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盛泽名人轶事:柳德康担任科教电影顾问

 吴越尽说 2024-03-08 发布于浙江

柳德康担任科教电影顾问


▲柳德康先生


题记:柳德康(1930.12-)(注:2022年3月去世),江苏省吴江县人。1952年毕业于前苏南蚕丝专科学校制丝系,分配到前华东蚕业研究所(即今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工作。先后任茧丝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蚕学会江苏省蚕桑学会理事,九三学社支社委员。长期从事茧丝品质分析和提高茧丝品质的研究,先后研究完成:茧层茸毛显微分析法;提高生丝洁净方法;影响生丝强力的因子和改善措施;提高柞蚕茧回丝率的“过氧化氢漂茧法”;改革蓖麻蚕茧收购方法的“煮茧脱蛹拉绵法”;改进家蚕营茧蔟具和上蔟技术,有效提高蚕茧品质和出丝率;并对评茧标准和方法进行了改进研究。其研究成果曾获中国农科院三等奖一项,农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科技进步二等、三等奖各一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发表论文40余篇,为《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撰写有关条目,主编了《中国养蚕学》茧丝篇,曾任《茧好丝多》科教片科学顾问。——摘自《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家名录(1)》,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2年6月出版。


1983年,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计划到农科院蚕业研究所拍摄彩色科教电影,摄制组特邀蚕丝专家柳德康先生和蚕桑专家高一陵所长担任科学顾问。在商讨工作台本(即编导本)时,柳先生向编导介绍说:作为蚕丝大国,我国蚕茧生产和生丝产量都跃居世界首位,但是,我国蚕茧出丝率远远落后于日本,日本一担蚕茧平均出丝19斤,而我国平均只出10斤多生丝。按照这样的比例,我国每年生产500万担蚕茧,只有一半能出丝。农民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200多万担蚕茧出不了丝。这就得出一个结论,茧的质量重要!必须讲求经济效益!再不能像过去那样单抓产量了!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党和国家的重视,并作为经济建设的一条基本方针规定下来。


柳先生的介绍引起编导的高度重视。摄制组来之前就定下这部科教片以农民为对象,教农民怎样养好蚕。过去养蚕以成活率为衡量标准,这类“蚕”片已拍过不少,如《室外养蚕》、《分段养蚕好处多》等,这么多反映养蚕的片子,再拍一部,还能拍出什么新名堂来?听了柳先生的话,摄制组也对出丝率问题的严重性感到焦虑。于是马上调整了编导思路,不能只拍养好蚕、能结茧,必须赶上时代的步伐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用更科学的眼光来审题、立意。


编导与科学顾问一起,进一步细致深入地讨论最新的科学技术手段,确定影片不是“蚕”片,而是“茧”片,更进一步地应该叫它“丝”片,每一处都要落脚到出丝率上。最后确定片名就叫《茧好丝多》,简洁明了突出电影主题。


▲《茧好丝多》电影台本、工作人员名单


编导杨力先生是资深科教电影专家,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执导过二十多部纪录片、科教片,曾获得过国际性奖项。他根据审题立意,请柳德康先生介绍从科学角度提高出丝率的有效途径,在电影表达上确定了五个重点内容,结构上采用电影“蒙太奇”手法,在丝厂与农村来回切换,深化主题内容,又直观易懂。五个内容是:


——首先讲蚕的品种,因为出丝的多少从“娘胎”里就遗传下来了。柳先生与研究所各部门共20人组成的课题组从1978年开始研究,即将完成全部结论。他们研究了402个家蚕品系的遗传特征,从中筛选出抗病毒好、人工饲育适应性强、舒解优(断头少)、净度优、茧层率高(茧丝长)的品种,建立了家蚕种质数据库。该项名为“家蚕品种资源的研究”课题,后来在1984年获得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结合讲解优选品种的重要性。


