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八十一难经》48~61难疾病

 小白爱学习 2024-03-08 发布于美国

  


原文:四十八难曰:人有三虚三实,何谓也?然:有脉之虚实,有病之虚实,有诊之虚实也。脉之虚实者,濡者为虚,牢者为实;病之虚实者,出者为虚,入者为实;言者为虚,不言者为实;缓者为虚,急者为实。诊之虚实者,痒者为虚,痛者为实;外痛内快,为外实内虚;内痛外快,为内实外虚,故曰虚实也。

翻译:第四十八问:人体的三虚三实是什么意思?

脉象有虚和实的区分,疾病有虚和实的性质,诊断时也需要区分虚实。

脉之虚实:

如果脉搏感觉柔和,则被认为是虚弱的;

如果脉搏感觉坚实,则被认为是实(强壮)的。

病之虚实:

  如果病症表现为外露(如出汗、呕吐等),被认为是虚弱的;

  如果病症表现为内藏(如内部肿痛等),被认为是实的;

  如果病人多言,被认为是虚弱的;如果病人沉默,被认为是实的;

  如果病症进展缓慢,被认为是虚弱的;如果病症进展迅速,被认为是实的。

诊之虚实:

  如果患者感到痒,被认为是虚弱的;

  如果患者感到痛,被认为是实的;

  如果患者外部疼痛而内部感觉良好,这被认为是外实内虚;

  如果患者内部疼痛而外部感觉良好,这被认为是内实外虚。

总之,“虚实”在这里指的是中医诊断中关于病情轻重、病因所在以及治疗方法选择的一个重要概念。





原文:四十九难曰:有正经自病,有五邪所伤,何以别之?然:经言忧愁思虑则伤心;形寒饮冷则伤肺;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饮食劳倦则伤脾;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则伤肾。是正经之自病也。何谓五邪?然:有中风,有伤暑,有饮食劳倦,有伤寒,有中湿。此之谓五邪。假令心病,何以知中风得之?然:其色当赤。何以言之?肝主色,自入为青,入心为赤,入脾为黄,入肺为白,入肾为黑。肝为心邪,故知当赤色。其病身热,胁下满痛,其脉浮大而弦。何以知伤暑得之?然:当恶焦臭。何以言之?心主臭,自入为焦臭,入脾为香臭,入肝为臊臭,入肾为腐臭,入肺为腥臭。故知心病伤暑得之,当恶焦臭。其病身热而烦,心痛,其脉浮大而散。何以知饮食劳倦得之?然:当喜苦味也。何以言之?脾主味,入肝为酸,人心为苦,入肺为辛,入肾为咸,自入为甘。故知脾邪入心,为喜苦味也。其病身热而体重,嗜卧,四肢不收,其脉浮大而缓。何以知伤寒得之?然:当谵言妄语。何以言之?肺主声,入肝为呼,入心为言,入脾为歌,入肾为呻,自入为哭。故知肺邪入心,为谵言妄语也。其病身热,洒洒恶寒,甚则喘咳,其脉浮大而涩。何以知中湿得之?然:当喜汗出不可止。何以言之?肾主液,入肝为泣,入心为汗,入脾为涎,入肺为涕,自入为唾。故知肾邪入心,为汗出不可止也。其病身热,而小腹痛,足胫寒而逆,其脉沉濡而大。此五邪之法也。

翻译:第四十九问:如何区分疾病是因为身体自身的问题还是由外界的五种不良因素(五邪)引起的?

答:忧虑和过度思考会伤害心脏;感觉冷或喝冷饮会伤害肺部;生气或情绪逆流不顺会伤害肝脏;不良饮食习惯或过度劳累会伤害脾脏;长时间坐在潮湿的地方或强行进入冷水中会伤害肾脏。这些都是身体自身问题引起的疾病。

五邪包括风邪、暑邪、因饮食和劳累引起的问题、寒邪、湿邪。

如果心脏有病,如何知道是风邪引起的?

皮肤会变红。因为肝脏控制颜色,当肝脏的问题影响心脏时,会表现为红色。这种情况下,患者会感到身体发热,胁下(肋下部位)满痛,脉搏浮大而紧。

如何知道是暑邪引起的?

