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蜀相》备课笔记

 陈会设 2024-03-14 发布于安徽

一、课前活动

韩愈《调张籍》有句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今天,我们共同走近文如光焰万丈的杜甫。

同学们齐屏幕的一段文字,并填写空格内容

杜甫,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有着积极的入世思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有着心念黎民苍生的胸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坚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但诗人杜甫的生活并不如意,特别是在他人生的最后时期:“安史之乱”后的第五年――公元759年,诗人来到成都,开始了他“飘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

在《登岳阳楼》中写道: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在《旅夜抒怀》中他这样说自己: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在《登高》中有这样的句子: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最后于公元770年,五十九岁的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上。杜甫艰难漂泊的一生,在这里得到一个凄凉的结束。 

二、解读诗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人飘泊成都期间所写的作品――《蜀相》。

诗歌的题目是“蜀相”,指的当然是――诸葛亮。并且杜甫在这首诗题之后杜甫加了一个注解: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既然诗作是游历、瞻仰诸葛亮祠而写,诗题为何并不题作《武侯祠》,反作《蜀相》?

明确:我们说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在这些英雄之中,辛弃疾偏爱孙权,他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苏东坡赞颂周瑜说:“遥想公瑾当年……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而杜甫偏爱诸葛亮,咏赞他的作品,屡见不鲜,如《武侯庙》、《八阵图》、《诸葛庙》、《古柏行》、《夔州歌十绝句》第九、《咏怀古迹五首》第五等等。

正如周汝昌先生所言:

题曰“蜀相”,而不曰“诸葛祠”,可知老杜此诗意在人而不在祠。

以“蜀相”为题,突出诸葛亮的政治地位,和其一生的成就,这种立意和诗人的理想抱负有关。正如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所写: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句意是说辅助皇帝成为尧舜那样的贤明君主,使政通人和、风俗淳厚,那是诗人一生的志向所在。

三、赏析首联

1、“丞相祠堂”中的“丞相”一词,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又作“蜀相”,二者有何区别。

首先,蜀国虽有刘备、刘禅两代皇帝,但是丞相只有一个诸葛亮。诸葛亮死后,蜀国就废除了丞相制度,后来的蒋琬、费祎乃至姜维都只能以大司马或者大将军的身份执政。从这空前绝后的丞相身份,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在蜀国的地位。    

但是整个三国远不止诸葛亮一位丞相。诗人不说蜀相,而直接说丞相,意味着在杜甫心中,虽然当时英雄辈出,却只有诸葛亮一人才是真正的丞相。正如今天我们历任的总理虽然很多,但是能够不提姓名而仅以“总理”二字称之的唯有周恩来一人。

从“蜀相”到“丞相”变化的背后,是诗人对诸葛亮的无限敬仰,更体现出诸葛武侯在杜甫心中无与伦比的地位。

2、首联紧紧扣住一个字“寻”来写。

寻,特意去找,有目的的专程来访,尽显诗人对诸葛亮的景仰以及访庙吊古的急切心理。

这里的“寻”不仅仅是指物理意义上的寻找,更隐含着一种精神意义上的追寻,有一些李清照《声声慢》开篇所谓“寻寻觅觅”的意味,同时还包含着“千万里我追寻着你”那层意思。诚如金圣叹所言——

城外有丞相祠堂,然至城外而寻祠堂,是无心于丞相者也。先寻祠堂,后至城外,妙,是有一丞相于胸中。

3、柏森森,是否可以改为“树森森”。

当然不可,“锦官城外柏森森”,一方面回答了武侯祠的位置是锦官城外的那个苍苍翠柏掩映之地;另一方面,讲到了武侯祠的精神气象。柏树不是一般的树木,正如《论语·子罕》所写的那样,“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松柏的苍劲伟岸、经冬不凋,自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气象。而这种凌霜傲雪,志节不屈的意象正是诸葛亮志节高远,不肯向残酷现实低头的顽强意志。

正如王景略在《唐诗三百首全解详注》中所写:

公元222年,刘备在猇亭为吴将陆逊所败,蜀中劲卒良将丧亡殆尽,翌年(223年),刘备在白帝城忧愤而卒,便将国事托付给了诸葛亮。诸葛亮执蜀政之初,蜀汉政权号称三分天下有其一,实际上无论控制疆域,还是国家实力,都不足东吴之半、曹魏的三分之一,而且外有强敌环伺,内有南中叛反,局面岌岌可危。当时曹魏重臣们陆续写信给诸葛亮,晓以大势,喻其或反正或归降,但诸葛亮却丝毫不为所动,知不可为而强为之,外和孙吴,北拒曹魏,不但很快平定了南中之乱,而且能够积聚力量多次出兵,北伐中原。虽然最终因为小大之势难以扭转,他在军事上并没有赢得大胜,复兴汉室的理想未能达成,但这份顽强不屈的意志,实属难能可贵,值得后人敬仰,杜甫因此才以经冬不凋的柏树喻之。

以松柏喻诸葛亮之精神,在杜甫的其它诗篇中也多有照应:

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参天长。

——《夔州歌十首·其九》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古柏行》    

四、赏析景物

1、诗人在丞相的祠堂到底寻到了什么?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这两句诗传递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因为诗人是在公元760年的春天来到武侯祠,所以眼中所见是盎然的春意,基于这个原因,我把诗句作了如下的修改

映阶碧草春色,隔叶黄鹂好音。

用“尽”和“皆”写的是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而“自”“空”二字所表达的情感则完全不同。从传承上来说,杜甫使用此二字之前,先有何逊《行孙氏陵》诗:

