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乌梅丸使用指征

 心其和顺其然 2024-03-06 发布于浙江

图片

乌梅丸是伤寒论厥阴病的主方之一,病机是阳虚而火郁,其寒热并用,攻补兼施,通涩共行。现代人饮食丰、动脑多而体力消耗少,纯热纯寒之症少见而寒热夹杂之病多发,所以乌梅丸在现代应用比古代更加广泛,我们先看乌梅丸的条文:

《伤寒论》第 338 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蜀椒四两(出汗) 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因为过去卫生条件差,民众经常感染蛔虫等寄生虫卵,驱虫是医生经常需要应对的课题。乌梅丸最初是用来驱杀蛔虫等寄生虫的,上面条文就是描述感染蛔虫,后来发展到“蛔厥”的情形。伤寒脉微细,四肢冷,到第七八天皮肤表面冷,烦躁不安,这是纯寒的藏厥。如果是蛔厥,病人会吐蛔虫,尤其是吃饭的时候蛔虫闻到饭香味,会跑出来,所以病人会吐蛔虫。乌梅丸可以治疗蛔厥,也可以用来治长期下利,就是长期腹泻。

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现代人感染蛔虫的很少了,但乌梅丸的用途不但没减少,而且还越来越多。

乌梅丸用药可谓是洋洋大观,冰炭同炉,既有大寒大苦的黄连、黄柏,又有大辛大热的附子、干姜、川椒、细辛、桂枝,还有补虚的人参、当归,其中乌梅用量最大,达到300枚,乌梅本身酸涩通利,又有苦酒即醋泡一宿,可谓是酸上加酸。

    乌梅丸主要针对寒热错杂,上热下寒的病症,其使用指征有:

1. 脉轻按弦,重按无力兼数滑。

2. 四肢厥冷,容易冒冷汗。

3. 面色青黄。

4. 环境安静时,更易烦躁。

5. 喜欢冷饮,但是饮后胃不舒服。

6. 半夜醒,即1点到3点或者3点到5点之间易醒。

7. 某一症状在夜里两三点钟加重。

8. 口干,口苦、目赤、小便黄等上热症状。

9. 舌干,唾液少,说话吃饭易咬到舌头或口腔壁。

10. 胃中反酸,有灼烧感,嗳气。

11. 饥不欲食。饥饿想吃但又吃不下,或者少吃一点就饱了。

12. 腹泻、便溏、腹痛等下寒症状。

上面这些指征符合的越多,使用乌梅丸的准确率越高,一般符合5条以上就可以用乌梅丸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