电影编辑切换:(丝厂)要努力提高蚕茧质量——(农村)品种很有关系,提倡秋养春种。


▲编导杨力先生


——其次讲五龄蚕饱食,反复讲清五令蚕饱食对绢丝腺成长的影响,以及用现代科学手段探明了第几天吃饱了桑叶能转化多少丝,在微观层面找出规律,尤其反复讲哪几天是关键。


电影编辑切换:(丝厂)即使养了春种,丝长也有长短——(农村)关键在饲养方法,五令蚕要吃饱。


——第三讲簇具改良。养了好蚕,但由于簇具落后结出废茧太可惜。必须改进簇具。柳德康先生几十年来坚持不懈致力于推广方格簇。这种技术是在五十年代从日本引入的回转簇上改进而来的,1974年起柳先生主持了三次大改进,以适应我国的国情,从木格框改为竹格筐,从水平放置到直立式,最后成为双连座,无异于一项新发明。据中国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等单位测算,柳先生发明的双连座方格簇,茧质达到日本回转簇水平,而成本降低50%,上簇工效提高2—3倍,出丝率提高20%以上。到1991年,累计推广6502万只,供130万张蚕种上簇用,新增纯效益达5046.67万元。这项技术先后获得农科院和农业部的技术进步三等奖和技术改进二等奖。


电影编辑切换:(丝厂)次下茧太多,影响多出丝——(农村)原因在簇具,簇具要改良,一定要采用方格簇,做到“一蚕一室”,让蚕儿舒服吐丝结茧,这样的茧品质高,解丝时顺畅,从而减少断头。


▲柳德康先生发明的直立式双连座方格簇


▲后来又改进到用纸板制作,更轻巧。看,一蚕一室!


——第四、第五讲蚕儿营茧时的环境和采茧要注意的问题。茧丝最外层包裹着丝胶,如果胶着过紧或丝胶变性,虽然肉眼看不出来,但一上缫丝机就会出现断头。断头越多,浪费丝越多,出丝就越少。因此采茧方法也要加以重视。


电影编辑切换:(丝厂)茧丝断头多——(农村)要注意改善簇中环境和采茧技术。


五个重点内容用柳德康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提高茧层率、上茧率和解舒率,综合起来就提高了出丝率。这部科教电影的核心内容,抓住了最新的科学养蚕标准,突出了一个字“丝”,也展示了柳德康先生几十年对蚕丝研究的一部分重要成果,由他担任该片的科学顾问是最合适的人选。


▲柳德康等人研制的烘茧温度测试仪、自动控温烘箱


由于科教电影早已淡出,《茧好丝多》制作完成于1983年11月,影片拷贝如今已看不到了。当年全国放映时,不仅内容新鲜,拍摄技巧也很先进,摄影师黄邦一先生毕业于长春电影学院摄影系,曾获得过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他的微距拍摄,是用一个玻璃移动舞台,将拍摄对象置于舞台上,微微转动,在仅5毫米的距离外拍摄360度。内容和形式很受蚕农欢迎。


现在还能看到当年《茧好丝多》在全国放映情况的资料,当年浙江安吉县有47个单位(乡镇)放映了496场,观影人数达9.8万人次;四川南充地区在4个县放映,有270个单位购买了团体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文化部门还把电影翻译成苗语和侗语,录制成录音盒,分发到下辖县,录音盒配合电影画面播放。另外,北京市教委还专门发了一个“关于开展百部科教影片放映活动的通知”,规定各影院在放映正片前的候场时间段,必须先放映两部科教片,《茧好丝多》也在放映名单之中。


▲2020年10月重阳节,江苏科技大学领导看望九三学社柳德康先生(右二)。江苏科技大学离退休工作处报道。


《茧好丝多》作为介绍我国最新农业技术的优秀科教片,还与《草蛉》、《中国沼气》、《简易工厂育秧》、《沙生植物》、《天蚕》、《褐马鸡》等影片,被翻译成英、法、德、西、阿、葡、俄、日等多种外国语版本,向国外赠送、发行和互换,销售到亚洲、欧洲、澳洲、北美等国家地区的教育科研机构和电视台播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该文章已关闭评论功能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