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侬电影随笔:库布里克经典电影五题

 金侬 2024-03-14 发布于北京

   电影的“劳斯莱斯”

   ——《巴里·林登》

  (《Barry Lyndon》,亦名《乱世儿女》)

  文/金侬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主演:瑞恩·奥尼尔、梅丽莎·贝伦森、帕特里克·梅吉

  荣获一九七六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最佳艺术指导、最佳配乐奖,荣获一九七六年英国学院奖最佳导演奖

  许多年前,我在中国电影资料馆观看库布里克执导的《全金属外壳》。

  场内座无虚席不算,还有不少人站着看片。

  等到散场,我举目四顾,竟发现观众中有不少都是电影界的大咖,比如陈凯歌、张艺谋等,中国电影人对库布里克的景仰和推崇可见一斑。

  电影诞生自今已逾百年,此间的发展在我看来可分为“真实的谎言”和“谎言中的谎言”两个阶段。

  前一个阶段,电影完全以真实的物质“造假”,所谓“物质现实的复原”;到了后一个阶段,物质干脆被电脑特技所取代。

  真实的物质和非真实的电脑特技,是区别这两种“谎言”的分野。

  显而易见的是,即便电脑特技再逼真,它对于观众来讲也缺少可信度;而物质的复原再拙劣,它也是能让观众相信的。

  在观众信赖的基础上,如果物质的复原出类拔萃、精美绝伦呢?

  那就有可能产生名副其实的电影经典。

  手头有一份库布里克的资料,资料中显示,自一九五三年库布里克从影以来,四十多年他只拍了十三部长故事片,而且拍片的间隔是越来越长。

  一九七一年,库布里克完成了著名的《发条橘子》,四年之后《巴里·林登》才问世。

  俗话说,慢工出细活,《巴里·林登》是精雕细刻的精品。

  片中的主人公巴里·林登是十八世纪英国的没落贵族,其父早逝,他跟着母亲生活。

  母亲一直守寡,目的就是想把儿子培养成一个有教养的绅士,没想到年轻的巴里爱上了表妹诺拉。

  由于巴里家没有钱,诺拉最终还是嫁给了有钱的奎因上尉。巴里一气之下与之决斗,将上尉打死,然后离家出走。

  巴里带着金币,骑着马前往都柏林,路上遭遇歹徒,他的钱和马都被抢走了。

  为了生存,他只好参了军。

  时值欧洲“七年战争”爆发,巴里随军开赴到了前线。

  眼见战争的残酷,巴里当了逃兵。然而,他很快被德国人抓住,又被派往前线。

  在前线他拯救了一个德国军官,在这个军官的提拔下,他平步青云,走上了仕途。

  战争结束后,军官把他调入警察局,特地委派他去监视从英国来的贵族巴里巴瑞。

  没想到巴里一看到从家乡来的人,马上转换了立场,开始为巴里巴瑞效力。

  就这样,巴里跟着巴里巴瑞回到了英国。

  巴里巴瑞带着巴里出入英国上流社会的交际场,一个年轻美貌的贵族夫人出现在巴里的视野。

  她就是林登夫人,其夫林登伯爵富有而显赫,可惜疾病缠身,生命垂危。

  巴里抓住时机向林登夫人示爱,夫人迅速成了他感情的俘虏。

  巴里看中的是夫人的钱财和地位,在林登一死他与林登夫人结婚以后,他对妻子马上冷淡下来。

  这一点,幼小的林登儿子布林登看得十分清楚。

  不久,巴里与妻子也生下了自己的孩子布莱恩。巴里对布莱恩恩爱有加,对布林登却横竖看不惯,父子俩结下了仇恨。

  巴里什么都有了,他唯一缺的是贵族的爵位。

  为此,他不惜用金钱开道——请客送礼、举办家宴、贿赂权臣,这一切使他欠下了巨款债务。

  一次意外的事故,布莱恩死了。丧子之痛和负债之累一下子把巴里击垮了,他终日酗洒,成了废人。

  这时,林登的儿子布林登找上门来,提出要跟巴里决斗。两人决斗时,布林登击伤了巴里的腿。

  没有了钱的巴里成了贵族社会唾弃的对象。布林登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巴里逐出了英国。

