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益一损者——枣

 谷山居士 2024-03-07 发布于上海
图片
图片

百益一损者——枣

山东中医药大学/丁兆平

图片

枣的种类有很多

     大枣的益处多多,受到众多的称赞。《清异录》载:“百益一损者枣,故医氏目为百益红。”

     宋朝以前,大枣又有“扑落酥”之雅称,不仅如此,宋朝医家寇宗奭还称其为御枣,有“甘美轻脆,后众枣熟,而易生虫,今人所谓扑落酥是也”。而古代更有“美枣”之称。

     说到大枣不能不联系到“囫囵吞枣”的成语,该成语源出自元代白珽《湛渊静语》中的一则故事,其大意是说:

     从前有人在介绍生梨和红枣的功效时说,生梨对人的牙齿有益,却能伤脾;而红枣正相反,能健脾,却有损牙齿。有一人听到他这样说,就自作聪明地讲,我有好办法,吃生梨时只用牙齿嚼,不往肚里咽;吃枣子时不用牙齿嚼,直接咽到肚子里去。不是可以两全其美吗?

图片

    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曰:“你真是囫囵吞却一个枣也。”遂绝倒。

——元·白珽《湛渊静语》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囫囵吞枣”这一成语,常用来比喻理解事物笼统、含混,或学习时生吞活剥、不求甚解。

     各种枣类自古至今,无论中外都是重要的药食两用佳品。《战国策》中苏秦游说六国,劝说燕文侯之时,说燕国“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矣”。

     在伊斯兰教中,枣被视为维持人生命力的重要食物,这里的枣一般认为是椰枣。在伊斯兰教的“斋戒月”里,虔诚的教徒每天在日出之后至日落之前不进食物,在此期间他们都要食枣以防精神和体力衰竭,防治百病。因此在伊期兰教的经典《古兰经》里,枣被赞为“生命之果”。

     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将大枣列在“养命可常服”的上品药物之中。大枣因加工方法不同而有红枣、黑枣之分,入药则首选红枣。

     清初江南名医张璐(1617—1699年)业医六十余载,他在79岁高龄时完成了《本经逢原》,这是他众多医学著述中惟一一部论述药物的佳作,书中明确指出:“古方中用大枣,皆是红枣。”

     大枣入药,以色红、肉厚、饱满、核小、味甜者为佳。

药用大枣可补益

     大枣味甘性微温,入脾、胃、心、肝经。有补脾和营、益血止血、养心安神、缓和药性的功效。这是中医对大枣药性的认识。

     大枣为中医常用药,广泛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倦怠乏力、气血不足、心悸怔忡、妇人脏躁等症。据统计,东汉名医张仲景《伤寒论》中所载113个方剂,有半数以上的方子中都配用了大枣。大枣的补血作用,对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过敏性紫癜等顽固性出血疾病有较好疗效。

     大枣在药用时一定是连核的,而且要求擘开后入煎剂。当然,如果系制备中成药,需要单独取用枣肉时,则不在此列。

     在中医汤剂处方上,有时常见到“姜枣为引”,意即该汤药以生姜和大枣为药引。

     大枣和生姜是中药配伍中最常见的药对(药对是中医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药味的配伍组合,如生姜与大枣、乳香与没药),也是中医汤剂用药中最常用的药引。

    大枣与生姜配伍后,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从而有助于其他药物的吸收和作用的发挥,故姜枣同用常作为补益剂和治疗营卫不调处方中的辅助品。

     对此姜枣配伍,有不少名家论述。

     清朝著名的儒医陈修园在《神农本草经读》中说:

     “生姜与大枣同用者,取其辛以和脾胃,得枣之甘以养心营,合之能兼调营卫也。”

     著有《本草思辨录》的清末名医周岩解释说:

     “生姜味辛色黄,由阳明入卫。大枣味甘色赤,由太阴入营。其能入营,由于甘中有辛,惟甘守之用多,得生姜乃不至过守。生姜辛通之用多,得大枣乃不至过通。二物并用,所以为和营卫之主剂。”