会厌恶焦糊味。心脏控制气味,当受到暑邪影响时,会表现出对焦糊味的厌恶。这时,患者会感到身体发热且烦躁,心脏疼痛,脉搏浮大而散。

如何知道是由饮食和劳累引起的?

会偏好苦味。脾脏控制味道,当脾脏的问题影响心脏时,会导致偏好苦味。这种情况下,患者会感到身体发热而且身体沉重,喜欢躺着,四肢无力,脉搏浮大而缓。

如何知道是寒邪引起的?

会出现胡言乱语。肺脏控制声音,当肺脏的问题影响心脏时,会导致胡言乱语。这时,患者会感到身体发热,体感冷,严重时会出现喘息和咳嗽,脉搏浮大而涩。

如何知道是湿邪引起的?

会出现无法控制的出汗。肾脏控制体液,当肾脏的问题影响心脏时,会导致过度出汗。这种情况下,患者会感到身体发热,小腹痛,脚踝部分感到冷且不适,脉搏沉濡而大。

这就是五邪引起的疾病的诊断方法。




原文:五十难曰:病有虚邪,有实邪,有贼邪,有微邪,有正邪,何以别之?然:从后来者为虚邪,从前来者为实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为微邪,自病者为正邪。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中风得之为虚邪,伤暑得之为正邪,饮食劳倦得之为实邪,伤寒得之为微邪,中湿得之为贼邪。

翻译:第五十问:疾病有虚实、实邪,贼邪,微邪,正邪之分,如何区别啊?

答:如果病因是后出现的,则被认为是虚邪;如果是最先出现的,则被认为是实邪。

如果病因是从身体较弱的部分来的,则被认为是贼邪;如果是从身体较强的部分来的,则被认为是微邪。如果是身体自身的问题,则被认为是正邪。

举例来说:

如果心脏疾病是因为中风引起的,则这属于虚邪,因为它是后出现的病因。

如果心脏疾病是因为中暑引起的,则这属于正邪,因为这是身体自身的反应。

如果心脏疾病是因为饮食不当和过度劳累引起的,则这属于实邪,因为这是最先出现的病因。

如果心脏疾病是因为受到寒冷的伤害引起的,则这属于微邪,因为它是从身体较强的部分来的。

如果心脏疾病是因为湿邪引起的,则这属于贼邪,因为它是从身体较弱的部分来的。

这些分类帮助中医根据疾病的来源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原文:五十一难曰:病有欲得温者,有欲得寒者,有欲得见人者,有不欲得见人者,而各不同,病在何脏腑也?然:病欲得寒,而欲见人者,病在腑也;病欲得温,而不欲见人者,病在脏也。何以言之?腑者阳也,阳病欲得寒,又欲见人;脏者,阴也,阴病欲得温,又欲闭户独处,恶闻人声。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翻译:第五十一问:有的病人希望得到温暖,有的病人希望得到寒冷,有的病人希望见人,有的病人不希望见人,这些情况各不相同,这说明病变发生在哪个脏腑?

答:如果病人希望得到冷却并且想要见人,那么疾病位于腑(消化和排泄的器官,属阳)。

如果病人希望得到温暖并且不想见人,那么疾病位于脏(五个主要的内脏器官,属阴)。

解释原因如下:

腑属于阳,因此当腑有病时,病人会希望得到冷却并愿意见人;这是因为阳性的特质倾向于外向和活跃。

脏属于阴,因此当脏有病时,病人会希望得到温暖并不想见人;这是因为阴性的特质倾向于内向和保守,希望独处,讨厌听到人声。

这样的区分帮助中医根据病人的不同表现来判断疾病可能位于身体的哪个部分,从而为治疗提供线索。




原文:五十二难曰:脏腑发病,根本等不?然:不等也。其不等奈何?然:脏病者,止而不移,其病不离其处:腑病者,仿佛贲响,上下行流,居处无常。故以此知脏腑根本不同也。

翻译:第五十二问:当脏器和腑器官发病时,它们的病理基础是否相同?