  一个青年的贵族梦从此彻底破灭。

  巴里一生的梦想就是进入上流社会,当一名贵族,他的贵族梦使得整部影片充满了贵族气、贵族情调和贵族气质。

  从林登夫人不断变幻的发型、头饰、服饰到宫廷一切豪华的装饰布置,都充分显示出创作者在服装、化装、道具和美术上下了极大的功夫。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即使是一件只露几个镜头的一般贵族服装,它都不但体现了“物质复原”的功夫,还揉进了艺术的加工和再创造,从而使复原了的物质成了一件件可以收藏的艺术品。

  这还不算影片创作者把这些物质拍摄下来,以及有条不紊地讲述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物故事所进行的艺术创造。

  够了!三个多小时的《巴里·林登》简直是一辆由艺术大师指导、艺术工匠手工制作的豪华劳斯莱斯,它不但值得观赏,更应该收藏。

  ——原载《大众电影》杂志

  

  《光荣之路》(《PATHS OF GLORY》)

  主演:柯克·道格拉斯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文/金侬

  剧情:

  一九一六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德作为敌对国,正在前线交火。

  法国负责前线战事的指挥官乔治迫于国内舆论和政治压力,召见保罗将军,敦促他迅速拿下德国的“蚁丘”阵地。

  保罗把这一重任交给了701团团长达克斯。

  “蚁丘”阵地聚集着德国最精锐的部队,阵地防守严密、固若金汤,想要迅速拿下这个阵地,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取灭亡。

  达克斯不想让自己的战士去送死,他在保罗面前极力反对这个计划。无奈军令如山倒,既然上级已经下达命令,达克斯便只好硬着头皮执行了。

  进攻开始了,达克斯身先士卒,率领战士冲向“蚁丘”。

  在敌人密集的炮火阻击下,士兵们纷纷倒下,进攻土崩瓦解。

  愤怒的达克斯挥舞手枪,想重新组织进攻,最后他自己都没有了信心。夺取“蚁丘”之役,就这样以失败告终。

  明明是一场客观上不可能取得胜利的战役,保罗却要在主观上找原因。他以临阵胆小退缩的罪名,把达克斯手下的三名战士交给了军事法庭论处。

  在军事法庭上,达克斯极力为他的士兵辩护,但最终这三名士兵仍未能逃脱一死。他们没有死在德军的枪弹下,却被自己的同胞击毙了。

  记者们纷纷报道这件事,乔治指挥官和保罗将军还以治军严明大出风头。

  只有达克斯对这件事看得心知肚明,他还通过罗素上尉了解到,保罗将军甚至在“蚁丘”战役中还命令罗素上尉向701团开火,目的是要剪除异己,所幸罗素拒绝了保罗的命令,达克斯才得以生还。

  就在乔治和保罗互相举杯,弹冠相庆的时候,达克斯当面揭穿了保罗的丑恶,保罗气得中途退席而去。

  由于达克斯手里有证据,一经对外公布,保罗也同样要接受军事法庭的审判。

  保罗对于乔治来说,已经是一块无用的破抹布了。于是,乔治便对达克斯封官许愿,承诺让他来接任保罗。

  但达克斯对法军内部的这些政治游戏早已生厌,他对乔治的封赏一点也不领情。

  新的战斗即将开始,当他回到军营时,听到士兵热泪盈眶地唱着流行的歌曲,一贯行事果敢的达克斯的脸上也流露出了复杂的表情……

  金侬点评:

  古语说得好:一将功成万骨枯。

  古今中外,凡是成功的军事家,他的荣耀都是士兵的鲜血铸造的。

  当然,战争历来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在非正义的战争中,战士无辜的鲜血染红了指挥者的肩章,那指挥千军万马作战的将军,无异于是刽子手。

  战争,促使人们对它进行深刻的反思。

  发轫于上个世纪二次大战结束期间的西方现代派文学,便有不少反英雄主义的作品。

  英雄主义,体现在正义战争中,那英勇的战士,是英雄;体现于“春秋无义战”之类的战争游戏中,那英雄便是不折不扣的屠夫。

  乔治和保罗之流,看上去很像英雄,但他们却是为了实现个人政治目的的政客,他们让士兵去送死,违背了人类起码的良知。

  照理,他们应该坐在军事法庭的被告席上。

  可笑的是,他们居然还在审判无罪的士兵;而这种事恰恰发生在高奏马赛曲,标榜自由、平等、博爱的国度里。这就是极大的讽刺了。

  我由衷地佩服导演库布里克的勇气和他的艺术良知,艺术正是因为有这一点,才受到世人的尊敬。

  ——原载《大众电影》杂志

  《密码114》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金侬说电影故事:

