力,以补先天不充足之气的理法,参见《八卦拳学》第18章至第20章。

关于通过拳术由后天返先天的理法,在孙禄堂先生的《八卦拳学》之前,在历代可靠的史料文献中未见其理。即使在董海川八卦拳的其他支派中,既未见相关练法的具体呈现,亦未见相关的理论论述。

原文8

远取诸物,效其性能,而为吾用。近取诸身,藉有形之身,周流弥间而焕发其精神。

考述:

孙存周先生这段话概括了孙氏八卦拳由后天返先天的理法特性。这一理法是在《易经》象、理、数这一框架下,引入孙氏形意拳以中和之气为本,心物感应、形意相生、形意互寓的理法。

所谓远取诸物,效其性能,即通过体用狮、麟、蛇、鹞、龙、熊、凤、猴八形掌,相互演化,并不断拓展之。

所谓近取诸身,藉有形之身,周流弥间而焕发其精神,即以极还虚之道,通过无极式、三体式由后天返先天开启内劲并不断拓展贯穿其体用。

原文9

论其练法与形意太极等,方式虽若不同,而功用则一。

考述:

所谓孙氏八卦拳的练法与孙氏形意拳、孙氏太极拳不同,而功用则一,在陈微明先生为孙禄堂先生《八卦拳学》所写的序文中记载了当年孙禄堂先生以下一段话:

盖内家之技击也,必求其中,太极空中也、八卦变中也、形意直中也,中,则自立不败之地,偏者遇之靡不挫矣。形意攻人之坚而不攻人之瑕,八卦纵横矫变,太极浑然无间,随其来体不离不拒,而应之以中,吾致柔之极,持臂如婴儿,忽然用之,彼虽贲育无所施其勇,虽万钧之力皆化为无力。

所论极为精到。

由此知,孙存周先生这段文字中所谓若不同者,乃是直中、变中、空中用法之别。所谓功用则一者,乃是——中,则自立不败之地关于孙氏形意拳、孙氏八卦拳、孙氏太极拳三者之间关系的进一步论述,参见《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第二篇第1章、第2章、第3章、第12章及第13章。

原文10

然其理微奥,不佞,不学无术,虽知之而不能宣之于笔墨,孰敢秘也。

考述:

这里孙存周先生讲孙氏八卦拳其理微奥,的确如此。陈微明先生为孙禄堂先生《八卦拳学》所写的序文中记载了当年孙禄堂先生的感慨:

先生为人豪直,与人无旧新,必吐其蓄积不自吝惜,曰:'吾言虽详且尽,犹虑能解者百人中无一二人,吾惧此术之绝其传也。

由此知,当年能够理解孙禄堂武学理法的人极其罕见。

至于孙存周先生在这里所讲:“不佞,不学无术,虽知之而不能宣之于笔墨,孰敢秘也。”这既是孙存周先生的自谦之言,同时也是因为拳术理法不是仅靠笔墨能尽其意的。

因为教授者的传授其意与受教者的接受其意,二者之间并非是一种正相关关系。教学效率不仅与教授者的教法与表达有关,也与受教者自身的认知结构密切相关。当受教者的认知结构被固化后,即使教授者极尽所能进行示范、讲解,受教者也难以获得教授者之意。

孙禄堂武学所涉之理纵贯古今、横跨中西,因此,不仅需要一定深厚的认知基础,还需要师徒间有缘,方得其意。

原文11

今就其练法言之,先明三害,次习九要(详见先君著八卦拳学)

考述:

何为三害?

孙禄堂先生讲:一曰努气,二曰拙力,三曰挺胸提腹。

1)努气

孙氏八卦拳体用的核心是以中和之气为基础的内劲,因此练拳时禁用以意运气的行拳方式。而是要求无论在行拳时还是在发力时呼吸都要自然和顺,以形调息到息调再到息无。即使在调息阶段虽没有形成以中和之气为基础的内劲,也要呼吸自然,通过协调动作与呼吸之间的和顺来行拳,亦不能努气。即孙氏八卦拳在最初级的入门阶段行拳时是以形调息而非以意运气

2)拙力

练八卦拳的人都知道行拳也好、推手、散手也好都不能用拙力,有人说孙振川先生讲,练孙氏八卦拳拳时要“轻灵虚无,稳静松柔”,哪里会有拙力?