答:脏器和腑器官发病的根本原因是不同的。脏器(如心、肝、脾、肺、肾)发病时,疾病通常会固定在一个地方不移动,病情不会离开其原始位置。

相比之下,腑器官(如胃、大肠、小肠等)发病时,病情就像胃中的反酸一样,会上下流动,停留的位置不固定。

因此,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知道脏器和腑器官发病的根本原因是不同的。




原文:五十三难曰:经言七传者死,间脏者生,何谓也?然:七传者,传其所胜也。间脏者,传其子也。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传肺,肺传肝,肝传脾,脾传肾,肾传心,一脏不再伤,故言七传者死也。间脏者,传其所生也。假令心病传脾,脾传肺,肺传肾,肾传肝,肝传心,是母子相传,竟而复始,如环无端,故曰生也。

翻译:第五十三问:内经说,如果疾病按照一定顺序(七传)在脏器之间传递,患者将会死亡。但如果疾病在间脏(即非直接相胜的脏器)之间传递,则患者能够生存。这是什么意思呢?

答:所谓七传,是指疾病在脏器间按照它们相克(相胜)的顺序传递。而间脏传递,则是指疾病在脏器间按照它们相生(即母子关系)的顺序传递。为什么这么说呢?假设心脏的疾病传给肺,肺再传给肝,肝传给脾,脾传给肾,肾又传回心脏,这样每个脏器都被连续伤害一次,没有脏器被伤害两次。这样的连续传递导致死亡,所以称为七传者死。

间脏传递,则是指疾病在脏器间按照它们生养(即母子关系)的顺序传递。例如,心脏的疾病传给脾(因为心生脾),脾传给肺(脾生肺),肺传给肾(肺生肾),肾传给肝(肾生肝),肝再传回心脏(肝生心)。这是一种母子之间的传递,形成一个没有结束的循环,因此称之为生存的过程。

展示了中医理论中对脏器相生相克关系及其对健康影响的深刻理解,强调了维护脏器间平衡对生命至关重要的角色



原文:五十四难曰:脏病难治,腑病易治,何谓也?然:脏病所以难治者,传其所胜也;腑病易治者,传其子也。与七传、间传同法也。

翻译:第五十四问:脏器的疾病比较难以治疗,而腑器的疾病相对容易治疗,这是什么原因呢?

脏器疾病之所以难以治疗,是因为疾病按照五行相克的顺序(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传递给相克的脏器,这是“七传”的过程。因为疾病会从一个脏器传递到另一个脏器,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所以更难以控制和治疗。

相比之下,腑器官的疾病较易治疗,是因为疾病按照五行相生的顺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传递,这是“间传”的过程。疾病在腑器官间传递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相比于脏器的恶性循环,腑病的治疗更为直接和有效。

体现脏腑之间疾病传递的不同路径及其对治疗难度的影响,其中脏病的治疗因为涉及到更复杂的内部平衡和恶性循环而更加困难。




原文:五十五难曰:病有积、有聚,何以别之?然: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故阴沉而伏,阳浮而动。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故以是别知积聚也。

翻译:第五十五问:疾病分为积和聚两种类型,应如何区分它们呢?

答:“积”是由阴气引起的;而“聚”则由阳气引起。

因此,阴气沉重且隐藏不显,阳气轻浮且活跃。气体积聚在某处形成的疾病叫做积,气体聚集而成的疾病叫做聚。

因此,积是由五脏(心、肝、脾、肺、肾)引起的;聚是由六腑(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胆)引起的。

积病由阴气引起,其发作有固定位置,疼痛集中在特定部位,有明确的上下左右边界。

聚病由阳气引起,其发作没有固定根源,疼痛可以在身体任何部位出现,没有固定的上下边界。

因此,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区分“积”和“聚”的疾病,一个是由阴气导致,有固定发病部位和范围;另一个是由阳气导致,发病部位和疼痛范围不固定。




原文:五十六难曰:五脏之积,各有名乎?以何月、何日得之?然: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咳逆,疟,连岁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传于肝,肝当传脾,脾季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肝复欲还肺,肺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肥气以季夏戊己日得之,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以言之?肾病传心,心当传肺,肺以秋适王,王者不受邪,心复欲还肾,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传脾,脾当传肾,肾以冬适王,王者不受邪,脾复欲还肝,肝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痞气以冬壬癸日得之。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壅。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心病传肺,肺当传肝,肝以春适王,王者不受邪,肺复欲还心,心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息贲以春甲乙日得之。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以言之?脾病传肾,肾当传心,心以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肾复欲还脾,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贲豚以夏丙丁日得之。此五积之要法也。

翻译:第五十六问:中医理论中五脏(心、肝、脾、肺、肾)相关的疾病积聚是否各有其名称,并且想知道这些疾病是在哪个月份、哪一天发生的?