  美国某基地作战指挥官瑞皮打电话给他的副手曼德克,要他启动“R计划”,并关闭基地的一切通讯设备。

  曼德克接到这个命令,感到莫名其妙,但作为下属也只好执行。

  一架美国B52轰炸机正在空中巡逻。

  机上突然接到发自基地的“R计划”,指挥官昆少将对此十分惊讶。

  因为“R计划”非同寻常,它是命令执行巡逻任务的美国轰炸机群,前往轰炸苏联。

  这些轰炸机携带的不是普通的炸弹,而是足以毁灭苏联的核弹。

  只有苏联袭击了美国首都,美军才可能作出这个反应。

  所以,昆少将一开始还以为是有人开玩笑,等到亲自看到指令,并得到基地确认,他才相信命令是真的。

  尽管一头雾水,但军人以服从为天职,他还是率领机群向苏联方向飞去。

  在瑞皮发出“R计划”指令以后,曼德克越琢磨越觉得不对。

  因为没有任何征兆表明需要启动这一计划。

  于是,他不得不越级向图吉德森将军作了汇报。

  图吉德森将军听罢大吃一惊。

  他想,这一定是瑞皮发了神经病。

  结合瑞皮平时的表现,他本来就是一个战争狂人,一脑子充满着战争的妄想,现在,他一定是在实现他的妄想。

  照理,作为瑞皮的上级,图吉德森可以召回机群,取消“R计划”。

  然而,“R计划”一旦启用,就无法终止,除非使用“密码114”,才能召回机群,而这一密码恰恰是瑞皮设置的,别说图吉德森不知道,就是美国总统也不了解。

  情况紧急,总统赶来五角大楼开会,还请来了苏联大使。

  总统拨通了苏联领导人的电话。

  在与苏联领导人通话时,美国总统才得知,一旦执行“R计划”,后果将不堪设想。

  因为只要美国一轰炸苏联,苏联便马上会启动“世界末日计划”。

  这是苏联为对付美国专门设置的一系列核爆炸,不但美国将化为一片焦土,整个世界都不复存在。

  美国总统听得脸都绿了,连忙要求对方不要启动“世界末日计划”,而“R计划”要马上停止。

  制止“R计划”的唯一办法便是迅速发出导弹击落轰炸机,同时包围基地,抓住战争狂人瑞皮,发出“密码114”,召回轰炸机群。

  很快,围攻基地的战斗就打响了。

  瑞皮负隅顽抗,结果,手下的人都投降了,他自己也只好自杀。

  曼德克连忙与总统通话,把“密码114”告诉了总统。

  就在“密码114”发出以前,导弹已经击中了四架飞机。

  昆少将的飞机就被击中,机上通讯设备被打坏,当然“密码114”也就没有收到。

  于是,他的飞机继续向苏联飞去。

  由于飞机受伤,只能超低空飞行,所以苏联的雷达也发现不了。

  结果,昆少将还是按照“R计划”向苏联目标投射了核弹,蘑菇云在苏联的领空升起……

  金侬总评:

  有一些导演,十分注重影片的思想性,他们是导演中的思想家。

  库布里克就是这样的导演。

  许多年前,我在中国电影资料馆看了他导演的影片《全金属外壳》,就对他有了这个评价,而看完《光荣之路》和本片以后,这个评价越发在我心里站稳了脚跟。

  任何一种政治体系和军事体系,它都像链条一样,环环相扣,所以它才称得上是体系。

  然而,这个链条上的每一个“扣”恰恰都是由具体的人来充当的。

  如果有一个神经病充当了这个“扣”,而且他还“扣”在了这个链条的紧要位置,那整个体系还会健全吗?

  所以,无论国家领导人,还是企业的领导,他的决策和指令都不能过于独断,必须民主和科学地产生。

  否则,保不准出来一个神经病,一声令下要采取毁灭世界的行动,不少人还争先恐后地去执行呢。

——原载《大众电影》杂志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闪灵》

  (《THESHINING》)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主演:杰克·尼科尔森

  文/金侬

  喜欢电影的人,特别是喜欢惊悚恐怖片的人,应该不会不知道有一部叫《闪灵》的美国影片。这部电影我看了好几遍。

  在享受最清晰的观影体验的同时,先前两次看片经历也约略在我的心里浮现了起来。很久以前我看《闪灵》,最被影片吸引的是什么?