山莺空树响,垄月自秋晖。

仇兆鳌评价说:空字、自字,不胜寥落之感,此诗即用其意。

往后来说,李华《春行寄兴》中“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一句也是承此意而来。

这里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碧草萋萋,无人欣赏;黄鹂婉啼,无人倾听。此处以乐景写哀情,反衬了诗人的寂寞、凄凉之情。

正如金圣叹《杜诗解》中所说:

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二语但见祠堂而无丞相也。

杜甫言“空”,是因为丞相祠堂无人来拜,黄鹂啼声虽美,却无人来听,进而得出:诸葛武侯功业虽著,却已为人所忘。如果不从游人稀少、门庭冷落的角度,就难以解释“自”、“空”这两个突如其来的词。

再者这里的草自春色,鸟空好音,除写祠庙荒凉凄清之外,还可让人恍然如见诗人身影。

正如周汝昌在《千秋一寸心》中所说,此二句:

活生生见这老头子负手仰头,低徊瞻顾于锦官城外之武侯祠矣!老杜怀此情,值此际,履此地,一颗寂寞心,满怀心腹事,俱为十四字说尽矣,使读者如置身武侯祠间与老杜共矣。夫空阶落寞,草色自春,而何关世事;密叶阴稠,鹂音空好,而讵解人怀。聆鸟鸣之更幽,睹池蒲之再绿,仰瞻庙貌,暗计兴亡:试问此时这老头子心内是何感触、是何滋味?

五、诸葛史实

元代方回《瀛奎律髓》中说:“子美(杜甫字)流落剑南,拳拳于武侯不忘。”那么诗人想到诸葛亮,会想到诸葛亮的哪些方面呢?诗歌用了哪几句诗来具体描述?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1、杜甫在这里陈述了哪些历史史实?可以让我们想起诸葛亮的哪些事件

明确:这里陈述了“三顾频繁”、“两朝开济”、“出师未捷”三个“史实”。可以让我们想起三顾茅庐,定天下计,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等有关诸葛亮一生的大事件    

2、这些事件中,作者重点突出的是哪些?或者说作者着力描写的是哪些词语?          
1突出的是“三顾茅庐”――刘备对诸葛亮的赏识,使得诸葛亮得遇明主。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这样写道:“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2):“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三分天下;

“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开济”者,先“开”后“济”,“开”的是蜀汉三分天下的伟大事业,“济”的是刘备之后蜀汉弱小却欲有所作为的困境。

3):“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写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质。

3、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4、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5、诵读指导:诗歌的颈联和尾联该怎么诵读呢? 

明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满襟”该读重。“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要读得稍快;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学生齐读)

、深度开掘

1、作者说,“长使英雄泪满襟”,那么这里的英雄指哪些人?哪些英雄为诸葛亮而痛哭?          
明确:英雄指那些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

2、那些泪满襟的英雄之中是否应该包括作者本人?

当然包括作者自己,从小立场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3、为何“英雄”们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师”尤其感到痛心?

我们说英雄分成功的英雄和不成功的英雄,应该说,失败的英雄或者以英雄自命却怀才不遇的“英雄”对诸葛亮的际遇感慨尤多。

4、我们刚才提到这英雄中首先就包括杜甫自己,比较一下,看看杜甫为何为诸葛亮而泪满衣襟。

诸葛亮

杜甫

志向抱负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

遭遇

刘备――三顾茅庐

明主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昏君,怀才不遇

命运

师未捷身先死

壮志未酬身先(已)老

诸葛亮的抱负是――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因为天下英雄,有着共同的抱负,面临共同的命运,才如此惺惺相惜,可以说后世的英雄为诸葛亮而悲叹、流泪,其实更为自己的命运而痛哭、流泪。

得逢良主、事业有成的诸葛亮以其惊世奇才、“相父”之尊六出祁山,最后依然没有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相比而言,杜甫他们的命运就更为可悲了。

正如他在《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其七》中所写:

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

诗人在悲叹诸葛亮“师未捷身先死”的同时,也在感叹自身壮志未酬“身已老”。

5、当然,历史上“壮志未酬身先老”的英雄还有很多,比如我们熟悉的辛弃疾,在他的《破阵子》里这样说: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我们熟悉的诗人陆游对诸葛亮也很仰慕,他曾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可以说正是 “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和那些“壮志未酬身先老”的英雄们让我们为之无限感叹。

重读诗题,诗人

正如《诸葛庙》一诗说: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很显然“丞相祠堂”的地方是不用再反复寻找的,那么作者“屡入”武侯祠到底是要找什么?

明确:当时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祖国北方山河破碎,百姓涂炭,一心系念国家的诗人杜甫是多么渴望能有一位如诸葛亮一样的贤相再现,救民于水火之中。

说起诸葛亮,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诸葛亮的“智”。比如:

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比如我们称人为“小诸葛”;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所以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才会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然而以“蜀相”切入诗歌便完全不同了。

“蜀相”是个充满历史感的政治名词,杜甫这里是从诸葛亮政治身份上来赞叹和凭吊他的历史功绩,这个角度既切合他身处乱世,渴望有圣君贤相来匡扶摇摇欲坠大唐江山,同时准确地暗示出自己报国无门、功业未就的郁闷和隐痛。    

杜甫在这里以被称为“千古第一贤相”的政治家诸葛亮自况,抒发个人虽为黎民但心忧天下的仁人之心。

我们说诗人杜甫的一生可谓颠沛流离,郁郁不得志,流落长安之时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生活,晚年更是极不如意,“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但诗人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积极用世的儒家思想,就在于他的心系百姓的广博胸怀。这就是我们称他的诗为史诗,称其为诗圣的深刻原因。

结语:

杜甫――

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诗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闻一多《杜甫》

让我们记住杜甫这位伟大的诗人。

写于夜色中的沅醴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