     而近代名医张锡纯更用“妙品”二字来称赞姜枣同用之配伍:

     “大枣若与生姜并用,为调和营卫之妙品。”

     可以看出,中医运用姜、枣配伍意义甚大,许多方中都少不了这两味日常最为普通的食物。

大枣可作药物载体

     中医用毒药治病的历史极其久远,大毒、剧毒之药往往用于攻克顽症痼疾。然用毒药之时,必须注意趋利避害,治病的同时要避免药物对人体的毒害。

     大枣就是一味很好的毒药载体,古代常将其与毒药同用,以求减轻或缓和毒性。如李时珍将剧毒药斑蝥去头翅后,放入去核的大枣中煨熟,去斑蝥而食枣,用于治疗反胃呕吐。过去外科常用的治疗走马牙疳(即坏疽性口炎,又称口颊坏疽)的名方“信枣散”,是将剧毒的砒石放入去核的大枣中,烧枯后与黄柏共研细末即成。

     关于大枣当作药物的载体,不妨举“药枣巧治病孩”的经典案例:

     清朝名医王旭高(1798—1862年),号“退思居士”。曾治一幼龄病孩,形瘦面黄,痰多食少,昼日咳嗽,夜卧则喉中喘吼有声,病已半年,“而性畏服药”。诊为脾虚而湿热痰蒸,阻之于肺。因病儿不肯服药,遂用药枣法。

     取人参、茯苓、白术、甘草、陈皮、半夏、苍术、厚朴、川贝母、榧子,共研细末。另取大枣100枚,去核,将上药末纳入枣中,用线扎好,每枚大枣约入药末1克为准。再用葶苈子30克,煎汤煮枣,待枣软熟,不可大烂,取出晒干。患儿饥时将枣细嚼咽下一枚,每日可用五六枚。使用这种药枣疗法之后,竟收佳效。

     这位病孩畏惧服药,王旭高就巧用药枣,变药治为食疗,实变通之法,独具匠心。而他所本的方法,当首见于元朝名医葛可久。葛可久擅治虚劳,所创“白凤膏”,即以大枣去核,纳入参苓白术散,置于黑嘴白鸭肚中,加酒用火煨烤,吃枣食鸭,药食同用,而无苦药之累,实为巧法。两位名医,各现高招。即在今日,以上诸法犹有应用与参考价值。

     历史上,却也有把枣当作藏毒的媒介用来杀人的故事。这就是三国时“毒枣杀弟”之事。这牵扯到了一桩历史谜案,曹丕登基后,他的兄弟曹彰壮年暴亡,有些不明不白。《世说新语》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版本的幕后故事:

     曹丕登基为帝,他的弟弟曹彰任城王,骁勇壮猛,且手握兵权,令他十分忌惮。有一次,他们在母亲卞太后的住所一起下围棋。曹丕准备了鲜枣,却暗藏毒药于枣蒂中,二人边下棋边食用。曹丕专挑没毒的吃,而曹彰不知情,把毒枣吃了下去。不一会儿,曹彰毒性发作,卞太后赶紧找水救曹彰,想让他大量饮水后,呕吐以排除毒物。但曹丕事先让人毁掉了所有的瓶罐。情急之下,卞太后光着脚跑到井边,却没有东西用来汲水,结果曹彰中毒死去。

图片

     魏文帝忌弟任城王骁壮,因在卞太后閤共围棋,并噉枣。文帝以毒置诸枣蒂中,自选可食者进。王弗悟,遂杂进之。既中毒,太后索水救之,帝预敕左右毁瓶罐,太后徒跣趋井,无以汲,须臾遂卒。复欲害东阿王,太后曰:“汝已杀我任城,不得复杀我东阿!”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兄弟相残,如此悲剧!赤心的红枣,却被用作道具。

图片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主办

中医药知识          健康养生资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