答:肝脏的病变叫做“肥气”,位于左侧胁下,形状似倒置的杯子,边界明显。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导致长期的咳嗽、反胃、发热等症状。这种病变通常在夏季的戊己日发生,因为肺部的病变会传给肝脏,而夏季脾脏最为旺盛,不易受病变影响,导致病变最终在肝脏中形成积聚。

心脏的病变称为“伏梁”,发生在脐部以上至心脏下方的区域,大小类似于臂膀。长时间未治愈会使人感到极度不适。这种病变通常在秋季的庚辛日发生,因为从肾脏的病变会传递到心脏,但秋季肺脏最强,不会受到影响,使得病变留在心脏中。

脾脏的病变叫做“痞气”,位置在胃口,大小如盘。长期不治疗会导致四肢无力、黄疸以及营养无法转化为身体所用。这种病变一般在冬季的壬癸日出现,原因是肝脏的疾病会传递给脾脏,但冬季肾脏最强,因此病变留在脾脏中。

肺脏的病变叫做“息贲”,位于右侧胁下,形状像杯子。如果长时间不治疗,会引起反复的寒热、喘息和咳嗽等症状。这种病变一般在春季的甲乙日发生,因为心脏的病变会试图传递给肺脏,但春季是肝脏最强的时期,不会受到影响,因此病变留在肺脏中。

肾脏的病变称为“贲豚”,从下腹部开始,上至心脏下方,形状不定,时而上升时而下降。长期未治愈会导致呼吸困难、骨骼软弱和气力下降。这种病变通常在夏季的丙丁日发生,因为脾脏的病变会传递给肾脏,但夏季心脏最为旺盛,因此病变留在肾脏中。

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学对于脏腑相互作用和疾病传递的深刻理解,及其对疾病发生时间的具体观察。





原文:五十七难曰:泄凡有几?皆有名不?然: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名曰后重。胃泄者,饮食不化,色黄。脾泄者、腹胀满,泄注,食即呕吐逆。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小肠泄者,溲而便脓血,少腹痛。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此五泄之要法也。

翻译:第五十七问:有几种泄(指身体内的流失、排泄现象)?它们都有各自的名称吗?在中医理论中,“泄”通常指的是身体液体或精气的异常流失,比如汗泄、泄泻等。这个问题询问的是这些泄的种类和它们是否都有明确的名称。中医学中对各种泄有详细的分类和命名,每种泄都对应着特定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答:泄症共有五种,每种都有自己的名称:胃泄、脾泄、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后重)。

  • 胃泄是由于饮食不能被正常消化导致的,表现为大便颜色黄色。

  • 脾泄表现为腹部膨胀、泄泻,食物一进食就呕吐逆流。

  • 大肠泄发生时,食物在体内停留感到不适,大便颜色变白,伴有肠部鸣声和剧痛。

  • 小肠泄的症状是尿液中带有脓血,伴随少腹痛。

  • 大瘕泄(后重)表现为急促的肛门紧张感,频繁想上厕所但又难以排便,伴有阴茎中部痛。

这五种泄症是中医对于不同消化系统疾病的分类和描述,每种泄症的诊断依据其独特的症状和体征。




原文:五十八难曰:伤寒有几?其脉有变不,然: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

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热病之脉,阴阳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涩;

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各随其经所在而取之。伤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死,下之而愈者,何也?然:阳虚阴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阳盛阴虚,汗出而死,下之而愈。寒热之病,候之如何也?然:皮寒热者,皮不可近席,毛发焦,鼻槁,不得汗;肌寒热者,肌痛,唇舌槁,无汗;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本槁痛。 

翻译:第五十八问:伤寒疾病有多少种类型,并且这些类型是否会导致患者的脉象发生变化?在中医理论中,伤寒不仅指一种特定的疾病,而且还包括由不同外邪引起的一系列病症,这些疾病的脉象表现也会有所不同,反映出病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答:伤寒分为五种类型:中风、伤寒、湿温、热病和温病,它们的症状各不相同。

