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霞:创生取向下幼儿园园本课程目标的建构与实现

 课程教学研究 2024-03-14 发布于浙江
教育的世界

[选最优之路  育至善之人]
文章来源:后扑教育 公众号

幼儿园园本课程目标创生既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路径,也是修订、优化课程目标的路径。

首先,我们需要厘清与园本课程目标相关专业名词的内涵,以及逻辑关系。

从国家规定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到园所依据二者编制的园所课程目标,再到教师依据课程目标设计的教育活动目标与内容。

在厘清这些关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做到具体化、细化课程目标的工作,也才能理解落实课程目标与创生教育活动目标,前者是教师整体把握课程结构与内容的依据,后者是教师开发资源,落地课程目标的具体行动目标与活动设计依据。

其次,我们需要理解课程目标设置依据不是单一维度的,而是儿童发展需要、社会发展需要和领域知识三维度,且三者不可厚此薄彼。

儿童发展需要可依据常模与现状调研来明确,社会发展需要主要依据相关法规政策指引,而领域知识则主要是依据相关领域专家以及相关专业性政策文件。

最后,课程目标不是一尘不变的,他的具体内涵和是实现内容与路径是需要师幼互动中不断明确与优化的。自下而上地优化自己园所课程目标。

正文

自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颁布以来,我国幼儿园课程从根本上打破了统一的模式,“创生”成为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关研究显示,园本课程在幼儿园已经普及,82.70%的幼儿园使用了自编的园本课程资源,74.10%的幼儿园园本课程资源在全部课程中占比为一半以上。但实践中普遍存在园本课程简单粗糙、随意性大等现象,园本课程的科学性和质量保障堪忧。

笔者认为,园本课程建设过程中,目标问题是一个核心问题。创生并努力实现切合实际的园本课程目标,是每所幼儿园进行园本课程建设的首要环节。

2020年,笔者曾对798名广州市幼儿园园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达94.82%的园长认同“幼儿园课程开发必须对课程目标体系进行系统设计”,但仅有50.80%的园长认同“研制幼儿园课程目标体系是本园课程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相当多幼儿园在如火如荼进行园本课程建设与改革时,未能系统构建并努力实现园本课程目标。


基于以上情况,本文拟从如下三个方面探讨园本课程目标的创生与实现。

一、准确认识园本课程目标

在教育目标体系中的位置

建构科学、系统的园本课程目标,首先要准确认识并处理好园本课程目标在幼儿园教育目标体系中的位置。

处理好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育活动目标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有研究者提出,如果以目的和目标的概括性程度为准则,可以依次区分为四种不同的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与中小学课程实施途径 (课堂教学) 不同,幼儿园要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在幼儿园教育目标体系中,应使用“教育活动目标”这一提法。如图1所示,在幼儿园教育阶段,从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到具体的教育活动目标,要经历一系列的转化,园本课程目标是转化过程中的关键一环。

图片

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


在幼儿园教育阶段,2016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规定幼儿园“实施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这是我国幼儿园教育目的,普遍适用于我国各地区各类幼儿园教育,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建构园本课程目标时必须考虑的第一个层次。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幼教工作者由于对教育目的理解上的失误可能会导致教育实践中的偏差。为了保证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幼儿园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对整个国家各地区各类幼儿园的具体培养要求,是根据国家规定的教育目的和幼儿园的性质及任务,对培养对象 (幼儿) 提出的特定要求。


我国幼儿园培养目标在2001年的《纲要》中有明确规定。

《纲要》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规定了幼儿园培养目标,如“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等。

这个培养目标实际上是根据教育目的中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要求,结合幼儿园教育的性质和任务而提出来的,也是我国所有幼儿园必须遵循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既是教育目的的进一步具体化,又在下一层次园本课程目标的建构中起着指导作用。


园本课程目标是培养目标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幼儿园培养目标要通过各幼儿园实际实施的课程得以实现。



为了确保课程的有效性,幼儿园应该建构全面、系统的园本课程目标。

有研究者提出,课程目标是对教育目的的反映,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每一门课程既有一般性的总体目标,又有具体化的学段目标。


考虑到与幼儿园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一致性,笔者认为,园本课程目标应该涵盖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并规定小班 (3周岁至4周岁) 、中班 (4周岁至5周岁) 、大班 (5周岁至6周岁) 幼儿在上述五个领域的发展要求。

教育活动目标是园本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需要各班教师以园本课程目标为依据,立足本班幼儿的实际需要及发展水平来制定。



在幼儿园实践工作中,不少教师一直将课程目标与教育活动目标混为一谈、混淆使用。

例如,教师困惑于“目标必须在前”“要在过程中生成目标”的要求。

实际上,两个“目标”不是指向同一概念。所谓“必须在前”的目标应该是课程目标之义,而“在过程中生成”的目标则是教育活动目标之义。


课程目标和教育活动目标是既密切联系又有严格区别的两个概念。

一方面:

