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得民心者得天下”是句p话!

 暮雪千山X 2024-03-05 发布于山东


自古以来,中国就流传许多听起来很有道理,仔细一想却不然的所谓名言、警句,“得民心者得天下”大概是其中流传最广的一个了。

这句话的意思每个人都明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就可以得到天下。类似的还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意思是君王如船,老百姓如水,水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淹没。老百姓是君王统治天下的基础所在,安抚好老百姓统治就没问题,安抚不好了,那么将会有被颠覆统治的可能。

这句话最早出现在《孟子》一书中,孟子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儒家学者,他强调君主应该以人民利益为重,实行仁政。他认为,只有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稳固统治,实现长治久安。



然而,历史上的实际情况却并非完全如此。在中国的历史上,绝大部分朝代是通过武力征服来实现统一的。秦始皇通过强大的军队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唐朝的建立者李渊也是通过军事手段夺取了政权。这些例子表明,武力征服和军事手段在统一国家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反问一句,既然是“得民心者得天下”,那么为什么还有元清两朝入主中原呢?难道蒙元、满清比当时的汉人统治者还得人心?真正的关键还在于军事实力。这两朝都是以武力夺取的天下,而非民心。

但,“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也有一定的道理,只是这里的“民心”并不是指底层老百姓的民意,而是指精英阶层的“民心”。因此“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的正确理解,应该是得到了地主和没有入仕的读书人等精英阶层支持就可以了,至于底层老百姓的“民心”根本不重要,因为已经被代表了。在古代社会中,精英阶层拥有更多的资源和影响力,因此,赢得精英阶层的支持对于取得天下和稳定统治都至关重要。

元朝作为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虽然在统治方式上显得粗糙、野蛮和霸道,但在对待知识分子方面,却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一面。元朝尊重并重用知识分子,这种态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十分难得的。因此,尽管元朝对底层老百姓的打压颇受诟病,但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赢得了“民心”。更为有趣的是,元朝灭亡后,许多读书人以元朝“遗老”自居,拒绝为明朝效力,选择隐居山林以躲避明太祖朱元璋的征召。


相比之下,清朝在赢得民心方面更加成熟。他们深谙人心之重要,因此入关后立即停止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的“追赃助饷”,这一政策极大程度地拉拢了前明官僚集团。他们不仅宣布被李自成大顺政权夺去的田产一律“归还本主”,还让所有明朝官员一律官复原职。这等于是同时拉拢住了地主士绅和底层老百姓。在对待明朝降将方面,清朝更是手腕高明,先后封了以吴三桂为首的五个汉人为王,赢得了民心。这一系列政治策略使得清朝快速统一了中国。清朝不仅继承了明朝的统治制度,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此外,清朝还注重改善民生,推行了一系列利民政策,使得百姓在生活上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改善。这些举措不仅赢得了民心,也为清朝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不仅体现了清朝高超的政治智慧,也反映出他们对于人心的重要性的深刻理解。

另外,“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也有其局限性。在某些情况下,即使一个政权得到了人民的支持,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长久地维持统治。例如,汉朝末年的黄巾起义虽然得到了人民的支持,但最终仍然失败了。明朝末年的李自成起义也是如此,他们得到了广泛的支持,但最终还是未能稳固统治。李自成的“均田免赋”政策按理说是最能得民心的,也是因为有底层百姓源源不断加入军队,因此是快速推翻了明朝,但他偏偏最后失败了,就是因为他只是得了“真”民心,却没有得“假”民心,反而因为“追赃助饷”得罪了精英阶层,加之自身实力不济,能力不足,所以落得一个惨败下场。

当然,“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并不是说底层老百姓的民意不重要,相反,底层老百姓的生计和福祉对于维护王朝的稳定至关重要。在和平时期,他们努力维持生计,忍气吞声地承受着剥削和压迫。然而,当生活陷入绝境时,他们也会选择揭竿而起。唐朝在黄巢起义后二十多年走向衰败;东汉的黄巾起义虽失败,却导致中央朝廷大权旁落;而元朝的覆灭也是由红巾军起义拉开序幕。然而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一旦造反成功,造反领导者往往会成为新的统治阶级,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依然困苦。朱元璋是成功的例子,洪秀全是成功一半的例子,李自成是接近成功的例子。

最后总结来说,老百姓的生活是真的很苦,元代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那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就是最贴切的描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