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穴位贴敷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louis6711 2024-03-08 发布于瑞士

引用格式:朱世壮,宋庆雨,刘长玥,等. 穴位贴敷治疗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及对相关炎性因子、5-HT的影响 [J]. 中国针灸, 2024, 44 (2): 158-162.

图片

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是带状疱疹(HZ)最普遍的并发症,西医多采用口服药(如普瑞巴林等)对症处理或穴位注射营养神经药(甲钴胺注射液)治疗。HZ的中医病名为“蛇串疮”“缠腰火丹”“火带疮”等,并分为早期、中期、后遗症期,PHN属于后遗症期,治法以理气活血、化瘀止痛为主,除中药内服外,针灸、熏洗、外敷、热熨、针刀、穴位注射等外治法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近几年穴位贴敷疗法发展迅速并在治疗PHN方面取得显著疗效。

图片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治疗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和5-羟色胺(5-HT)的影响。

方法:将136例PHN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消肿止痛贴 中药细粉穴位贴敷治疗,穴取三阴交(双侧)、神阙、阿是穴,三阴交每次贴敷30min,7d 1次,神阙、阿是穴每次贴敷6~8h,1d 1次;对照组在支配相应痛区神经节段的夹脊穴注射甲钴胺注射液,每次1mL,1d 1次。均7d为一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和血清炎性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细胞介素 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5-HT含量,并评定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清MCP-1、IL-6、TNF-α、5-HT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SF-36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4.2%,高于对照组的52.4%(P<0.05)。

结论:消肿止痛贴 中药细粉穴位贴敷治疗气滞血瘀型PHN疗效较好,能减轻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降低血清MCP-1、IL-6、TNF-α、5-HT含量。

图片

PHN是带状疱疹(HZ)症状消失后出现的一种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其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确。研究表明HZ发展为PHN与血清IL-6含量升高有关,IL-6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可像神经生长因子一样修复神经系统,但含量过高时可造成神经系统损伤而引起疼痛。TNF-α主要由胶质细胞、单核巨噬细胞、髓核细胞等产生,能调节细胞的分化及生长,并能对免疫和应激反应做出调节,PHN患者血清TNF-α含量较健康状态下明显升高,且已有研究证实PHN与血清IL-6和(或)TNF-α的持续高水平有关。另外,MCP-1作为趋化因子超家族的成员之一,可诱导中枢敏化参与炎性疼痛的发生和维持过程。5-HT作为一种内源性活性物质,无论是在中枢系统还是周围系统,都参与疼痛调节,PHN缓解与5-HT释放被抑制有关。本研究中观察组采用消肿止痛贴 中药细粉穴位贴敷治疗,发挥消肿止痛贴、中药细粉、穴位的三重综合效应以增强疗效,其中消肿止痛贴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去腐生肌,中药细粉和穴位调和阴阳、理气化瘀,共同起到行气活血止痛作用。治疗后发现观察组血清MCP-1、IL-6、TNF-α、5-HT含量低于对照组,提示穴位贴敷可能通过调节机体炎性因子及5-HT水平发挥治疗PHN的作用。

中医认为PHN为正虚邪恋之象,久病耗伤气阴,经脉失于濡养,余毒顽存,邪蕴肌肤,瘀血阻络,遂导致不通则痛,加之中老年人体质较弱,长期疼痛耗伤正气,遂导致不荣则痛。穴位贴敷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经络腧穴学说为核心,选择适合药物在患者体表相应腧穴上贴敷,借经络传导,起到调和气血、调整经络虚实、平衡阴阳的作用。中药透过皮肤进入人体,不仅能避免口服西药带来的肝肾损害及穴位注射疼痛不耐受的情况,而且操作简便。另外,穴位贴敷疗法由于是从体表穴位或黏膜给药,可随时观察患者用药异常反应(如过敏)和耐受情况,一旦出现不良反应,能立刻撤去药物,阻止恶化。消肿止痛贴在临床应用多年,由外用敷贴和消肿止痛液组成,其主要成分为沙蒿子、薄荷脑和水蔓菁等,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沙蒿子具有利水渗湿、消肿解毒等功效,可以促进药物渗透,也有良好的黏性和吸水性,联合消肿止痛液中的薄荷脑和水蔓菁可增强其渗透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