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方证-乌梅丸

 自由自在中医 2022-09-19 发布于湖南
原创 子时的阳光 取法仲景 2022-02-26 10:32

  

     看到这个药是否勾起了你一段不堪回首的儿时记忆?对,它就是宝塔糖,小时候叫你吃恨不得多吃一颗,但到第二天上厕所时那画面简直了,还好那时候没有手机拍照,不然可得恶心死不少人,宝塔糖中主要祛蛔成分是α-山道年,是从植物蛔蒿提取出来的。 在以前因为生活环境、卫生的问题,大部分中国人体内都寄生着蛔虫,通常情况下 , 蛔虫寄生体内, 人体温度恒定 , 虫不动扰 。若因内在环境不适,蛔上入膈而烦, 或闻食臭而出, 就有可能出现口吐蛔虫的震撼场面,所以吐蛔也是蛔厥的临床标志之一,今天继续复习八厥之一:蛔厥,蛔厥是因蛔虫动扰而致厥,当然时至今日,蛔厥证已经很难看到了,但为什么乌梅丸作为几千年前的名方仍然继续在临证中应用?这就涉及到乌梅丸方证的内核:厥阴病——上热下寒证。

【原文】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蜀椒四两,出汗  桂枝去皮,六两  人参六两  黄檗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语译]伤寒起初脉微,而且四肢厥冷,到了第七、第八日,甚至周身皮肤都冷,病人躁扰得很厉害,没有一刻安静的时间,这是脏厥,而不是蛔厥证。蛔厥证病人,当会吐蛔。现在病人虽然安静,但必有时烦扰不安,这是因为肠中寒冷,蛔虫上入于膈,所以引起心中发烦,不过这种烦扰,一会儿就会自止。当进餐时,食物入胃就要呕吐,同时又发心烦,因为蚘虫闻到食物气味而上扰的缘故,病人平常可能有吐蛔的病史。因蛔虫而致的手足厥冷证,可用乌梅丸主治,此方又能治疗寒热错杂的久利。脏厥与蛔厥的辨证以及蛔厥的治法。

[提要]脏厥与蛔厥的辨证以及蛔厥的治法。

[浅释]脏厥与蛔厥,都可见到脉微肢厥,但预后迥然不同,脏厥的病情危重,预后不良,蛔厥则预后较好,必须明确区分。脏厥的厥冷程度严重,不但肢冷,而且周身肌肤俱冷,良由真阳极虚,脏气垂绝,病人躁扰而无一刻安宁;蛔厥的厥冷程度较轻,虽然脉微肢厥,却无肤冷,由于肠寒而胃热,蛔虫不安而向上窜扰,病人时静时烦,得食而呕又烦,并且有吐蛔的病史,足资鉴别。这种蛔厥属于上热下寒,所以治宜苦酸辛寒热并用的乌梅丸,此方功能清泄上热温脏安蛔,所以能主治蛔厥。后世治蛔方剂,多从此方化裁而出。乌梅丸不仅能治蛔厥,而且能治寒热不调的久利,不应视为治蛔的专剂。(摘自《伤寒论译释》)

[方解]章虚谷:乌梅丸为厥阴正治之主方也,木邪肆横,中土必困,故以辛热甘温,助脾胃之阳,而重用酸以平肝,佐苦寒泻火,因肝木中有相火故也。

[本方应用范围]①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②萎缩性胃炎,胃底贲门炎,脾曲综合征,十二指肠壅积症,胃次全切除后综合征。③痉挛性结肠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痢疾,肠神经症。④顽固性呕吐,神经性呕吐,顽固呃逆。⑤巅顶痛,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高血压头痛,头顶刺痛,颅内压增高综合征,慢性三叉神经痛,中毒性脑病,乙脑后遗症。⑥癫痫,癔病,失眠,奔豚气,夜半寒栗症,寅时脑门凉症,眩晕。⑦慢性前列腺炎,睾丸痛,遗精,脱肛。⑧子宫脱垂,带下,崩漏,附件炎,妊娠呕吐。⑨眼球疼痛,慢性角膜炎,角膜溃疡。⑩荨麻疹。(摘自《伤寒论译释》)

[医案选录]孙某,女,52岁。因宫颈癌手术,术后发生呕吐,不能食五日,曾服中药微予通利,虽便泄数次,呕吐仍不止。西医进行输液及胃肠减压,未见好转。证见头痛,目眩,耳鸣,口苦,心中疼热,呕吐涎沫,食不得入,渴不欲饮,大便先泄而后闭,肠鸣,不矢气,小便短黄,唇暗红,舌苔薄黄,脉弦。辨证为厥阴寒热夹杂,肝风扰胃,肝胃不和,治用辛苦酸甘合剂,从乌梅丸化裁。方用乌梅9克,川黄连6克,花椒3克,党参9克,当归6克,黄柏4.5克,干姜3克,赭石15克,橘皮4.5克,竹茹4.5克。服药一剂,呕吐止,涎沫减,府气得行,并下蛔虫一条,但仍口苦溺黄,脉细弦,苔黄质红。转方去花椒、赭石,加玉竹、丹参。继仿炙甘草汤调理收功。(录自《江西医药》9:29,1963)

按:手术后不全性肠梗阻,《伤寒论》中并无这方面的记载,可是治以乌梅丸化裁,却收到预期的效果,要在抓住厥阴寒热夹杂,肝风扰胃,肝胃不和这一病机。虽然不是乌梅丸原方,但配伍原则符合辛苦酸甘合法。对于如何运用古方,颇有借鉴意义。(摘自《伤寒论译释》)

[个人体会]乌梅丸如果作汤用确实很不好喝,酸、苦、甘、辛杂糅在一起,一阵酸爽,不过笔者也曾运用此方,虽然患者说很难喝,但疗效确实很好,关键还是抓病机,厥阴病历来争议较多,但整体还是认同寒热错杂这个病机,个人认为乌梅丸证的上热下寒更倾向于胃热脾寒,而且热与寒象均很重,而柴胡桂枝干姜汤更倾向于胆热脾寒,附子泻心汤倾向于胃热肾寒,栀子干姜汤为胸中有热兼脾寒,麻黄升麻汤为肺热脾寒,伤寒论的上热下寒证有很多方证,各个方证的鉴别还是需要更多思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