课程目标是指导教师制定教育活动目标的主要依据,如果没有园本课程目标做依据,教师就无法准确地表述具体的教育活动目标

另一方面:

教育活动目标是从园本课程目标分解出来的,如语言类教育活动目标是语言领域课程目标在各类活动中的具体化,语言领域课程目标中的各项要求都要通过语言类教育活动目标在活动中去落实,没有语言类教育活动目标的具体实施,语言领域课程目标就无法实现。

二、科学、系统建构

园本课程目标

如前所述,幼儿园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由教育部确定的,是各地区各类幼儿园要理解和执行的。

将幼儿园培养目标转化为园本课程目标,并以此来指导本园课程整体规划与建设,进而有效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是幼儿园及园长必须承担并完成的一项艰巨任务。

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了3-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目标,为各地区各类幼儿园建构园本课程目标提供了科学、坚实的基础与支持。


《指南》印发以来,有部分幼儿园直接将《指南》所提出的目标作为园本课程目标,也有一些幼儿园“另起炉灶”编写园本课程目标,笔者认为这些做法都是不适宜的。

HOPE EDUCATION

《指南》通过提出一整套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目标体系,表达了国家对幼儿教育的要求、对3-6岁儿童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发展的合理期望,力求保证所有的幼儿都能获得方向正确的教育引导与基本的、有质量的教育支持。


这意味着《指南》所提出的目标是我国所有幼儿园都必须遵循的,各地区各类幼儿园建构的园本课程目标都应该与之保持基本一致。

但同时,由于我国各地经济、文化、教育水平等存在差异,各地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条件、水平也呈现很大差异,这就要求各地区各类幼儿园在构建园本课程目标时,在以《指南》提出的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为重要依据的前提下,对幼儿、对社会、对学科 (领域) 进行深入充分的研究,才有可能建构适宜本园实际的课程目标,所建构的课程目标才能给予本园课程建设以正确指引。

图片

(一) 将幼儿需要纳入园本课程目标


课程是幼儿的课程,建构园本课程目标必须考虑幼儿尤其是本园幼儿的需要。


笔者的调查显示:

93.32%的园长完全同意“幼儿园进行课程规划与建设必须基于本园幼儿的发展实际和需要”,但仅有55.25%的幼儿园“基于本园幼儿的发展实际及需要进行课程规划与建设”。

这一定程度上说明幼儿园处于理念上认同、实践操作困难的境地。

作为正在成长的个体:

幼儿的需要涉及多个方面多个层次

作为独特的个体:

每个幼儿的需要可能会有不同。

园本课程目标要真正满足幼儿需要,幼儿园应准确识别、清晰确定本园幼儿的需要。

泰勒提出可以通过两个步骤确定学习者的需要:

第一,了解学生现状;

第二,将现状与常模做比较,以确认差距和需要。”

这实际上就是所谓的常模比较法,指的是把幼儿发展的现状与常模相比较,确定现状与常模之间的差距,发现幼儿的发展需要,进而提出课程目标。


例如,有所幼儿园分析了本园幼儿的体质监测数据,发现幼儿在立定跳远和双脚连续跳两项的测试结果较差,判断本园幼儿下肢肌肉爆发力和弹跳力的发展不够理想,进而在园本课程目标健康领域的“动作发展”子领域中,增加了“能单脚连续向前跳 (小班为2米、中班为5米、大班为8米) ”的目标。


也可以采用“补偿缺失”的方法确定幼儿的需要并将之纳入园本课程目标。

所谓补偿缺失,指的是在课程目标中突出幼儿发展现实中缺失的、但又是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所必需的部分,并在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中都给予特别的关注。


泰勒曾经指出:

家庭和社区中的日常环节,通常都为学生提供了相当大一部分教育的发展,学校没有必要重复校外已经充分提供的教育经验。学校的种种努力应该主要集中在学生目前发展中存在的严重差距上”。

例如,不少调查发现,城市幼儿大多小肌肉动作发展较好而大肌肉动作发展相对落后,而乡村幼儿恰恰相反。这就提示城市和乡村的幼儿园在各自研制动作发展领域的目标时,侧重点应有所不同,以发挥教育“长善救失”的作用。


图片

(二) 将社会生活需求纳入园本课程目标


幼儿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社会生活的需求理应成为园本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之一。


我们可以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分析社会生活的需求。

从空间维度来看:

社会生活的需求不仅指向幼儿所在社区及城市生活的需求,也应涉及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需求。

从时间维度来看:

社会生活的需求不仅指向当下社会生活的现实需求,也包括未来社会生活的可能需求。

例如,有幼儿园看到未来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在园本课程目标的社会领域和科学领域中增加了“学习使用生活中常用的科技产品,了解生活中常见科技产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等内容。


怎样将社会生活的需求纳入园本课程目标?

