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文化常识1000问(8)

 秋琰 2024-03-11 发布于辽宁

●人们为何把如厕的行为称为“解手”?

中华文化常识1000问(8)

在中国一些地方,人们把如厕的行为称为“解手”。绝大多数人也对“解手”一词心领神会。但要是溯本追源,说起“解手”的由来,恐怕知晓的人数得大大缩水了。

中国历代战争之后,都会发生大规模的移民,那时候的移民是强制性的,因此,有些人留恋家乡,不肯离开故土,便想方设法逃避,但最终还是逃不过。在迁移的途中,负责护送移民的官吏担心迁移者中途逃跑,便用一根长绳拴住一群人的一只手,这样连成一串后,迁移者便不易逃掉。

然而,人多事也多。有人要大小便时,就央求护送的官吏把绳子解开。最初,央求的话语比较繁琐,诸如“长官,我要小便,请解开绳子”之类。后来,由于央求的次数多了,慢慢地,人们央求的话语也就化繁为简了,只说我要“解手”,负责护送移民的官吏便知其意了,接着,便将发言者的手解开,让其小便。

这就是如厕俗称“解手”的由来。

●“一波三折”适合形容哪种书体?

中华文化常识1000问(8)

庄重的隶书(一般把中国文字的书写形式分篆、隶、草、行、楷大类书体),是将小篆的书体去其繁复、增减其体创立而成。结体更为端正整齐,呈秀丽端庄之美。其用笔,如以汉隶为例,主要是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尽情地舒展,呈委婉波状之势。如果说,篆书以弧笔著称,那么隶书则以波势见长。

隶书相传为秦时程邈在狱中整理而成。他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关于隶书的起名还有这样一种说法:由于这种字体当时在下层小官吏、差役、工匠、奴隶中较为流行,所以称为“隶书”。

隶书分秦隶汉隶和八分。秦隶指秦始皇时期使用的简体字。汉代日常应用仍是隶书,但是形体、笔势不断发展。东汉中期出现庄重典雅的新体,隶书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魏以后称有多波碟的隶书为八分。

●被称为书法“草圣”的是谁?

中华文化常识1000问(8)

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位巨匠张芝,字伯英,系东汉人,有“草圣”之誉。

张芝,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碟,创“一笔书”(又称“今草”)。张怀灌《书断》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三国魏书家韦诞称他为“草圣”。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张芝今无墨迹传世,仅北宋《淳化阁帖》中收有他的《八月帖》等刻帖。

据晋卫恒《四体书势》记载,张芝刻苦学习书法,“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后人称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当时的人珍爱其墨甚至到了“寸纸不遗”的地步。评价相当高,尤以草书为最。

张芝季弟张昶,也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尤善章草,书类伯英,时人谓之“亚圣”。

●“初唐四大家”指的是哪四位书法家?

中华文化常识1000问(8)

“初唐四大家”指的是唐朝初期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位书法家前三位,有的并称“初唐三大家”。

(1)欧阳询:官至太子率更令,世称“欧阳率更”。精学秦汉篆隶、魏碑,楷法独尊。楷书劲险刻厉,于平正中见险绝世称“欧体”“率更体”。

(2)虞世南:人唐后,曾封永兴县子,世称“虞永兴”。唐太宗称其有“德行、忠直、博学、词藻、书翰”五绝。亲承王羲之七代孙僧智永传授,字外柔内刚,笔致圆润遒丽

(3)褚遂良曾封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书法学欧阳询、智永、二王,融会汉隶,变隶书为楷书,使书法方圆俱备、婉美华丽世称“青琐蝉娟、不胜罗绮”。

(4)薛稷:历太子少保,世称“薛少保”。是褚遂良的得意门生,但其“用笔纤瘦,结字疏通又自成一家”。用笔纤瘦,正是宋徽宗“瘦金书”所效法

初唐四大家书法共同特点是,楷书的风格都是“清秀瘦劲”。其中,欧阳询楷书更为突出,并与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顺并称“楷书四大家,他的《九成宫》,历来被奉为学习楷书的典范。

喜欢文化常识的朋友可以有空品尝品尝希望能帮助各位陶冶情操,晚上睡觉也可以给孩子讲讲故事,和孩子增长知识,欢迎各位多多关照点点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