  好像是许许多多形式的东西。无论主、客观镜头的交替使用,还是景深镜头,《闪灵》中都用得很多。

  一条长长的走道,两边都是紧闭着的房门,丹尼一骑着小车骨碌骨碌过去,我就在紧张地想:会不会此时突然有人开门出来,一下子将这个可爱的孩子打死?脑中此念一闪,我的身子就情不自禁地激灵一下。

  说实在的,第一次看这部影片,我还不能理解太多的东西,我甚至想不通,杰克为什么要杀他的妻儿。我只能这样对自己自圆其说:因为导演要拍一部恐怖片,所以必须安排杀人。

  第二次看,我已经看出了一些隐藏的深意。我发现黑人厨子为了救杰克一家,不辞劳苦地大老远赶来,却被已经疯了的杰克一斧子劈死,他的冤死与这座旅店下面埋葬的印地安人有着某种联系。整个旅店无疑是一个象征,它虽然富丽唐皇,但根基却是建立在印第安人死亡的尸骨之上,这体现了库布里克对美国社会无情的批判。

  我是一个喜欢思考和冥想的人,我发现《闪灵》的导演与我一样,也喜欢进行哲理的思考,这使我与库布里克之间有了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这一点导致了我不久前又一次与《闪灵》重逢。

  我很庆幸这一次重逢,它让我更好地理解了这部电影。不能说这一次理解最充分,但比起前两次来,我悟到了更多东西,特别是对杰克为什么要杀人,我差不多能看到他的骨子里去。

  杰克不是一个自信而又才华横溢的作家。他看上去很努力,老把写作挂在嘴上,还身体力行摆出很大的架式在空旷的大堂“爬格子”,其实无非是做样子给妻子看,同时给自己的内心找寻一份安慰。

  他要是自信的话,就会把作品主动读给妻子听——有多少作家都把妻子当作自己的第一个读者。他不但不主动读,妻子要读,他还老大不耐烦。正是他的平庸和无能,他的内心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一方面,他要尽丈夫和父亲的责任,维系这个家;另一方面他又感到责任的重担压得他有点透不过气来。

  试以常理想一想,任何一个有创作活力的作家都不会带着妻儿到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中从事近半年的创作。这已经证明了他的无能。加之他后来向妻子发泄时所说的,他要对得起旅店经理对他的信任,要有始有终地完成这一份来之不易的工作。说明他来这儿写作完全是借口,是对自己不能胜任作家的一种搪塞。

  一个拖家带口的中年男人,失去了发展事业的能力,其内心必然充满焦虑。这一点,在我还没有步入中年时是体会不到的。焦虑是必须要排解的,但杰克的外在环境不但不能使他排解,反而不断地加深他的焦虑,所以,他的杀人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孤寂的环境,大雪封山,再加上1970年杰克的前任看守发疯杀人的强烈心理暗示,使杰克的心理焦虑转化为杀人的动机,直至最后行凶。于是,库布里克的这一心理恐怖片的基本情节得以令人信服地确立了。

  第三次再看,我好像突然悟到了很多东西,一下子明白了这部作品的象征意义。

  金碧辉煌的豪华旅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这个国家很富有。然后,这个富有国家的地下却埋葬着冤屈的灵魂。这些灵魂才是这个国家真正的主人。

  杰克所有杀人的理由,其实都是表象,都只是仅仅可以解释他杀人的看得见的理由,而看不见的理由,则埋藏在地下。不散的冤魂才是他疯狂和杀人的真正理由。他的前任看守不是也疯狂而杀人吗?其实,他不过是前任看守的翻版而已。也就是说,即使他不是作家,没有任何压力和焦虑,住进这一幢大house,他就不可能不发疯。这是一个使人发疯的环境,除非你离开这个环境。

  我想,这应该就是原罪!基督教探讨人类的原罪,库布里克和作者斯蒂芬·金在探讨这幢大house以及住在里面所有人的原罪。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就看怎么还了。

  ——原载《大众电影》杂志

高山仰止的负面 

  ——《全金属外壳》

  (《FULLMETAL JACKET》)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主演:马修·莫迪恩、李·厄米

  文/金侬

  崇拜和把库布里克当老师的电影导演和电影从业人员以及电影发烧友大有人在。大名鼎鼎的周星驰在其担任导演的《功夫》中就明目张胆地移植了一组库氏惊悚片《闪灵》里血潮奔涌的画面,那一份不加修饰、从容淡定和理所当然,仿佛库氏在天有灵,若向周星驰兴师问罪,索要侵权赔偿,周某当以此深感荣幸。