中风的脉象是阳气浮动且滑,阴气濡湿且弱;湿温的脉象是阳气濡湿且弱,阴气细小且急促;

伤寒的脉象是阴阳都旺盛且紧涩;热病的脉象是阴阳都浮动,浮动时滑,按深时散乱;

温病的脉象遍布各经络,难以确定具体哪个经络受影响,需根据病变所在的经络来判断。

在伤寒中,有些病人通过出汗而痊愈,有些却因泻下而死亡;有些是出汗后死亡,泻下却能痊愈。这是因为,阳虚阴盛时,出汗可以治愈,泻下则可能致死;阳盛阴虚时,出汗可能致死,泻下则能痊愈。

对于寒热疾病的诊断,如果是皮肤表层的寒热,患者会感到皮肤无法接触床席,毛发焦枯,鼻干,不能出汗;肌肉层面的寒热表现为肌肉疼痛,唇舌干燥,没有汗水;骨髓层面的寒热让患者感到极度不安,持续出汗,牙齿根部疼痛。




原文:五十九难曰:狂癫之病,何以别之?然:狂疾之始发,少卧而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贵倨也,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是也,癫疾始发,意不乐,僵仆直视。其脉三部阴阳俱盛是也。

翻译:第五十九问:狂病和癫病应该如何区分?

答:狂病开始发作时,病人睡眠减少但不感到饥饿,会自视过高,自认为很贤明,表现出自大和倨傲的态度,无缘无故地笑、喜欢唱歌和乐于娱乐,且行为不停歇。

癫病开始发作时,患者感到意志消沉,身体变得僵硬倒地,眼睛直直地盯着前方。

不论是狂病还是癫病,在脉象上,阴阳两方面在所有三个位置(寸、关、尺)都表现得旺盛。




六十难曰:头心之病,有厥痛,有真痛,何谓也?然: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则名厥头痛;入连在脑者,名真头痛。其五脏气相干,名厥心痛;其痛甚,但在心,手足青者,即名真心痛。其真心痛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翻译:第六十问:在头和心脏的疾病中,有的是厥痛,有的是真痛,这是什么意思?

当手的三阳经脉受到风寒影响,且这种影响停留而不消散时,会导致所谓的厥头痛。

如果痛感深入并连结到大脑,这种痛被称为真头痛。

当五脏的气机相互影响产生的疼痛被称为厥心痛。

如果心脏的疼痛非常剧烈,仅限于心脏区域,并且伴随手脚发青,这种状况被称为真心痛。

真心痛的特点是,如果疼痛在早上开始,那么患者可能在晚上死亡;如果疼痛在晚上开始,患者可能在早上死亡。




原文:六十一难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

翻译:第六十一问:内经上说,通过观察就能知道病情叫做神,通过听诊就能知道叫做圣,通过询问就能知道叫做工,通过切脉就能知道叫做巧,这是什么意思?

中医诊断疾病的四种不同技巧或能力。通过直接观察病人的外貌、表情等来判断病情的能力被称为“神”;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呼吸等来了解病情的能力被称为“圣”;通过向病人询问病史、症状等来诊断病情的能力被称为“工”;而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判断病情的技巧被称为“巧”。这些都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

答:通过观察来诊断病情的方法是指观察病人的面色等五种颜色的变化,从而判断病情。这里的“五色”指的是面部等身体部位呈现的不同颜色变化,可以反映出内脏的健康状态。

   通过听声来诊断病情的方法是指听病人的声音及其变化,包括言语、呼吸等“五音”的特点来区分病情。这里的“五音”涵盖了病人的语音、笑声、咳嗽声等各种声音特征。

   通过询问来诊断病情的方法是询问病人对五种味道的偏好或反感,以此来了解病情的来源和部位。这里的“五味”指酸、苦、甜、辣、咸等味道,它们与内脏健康有密切关系。

   通过切脉来诊断病情的方法是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通常在手腕的寸口位置),判断脉搏的强弱、快慢等特性,以此来了解病情及其影响的脏腑。

   内经上说,通过外部的观察和分析来诊断病情称为“圣”,而通过深入了解和直觉来掌握病情的本质则称为“神”。这句话强调了中医诊断的深度和精妙之处。

展示了中医诊断方法的全面性和精细性,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相合,实现对病情的全方位了解和精确诊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