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湘江战役前,毛主席四次提出破敌良机,若被采纳长征可能提前结束

 烛下青史 2024-03-04 发布于云南

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这对红军来说是一段艰苦卓绝的岁月。草地、沼泽、雪山和国民党部队的围追堵截,红军闯的是九死一生,谋的是一线生机。

当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时,近九万人的部队只剩下三万人不到。可本来红军是有四次机会提前结束长征,保存更多有生力量的,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故?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1933年年初,日军疯狂地撕咬着华夏大地。本该是团结起来一致抗日的时刻,蒋介石却偏偏说着“攘外必先安内”的鬼话,将屠刀对准了自己的同胞。1933年5月,蒋介石在经历四次围剿失败后,深感不安,决定自己亲自上场压阵。

在他的布置下,国民党50万大军逐步朝着中央苏区围拢。中央苏区见此也是迅速反应,制定了一系列的战略计划。然而,这次的反“围剿”战略计划却与以往四次大有不同。

中共临时中央领导人博古、王明等人认为此次是争取中国革命完全胜利的阶级决战,因此要走“大开大合”的路线——以阵地战、正规战在苏区外制敌,守住苏区每一寸土地。

正值此时,李德抵达中央苏区,在博古等人的支持下逐步控制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领导权。本来有朱德、周恩来等人在军事委员会中周旋,毛主席还能间接指导红军行动,而李德的到来打破了这一切。蒋介石的攻势已经摆好,9月25日大战开始了。

在李德等人的指挥下,红军战士虽英勇作战,却寸寸抵抗寸寸失。本来至此也该醒悟,重新规划战略,可李德等人却一门心思撞南墙。1934年7月23日,国民党部队兵分六路继续朝中央苏区围拢。

面对国民党部队的强势进攻,李德等人决定也将红军分作六路,形成“全线防御”之态势。李德“六路分兵”的战略让毛主席大为焦急,立马去信强烈要改变打法。可令毛主席欲哭无泪的是,他给出的建议中央高层是一概不理。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了,红军被迫转移,开启了漫漫长征路。而毛主席因为之前对中央高层的建议而被“判”了留党察看。但毛主席仍不愿就此沉默,在关键时刻四次向中央提出建议。据军事专家评估,如果当时红军能有一次按毛主席的建议行军,都有可能可以提前结束长征。

四次良机

毛主席第一次找到破敌良机是在1934年10月时。那时红军达成了“互相借道”在内的五项协议,在粤军的默许下,红军跨过了国民党的第一道封锁线,进入粤北。那么接下来向哪继续突围呢?

毛主席思来想去,想到了一个妙计——“向北越诸广山,沿耒水北上……在永丰、蓝田、宝庆等地设口袋。”毛主席是设“口袋”的专家了,这一计主打的是一个出其不意,如果用得好可以直接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但毛主席的建议被李德等人忽视,毫无回音。

1934年11月。蒋介石在湘江东岸、广西东北部的全州、灌阳、兴安3县构建一个三角形口袋,预备等着红军入套一举歼灭。毛主席看出了蒋介石的预谋,赶紧向中央报告,要让红军改变行军方向,往潇水东岸行军。

毛主席计划来个神龙摆尾,要红军奔袭粟山铺、祁阳,然后过湘江与国民党部队在两市镇或宝庆一带决战,最后再出其不意回中央革命根据地去。然而,毛主席的建议再次成了博古等人桌上的一张废纸。

但毛主席并没有放弃,在红军攻下道县和江华后再次提出了“在宝庆与敌决战”的建议。可李德等人依旧我行我素,丝毫听不见毛主席的建议,一心要横渡潇水。11月21日,中央红军在从道县至江华之间架起了浮桥,预备冒着国民党的炮火强渡潇水。

毛主席深知此举凶险,结合当时背景修改了自己此前的战略,再次向中央提出建议——“不要渡潇水,在黄沙河过湘江,而后北上取宝庆、攻蓝田,粉碎'围剿’之敌,在湖南中部建立革命根据地。”一条路走到黑的博古等人拒绝了毛主席的第四次建议,执意要去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1934年11月27日,湘江战役爆发。毛主席看着这“一地鸡毛”,只能扼腕叹息。

参考文献:

[1]王建强,魏希楠.“通道转兵”与“黎平转兵”再探讨[J].军事历史研究,2023,37(04):117-124.

[2]《湘江战役:事关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事件》学习时报  郑晓卉 吴兴河 2021.06.04.

[3]《湘江战役惨胜,留下了怎样的历史反思?》张 力 王晓刚 工兵十五旅  2016.12.08.

[4]《湘江战役:中央红军长征的悲壮史诗》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吴义国 2016.02.2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