答:如果只知行拳松柔,实际上仍不能消除拙力,即松柔必须是在目标条件下的松柔,对于技击而言,极松柔与极刚整若不能协同统一于一体,则在高强度的对抗下,就不可能做到松柔,因此就不可能根除拙力。而对于行拳而言,必须在临界不平衡状态下实现松柔才有意义。

如何根除拙力?

第一、行拳时劲路和顺通达,与调息相合。

第二、行拳时架构要在临界不平衡状态下符合六合之势。

第三,随着行拳的深入,要逐渐转入高对抗技击训练,在这个状态下求松柔。

所以,不同条件状态下的松,其产生的效能具有质的不同。这个条件状态的设定是一门学问,也是衡量一门武学效能高低的标尺。明师与庸师的区别亦在于此。不懂得如何设定对抗强度不断提高的目标条件状态,只知道强调松,则是所有庸师的共性。

3)挺胸提腹

练拳不要挺胸提腹,但同时身形不能软塌,要呈现顶天立地之势。要在身体呈现顶天立地的状态下消除挺胸提腹。要点有二:其一是行拳时遵循以形调息之法。其二是行拳时拳中劲路要清晰。

孙禄堂先生说:

故三害不明,练之可以伤身,明之自能引人入圣,必精心果力,剔除净尽,始得拳学入门要道,故书云:树德务滋,除恶务本。练习诸君,慎之慎之。

何为九要?

孙禄堂先生讲:

九要者何?曰:塌、扣、提、顶、裹、松、垂、缩、起钻落翻分明。

1)关于塌,列在九要的首位,孙禄堂先生说:

塌者,腰往下塌劲,尾闾上提督脉之理。

塌,这一个字中要有内外之间的对应,腰下塌,指腰胯向下松塌之形,标准是腰椎命门处拉直,不出现向内的凹窝。尾闾是个穴位,是长强穴的别称,督脉之络穴,位于尾骨尖与肛门之间的中点。尾闾上提是意,而不是指形,即在尾闾这个穴位有上提之意。这是引导气走周天的督脉之窍。

所以,九要中的塌字讲的是一下一上,腰胯之形下塌,而尾闾之意上提。二者要同时做到。

关于尾闾也有说成是尾骶骨或尾骨端的。但在九要中,孙禄堂先生明确讲“尾闾上提督脉之理”,即指的是督脉的络穴。

2)扣,孙禄堂先生说:

扣者,开胸顺气,阴气下降任脉之理也。

这里的关键词是:开胸、顺气、阴气、下降这八个字,字字考究。

扣不是窝着胸,而是胸部横向打开,但不是挺胸,而是胸部打开即两肋内开的同时胸前成虚圆之势,是谓开胸。

开胸的目的是顺气,使阴气亦称营气沿任脉下降注入丹田。

那么这里有人会问,如果只知道呼吸,不懂营气如何沿任督运行。该注意什么?怎么练?

的确,在研修孙氏八卦拳初级阶段一般是体会不到内气的运行。如何入门?

还是从行拳时劲路顺畅、以形调息入手。

3)提,孙禄堂先生说:

提者,谷道内提也。

谷道就是肛门,谷道上提是帮助练习者找到前面讲的尾闾之意上提的方法,通过谷道上提找到尾闾上提之意。

4)顶,孙禄堂先生说:

顶者,舌顶上腭,头顶,手顶是也。

顶是关乎全身内外的状态,其中舌顶是为了接通任脉,配合前面讲的扣。头顶、手顶是为了全身松散开,与前面的塌和后面将要讲到的松、垂、缩相对应。但顶不是用力硬顶,不能把这个意思做成僵实的状态,头顶如丝牵,手顶似抽线,顶指的是意和势这种的虚无的、均匀的、浑圆虚空般发散的状态。