  这就是已故的库布里克在世界电影史上的地位。

  面对如此受人尊敬的一位导演,你要是不知深浅地说三道四,肯定会遭人诟骂。然而,我却以为,越是被人看作神的导演,其授人以柄的地方就越多,这就好像高山仰止,让人不可企及,但高山却遮掩了阳光,阻隔了气流,影响了交通,其成为障碍、困难和重压的负面作用不言自明。不是有个叫《愚公移山》的寓言吗?山,就是人们要推移的对象。

  其实,大师库布里克这种负面的东西在他每一部作品里都表现得十分充分,《全金属外壳》自然不能幸免。

  《全金属外壳》一开场,负责训练新兵的教官哈特曼就把一大盆语言的脏水泼向受训的新兵,与其说新兵的耳朵受辱,不如说观众的尊耳不由分说地已经被屎盆子牢牢扣住了。这是这部影片受到批评最多的地方。

  站在导演库氏的立场,我们可以说它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或者美其名曰创新,这自然无可非议;站在影片的立场,据说这体现了真实(库氏为了搜集典型的语言素材,特地挑选越战老兵,让他尽情辱骂,并将精彩部分用在了电影里——见《当代电影》一九八九年第五期《从〈现代启示录〉到〈全金属外壳〉》),从而使影片有了客观纪实的价值;唯独站在观众的立场,就让人难以接受。

  几十年前,我曾经在北京中国电影资料馆观赏过这部电影。当上述骂人的这一幕一出现,并且骂个没完,愈骂愈厉害的时候,我邻座的三位女士都如坐针毡,顾左右而欲起身离场。这显然不是淑女的扭捏作态,而是她们发自内心的生理抵触。

  当时,《全金属外壳》作为美国电影回顾展参展影片在这里展映,观众大多都是文化界人士,他们不至于如此蒙昧,搞不清这是在反映生活的真实。文艺圈内的人尚且如此,普通观众难以接受就更可想而知了。

  就在我最近一次把此片推荐给两位外企白领观看时,其中一位英语好得可以把美国俚语辞典背下来的哥们听到这些污言秽语,也皱着眉头对我说:骂这么多,有必要吗?我于是明白,库氏这一段脏话的听觉“轰炸”,不但让女性观众反感,同样也让男性观众排斥。

  这再一次说明艺术在表现真与美之间的两难。到底应该为了美放弃真,还是为了真放弃美?这可能需要艺术家很好地去把握分寸。如果为了表现一个露阴癖的变态,就非要让这个神经病到大街上去脱裤子,真则真矣,但却只能证明这个艺术家缺少表现美的能力。一个没有能力表现美的艺术家,他的艺术才能是要打折扣的。

  除了这段语言,影片前半部分的军训也太过纪实和刻意,人为的痕迹太浓。先不说用四十五分钟来表现新兵训练,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就不太合理,就算认可它的纪实性,它也纪实得不够彻底,显示了诸多矛盾的地方。

  既然是纪实,就不应该过多地表现二等兵“傻子派尔”。频繁地对派尔使用特写镜头,暗示他可能做出反常的行为,这就有悖于纪实的初衷;既然不是纯粹纪实,影片开头骂那么多就更没有意义了。

  综观库氏的作品,他始终在用电影语言对人性和人类命运进行哲学探索,称他是电影的哲学家,当不为过。正因为库布里克太过于抽象自己的思想,有时情不自禁地要让思想跳出来说话,所以,他的思想一方面促使观众思考,另一方面则毫不留情地破坏作品的形象性和整体性。我在观看这部影片下半部分时就有这种感受。

  不管怎么说,《全金属外壳》都是这样一部作品:你可以不喜欢它,但你不能忽略它的存在。

  这就是它的价值。 

  ——原载《大众电影》杂志

图片说明:

图一:金侬在琉璃厂一得阁美术馆应邀当场创作草书。

图二:下基层写春联。

图三:参加围棋比赛题写《棋乐无穷》。

图四:为文化中国网题名。

图五:与歌星常宽参加赈灾慈善拍卖,参拍书作为《天佑中华》。

题图说明:用金侬书法提升文化品格的贵州名酒。

关于金侬:

本名张扬,书法落款名金侬,常用笔名废墨。

非著名书法家、影评人,记者,资深媒体人,小说家,编剧。

  中国文联编审,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评委,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书画协会会员,中国书画院会员,中国书法名家联合会理事,中国民盟书画院会员,中国民盟北京市委文化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政协书画院会员,清华附中特聘专家级书法教师,文化部老年大学特聘书法教授,原《大众电影》杂志编辑总监。

  更多资讯,可搜寻头条百科金侬词条,百度一下金侬书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