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寒热往来”看三病(上)

 四圣医苑 2024-03-14 发布于广东

“寒热往来”,360百科的解释是: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的一种热型,其热时自热而不觉寒,其寒时自寒而不觉热。与恶寒发热的寒热同时并作不同。

临床所见,疾病中出现“寒热往来”症状的主要有三种证情(并非360百科“寒热往来”条“病因”段所列三种)。第一是外感太阳病风寒双感证的桂麻各半汤证。《伤寒论》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桂枝麻黄各半汤黄元御先生在《伤寒悬解》中释为:“……营泄卫闭,彼此交争,故寒热往来,形状如疟也。第二是外感少阳病少阳经连脏连腑的小柴胡汤证。如《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寒热往来……小柴胡汤主之。[1]第三是内伤杂病的疟疾。疟疾的症状特点,A+医学百科表述为:周期性寒战发热头痛、出汗和贫血脾肿大为特征。其中最主要的是周期性寒战发热。《素问·疟论》作:寒去则内外皆热;《四圣心源·杂病解下·痎疟根原·温疟》讲得较清晰,如:……先寒后热,是谓寒疟;……先热后寒,是谓温疟。可见亦属“寒热往来”的一种。

那么,三种证情的临床诊断,到底应抓住什么要点?

一、桂麻各半汤证和小柴胡汤证辨析

桂麻各半汤证既然是太阳病,必然有太阳病的特征,即必然有表证存在。如《伤寒论》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一般来说,太阳病的“寒热往来”,在其“寒热往来”过后的间歇期,病人或微恶寒,或微发热,通常是存在其他外感症状的,而疟疾的间歇期则几乎全无外感症状;从脉象来看,太阳病是“浮脉”而疟疾是“弦脉”,二者也截然不同。对于桂麻各半汤证来说,反而是同为外感病的小柴胡汤证,需要认真辨析。

区分桂麻各半汤证和小柴胡汤证,第一个目的是区分是否用辛温解表药,即是否需用桂麻各半汤中的麻黄(或紫苏。下同)。如果患者因为服用退烧药或热粥等,以至于在患病之后,已经出过汗的,那么,可视为已经开过体表,不必再用辛温解表药。排除掉“需要用辛温解表药”的因素之后,后续的“寒热往来”,在太阳经层面来说,它的“寒”,只不过是阳气下郁,卫气不能卫外而感觉到的“寒”,用桂枝(或川芎等辛温升达药)即可;它的“热”,则不过是风邪感伤,少阳经络血热而表现出的“热”(通常可见唇舌艳红),用白芍连清带敛即可。当然,其他症状还需用其他药材。

如果患者同时出现“口苦”,或“咽干”,或“咽痛”,或“目眩”,或“胁痛”,或“胁胀”等症状,那么就是少阳相火不敛,发展到郁滞不散的程度了。散少阳郁火,必须用柴胡。也就是说,这种情况下的“寒热往来”,就是小柴胡汤证的表现(内伤杂病也可见“口苦”,或“胁痛”等少阳郁火症状,也需要用柴胡,但是,通常不会并见“寒热往来”)。至于在用柴胡的基础上,到底是需要用黄芩清火气,或者用人参补中气,或者用干姜温中气,或者用大黄清腑气,根据患者的其他症状做调整即可。这里强调的,是“散少阳郁火,必须用柴胡”;否则,这个“寒热往来”的症状不能消除。这是区分桂麻各半汤证和小柴胡汤证的第二个目的。

概括起来说,辨析桂麻各半汤证和小柴胡汤证,关键在于确认“是否需要辛温解表”和“是否需要清散郁火”。

如果该用麻黄而不用,往往将导致患者出现心情烦躁、发热更重等上焦壅塞的问题。如果不该用麻黄而用了,但药量并未大量超过药典标准,那么对于一般体质的人来说,通常不会有不良反应;但是,对于气血虚弱的人来说,可能就会出现伤津泻气的问题。当然,及时用点党参+大枣,或党参+制首乌,或一并加点五味子,通常是可以迅速补救的。

如果误用或漏用柴胡,患者一般不会有不良反应,只是药效不明显而已。不过,柴胡用量少,如3-5克,是走肝经升肝气;用量多,如12克以上,是走胆经散郁火。如果该用麻黄而不用;同时,用了少量的柴胡,那么就是在表气不开的情况下升阳,同样将出现前文所述的上焦壅塞的问题。补救的方法是用紫苏+生姜等,让患者微微出点汗。用此补救法,必须确认患者并非气血虚弱之人。

[1]《伤寒论》第136条:“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该条所述实际上是少阳小柴胡证并见阳明腑热证,其“往来寒热”仍属小柴胡汤证范畴。如《伤寒悬解》释:“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阳明之里;复往来寒热,火郁于少阳之表……”。笔者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