5)裹,孙禄堂先生说:

裹者,两肘往里裹劲,如两手心向上托物,必得往里裹劲也。

裹是肘这个部位行拳时的意以及状态,裹肘要与前面讲的手顶和下面要讲的松肩相对应。此意呈现的形态甚微。但对周身的浑圆一气之意影响甚大。走劲时裹、翻、松、垂要同时呈现。

6)松,孙禄堂先生说:

松者,松开两肩如拉弓然,不使膀尖外露也。

松在横向上与扣和手顶相对应,在竖向上与头顶相对应。这两者只是松身最基本的状态。

什么才是松?

松是针对实现动作目的的合理状态。松是把不利于实现动作目的的要素减到最小的良性状态。

为什么要松?为了最大程度的实现动作目的。

这是很多武术练习者没有弄清楚的。

松与目的性(自主性)紧密相关,松绝不是为松而松。所以,那些所谓为了松而松的松功在拳术中是没有意义的。

此外,松与紧也是密切相关的,松的程度与紧的能力相辅相成,在拳中,两者是一,而不是二。

7)垂,孙禄堂先生说:

垂者,两手往外翻之时,两肘极力往下垂劲也。

垂也是关于肘的状态,前面讲的裹是关于肘的横向状态,含有一个横向势圈。垂是关于肘的竖向状态,并与手顶、裹肘、松肩、缩肩根相对应,目的是形成手臂与周身成为一个整体结构,并曲中蓄直。

8)缩,孙禄堂先生说:

缩者,两肩与两胯里根,极力往回缩劲也。

缩与前面讲的顶、松、垂、裹、扣相对应。

缩不是缩手缩脚、缩头缩脑,而是在肢体充分展开的同时两肩及两胯里根极力往回缩劲,由此使周身极力舒散开,成为一个近乎无边界的浑圆球体。

缩与行拳时周身的舒展、散开及浑圆相对应。

9)起落钻翻,孙禄堂先生说:

起落钻翻者,起为钻,落为翻,起为横,落为顺,起钻是穿,落翻是打,起亦打,落亦打,打起落,如机轮之循环无间也。 以丹田为用根,以意气力为用,以九要为准则,遵而行之,虽不中不远矣。

九要中的前8要规定的是如何使拳中身势合乎返先天,是开启先天真一之气即中和之气运行的要点,这里讲的起落钻翻,其劲路是一个圈,这个圈不仅是立圈,随拳式之不同也可以是斜圈或平圈,总之,此圈如机轮之循环无间

所谓起落钻翻,在初级阶段这个“起”,其意是横,即虚无之意中的灵觉,其要有四,其一,感知彼来劲之意。其二,自身形成浑圆与六合相合之势,使彼劲不能入我中线。其三,要有封彼之势(即知彼劲路而封之、断之,含有拿法)。其四,要蕴含着钻彼之隙的机势。此四者同时做到,合为一体,即知、化、封、钻四者合于起横之中,如是,内五行形成启动之机,如此,才能具有一沾即有、蓄而未发之势,故曰起为横

这个“落”是随、是化、是翻、是发——即随彼之意、化彼之劲、翻彼之势、发彼之身,四者亦是一体,四者皆是出于虚无所生之真意中,合之为顺,所谓外五行随,故曰落为顺。

更进一步,起落钻翻乃是六合与浑圆相合循环之道。起落钻翻是内五行动,外五行随之理,此乃源自孙氏形意拳内外合一之道。

总之,去三害、守九要之全体共同构成行拳时合乎中和之气周身运行的要领。去三害、守九要乃行拳时身势大要,其核心是通过行拳引导体内中和之气成为拳中劲路、劲意、劲势之源,培育内劲,造就气势,由此形成动静合一、感而遂通、无屈无伸、不动而彰的技击效能。研修孙氏八卦拳者在去三害、守九要的基础上要以技击实践为反馈,不断细化规矩,由后天返先天,化规矩为本能,由有法归于无法,实现效能自主升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