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叶天士一则医案探讨三对矛盾的处理

 循天园 2024-03-09 发布于广西

人体在与疾病的斗争过程中,总是充斥着各种矛盾,如阴阳、虚实、寒热等。疾病的发生和变化尽管错综复杂,但不外乎“正”与“邪”的方面。“正”是指人体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及其抗病能力,“邪”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或其他致病因素。所以,客观、合理地处理好临证中的各种矛盾,有助于我们理清疾病的本质和提升中医药治病的疗效。

叶天士(1667-1746),名桂,号香岩,苏州吴县人,祖籍安徽歙县,是清代著名的医学家、温病学家。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开创了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在内伤杂病方面,也提出了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他的医案既能遵循古法,又有独创精神,可以说是守正中融入创新,成为后世医家临证时的重要参考。下面通过叶天士的一则医案进行探讨。

“王三九虽是咳痰失血,然强能食,不知饥,目黄晡热,舌心黄,已现暑热客邪症象。此先宜清理肺胃,莫因久恙而投腻补。”该案出自《临证指南医案·卷五》,行文简短,是叶天士一贯的写作风格。仔细品读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三组矛盾,分别是新病与久病、补法与清法、常法与变法。

新病与久病

新病与久病,是指疾病发生的时间长短。新病,是指起病及来势突然,病程短,病机相对单一,治则清晰。久病,亦称“宿病”“旧疾”,病程相对较长,时发时止,病机复杂。新病失治、误治,或迁延不愈,可以转变成久病。久病正虚邪恋,病情入里,是为难治。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如慢性肾衰患者,表虚不固,容易感冒、咳嗽;慢性胃肠炎患者又突发带状疱疹等。

我们常说,久病多虚,新病多实。当新病与久病同时出现时,何者为先,何者缓治,殊难抉择。本案中新病是暑热客邪,久病是咳痰失血,叶天士认为,当病邪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时,主张全力以赴地祛除外邪,在本案中提出了“先宜清理肺胃”的治法。叶天士对于这种新病与久病矛盾的处理原则,与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到的“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的观点是相一致的。

补法与清法

补法与清法来源于中医治病的“八法”,前者是用补益药物补养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改善衰弱状态,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后者是运用寒凉性质的方药,通过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解除热邪的治法。《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故一般而言,补法在秋冬季节较为常用,而夏季暑热为患,清法则更为所宜。初病邪实,祛邪即是扶正,久病邪去正虚,补法正合时机,补法与清法各有侧偏,没有好坏之别。

本案中,患者既有咳嗽失血的虚证,又有暑热客邪的实证,此时,扶正有“敛邪”的弊端,而清法又有“伤正”的风险,补与清的使用均有一定的依据。案中叶天士并没有完全否定补法,也没有肯定说要用清法,而是根据当时正好在夏季,而且病人中焦脾胃未衰,用了“宜”“莫”两字,给出了相对合理性的建议。可见,当病情相对复杂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人、因地、因时制宜。补法、清法的运用并没有绝对性。

常法与变法

常法与变法均肇始于《黄帝内经》。常法是辨证的常规性思维方法,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衰则补之、强者泻之等,皆为“常法”。变法则是辨证的变法性思维,其实质是辨证思路、方法、内容等方面的非规律性的范畴,如热因热用、寒因寒用、上病取下、下病取上、上下交损治其中等。一般而言,对于常见病、多发病,医者多采用相对稳妥的常法,或者在常法失败以后,才会考虑用变法。

在叶天士所处的清代,江浙地区学风昌盛,医家辈出,在学术上主张“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从本案中可以了解到,当时医家在遇到类似的情况下,也多采用“久恙而投以腻补”的常法,“莫因”二字是叶天士的警示,告诫我们临证时一味地采用常法,容易陷入“胶柱鼓瑟”的境地,字里行间也透露着对当时医界的这种守旧风气给予的委婉批评。今天我们再细细品读,也能感受到叶天士的这份良苦用心。

叶天士医案,在辨证时洞若观火,重点突出,在表达时寥寥数语,要言不繁,堪称典范。其门人蒋式玉说:“今观叶氏诊记,配合气味,妙在清新,纵横治术,不离规矩。”学习叶天士医案,对我们深入研究叶氏理论、传承名家医案,以及提升中医药治病的疗效等方面都是大有裨益的。(吴力强  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