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解惑法治疗眩晕、中风偏瘫

 臻医堂 2024-03-13 发布于山东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黄帝内经的解惑法的应用:灵枢刺节真邪篇言:黄帝日刺节言解惑,夫子乃言尽知调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也,惑何以解之?岐伯日大风在身,血脉偏虚,虚者不足,实者有余,轻重不得,倾侧宛伏,不知东西,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复,颠倒无常,甚于迷惑。黄帝曰善。取之奈何?岐伯日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用针若此,疾于解惑。黄帝曰善。请藏之灵兰之室,不敢妄出也。

大风”是什么意思呢 ?在内经里多指导致偏枯半身不遂的风气或者就是指偏枯病。倾侧宛伏是指身体姿态或歪向一边或屈身俯卧。形容半身不遂时的被动性体位。

我们来看一下上段引文大概什么意思:黄帝问道:刺节上说的是解除疑惑,您却说的是彻底洞察阴阳的变化并予以调理,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使不足者充溢,有余者散除,两相变易而恢复正常。那么,到底是怎样来解除疑惑的呢?

岐伯回答说:大风之邪侵入人体,会导致人体的血脉一侧偏实,一侧偏虚,偏虚的一侧血气不足,偏实的一侧血气有余,因此病人的举止动作轻重失宜,或歪向一侧,或屈身俯卧,或者不知东西,难辨南北,忽起忽坐,时仰时伏,心神错乱,喜怒无常,甚至神志不清,不省人事。

黄帝说:先生讲得很好!那么,应该怎样治疗呢?岐伯说:泻除有余的邪气,补益虚弱的气血,使人身的阴阳恢复正常。如果医生能根据这样的原则取穴施治,取得的疗效比解除疑惑还要迅捷呢。黄帝说,先生讲的太牛逼了,我要把这些内容记录下来,收藏在灵兰之室,遇到合适的人拿出来传授,遇不到合适的人,绝对不随便出示给人看。

上段讲了解惑法治疗的病症、病因、取穴治疗的方法规则,只是没有提到具体的针刺穴位,但是掌握一个原则,诊察出血气不足的经脉取穴针刺补益,诊察出风邪偏实的一侧经脉取穴针刺泻邪外出即可。

笔者把解惑法理解为治疗血虚不足之眩晕,中风半身不遂等病症的针刺方法。

解惑法:1.血气不足夹风之眩晕针方:百会、风池、内关、曲池、太冲、三阴交、膈俞、脾俞。风寒偏重者风池行泻法,膈俞、脾俞针后灸,一般采用两穴粗针平刺,灸盒灸其上,出针时摇大针孔出一到三滴血若黄豆大即可。肝风重者,太冲行泻法。

2.中风半身不遂针方:风池、脾俞、膈俞、肩髃、曲池、外关透内关、环跳、阳陵泉、悬钟透三阴交。

3.(1)中风半身不遂左虚针方:左侧内关透外关、足三里、悬钟透三阴交、双侧焦氏头针运动区、感觉区。左侧上下肢穴位行补法,右侧运动区、感觉区行补法加灸。左侧运动区、感觉区行泻法。本法主要针对左侧肢体运动感觉障碍的中风偏瘫。(2)中风半身不遂右虚针方:右侧内关透外关、足三里、悬钟透三阴交、双侧焦氏头针运动区、感觉区。右侧上下肢穴位行补法,左侧运动区、感觉区行补法加灸。右侧运动区、感觉区行泻法。本法主要针对右侧肢体运动感觉障碍的中风偏瘫。

那位看官可能会问为什么头针是在健侧行补法?灵枢经筋言: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趼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由此证明古人早就认识到人体大脑左侧管束支配右侧肢体,右侧大脑管束支配左侧肢体,现代医学也证明了这一原理。所以在左侧肢体瘫痪的情况下行右侧头皮针灸补法;在右侧肢体瘫痪的的情况下行左侧头皮针灸补法。只是中风偏瘫此类疾病在慢性期治疗起来还是缓慢的,不能图快,也快不得,需要一个漫长的治疗周期才能痊愈,这就需要患者与家属的配合度了。如果患者情绪不稳定,焦虑、悲伤欲哭、烦躁等,加林氏头皮针忧虑区或情感区。

附录医学纲目楼英仙师言刺节真邪论 尽知调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者,谓诊手部三候,面部三候,足部三候,视其所候之症,其脉实者泻之,虚者补之。如阳经之脉实,阴经之脉虚,泻其阳经补其阴经。阴经之脉实,阳经之脉虚,泻其阴经补其阳经。又如左实右虚,泻左补右,右实左虚,泻右补左之类是也。

中风针法。出窦太师《气元归类》
手太阴,列缺(偏风,半身不遂。)天府(卒中恶鬼疰,不得安卧。)
手阳明,肩髃、曲池(偏风,半身不冲阳)
足阳明,大巨(偏枯四肢不举)冲阳偏风(口眼喉斜,足缓不收。)
手太阳,腕骨(偏枯狂惕) 
足太阳 辅阳(风痹不仁,四肢不举)
足太阴照海(大风偏枯,半身不遂,善悲不乐。)
足少阳,阳陵泉(半身不遂),环跳(风眩偏风,半身不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