常见的做法是将社会生活分为若干方面,再分别对各方面的内容及需求进行研究。

例如,泰勒将社会生活分为健康、家庭等七个方面,然后再逐一收集并分析适合这些方面的资料以确定课程目标。幼儿园可适当借鉴上述方法。

例如,某所幼儿园在园本课程中着力打造岭南文化特色时,从岭南社会生活需求出发,将岭南社会生活分为美食、特色活动、岭南艺术、名胜古迹等方面,大量收集并分析上述方面的资料及相关信息,进而在园本课程目标中增加了岭南文化方面的内容。


图片

(三) 将学科 (领域) 知识纳入园本课程目标


《规程》规定,幼儿园教育应“综合组织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各领域的教育内容”。

学科 (领域) 是知识的最主要载体,学科 (领域) 知识应成为园本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之一。


建构园本课程目标要关注学科功能。

学科具备特殊功能一般教育功能
  • 学科本身的特殊功能适用于需要在此学科从事高深研究的人;


  • 学科的一般教育功能主要用以满足个人生活需要和社会生活需要。


在学前教育阶段,园本课程目标应该突出学科的一般教育功能,重视幼儿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对该门学科知识的需要。

《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身心状况、动作发展等十一个子领域提出了3-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目标,这些目标大致涵盖了五个领域内适合学龄前儿童的学科知识。但是,《指南》中涉及的学科知识是最基本的普适性学科知识,幼儿园有必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丰富。

例如,有所幼儿园是艺术特色幼儿园,其园长多年来关注幼儿音乐实践与理论。

该园在建构园本课程目标时,将“艺术”领域拆分为美术和音乐两个学科,在音乐学科的“表现与创造”子领域中,增加了“学习响板、三角铁、沙球及生活中带有声响的物体等一些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并学会辨别其音色特征”“掌握木鱼、双响筒等更多种类的打击乐器的基本演奏方法,会即兴伴奏,能保持与音乐、与他人的协调一致”等目标。


又如,有所幼儿园将《指南》中的“科学”领域拆分为科学和数学两个学科,在建构数学学科的目标时,采用了相关数学学科专家的建议--

  • 在“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增加了“感知集合”的内容,并提出了“学习按物体的一个特征 (颜色、大小、长短、形状等) 进行分类”“能按物体的某一特征和数量进行分类”“学习按物体两个特征进行分类;


  • 学习自己确定分类标准,自由分类,并能用语言表达为什么要这样分”等三个年龄班的目标。


幼儿需要、社会需求和学科 (领域) 知识三者并不矛盾,可以在园本课程目标中统一起来。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促进幼儿园课程平衡发展,幼儿园不能过分强调三者中的任一方面,否则极有可能导致课程发展失衡。

三、在教育活动中实现

并不断完善园本课程目标

园本课程目标是幼儿园对本园课程整体实施结果的预先规定,这种规定是在选择与确定课程内容、组织与实施课程之前就做出了的。


也就是说,在课程实施之前,园本课程目标还只是一种理想的预设目标,它更多反映的是幼儿园对本园课程实施效果的良好主观愿望。

如图2所示,这种愿望能否变成现实,还需要对预设的园本课程目标进行逐层分解、细化,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努力实现,并不断进行修正与完善。

图片

图片

(一) 有序分解预设的园本课程目标


要实现园本课程目标,必须掌握分解园本课程目标的基本路径。

有研究者提出幼儿园课程目标有多种层次,从上到下可分为课程领域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 (时间单元或内容单元) 、教育活动目标等四个层次。

如前所述,园本课程目标涵盖了课程领域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两个层次,幼儿园要实现预设的园本课程目标,则需要对年龄阶段目标进行有序分解、细化。

主题教育课程是目前大多数幼儿园实际运用的课程,幼儿园首先要以预设的园本课程目标中的年龄阶段目标为依据,分解、预设各主题目标;再以预设的主题目标为依据,分解、预设各类教育活动的目标。


在目标分解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如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主题是教师选择组织教育内容、实施教育活动的“引航灯”,主题目标要尽量全面。


为了保证主题目标与园本课程目标的协调一致,笔者建议从健康、语言等五个领域预设每一个主题的目标。

主题目标应以领域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为依据,是领域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的具体化。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个主题目标的实现都朝实现园本课程目标前进一步,都成为实现园本课程目标的有效环节。

另一方面,要特别注意教育活动不能仅限于集体教学活动,而应注意到各类教育活动如区角游戏活动、生活活动均要有相应的目标指引。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经历了三基一个性目标、三维目标、核心素养目标等阶段,这可以为制定教育活动目标提供参考与借鉴。


教育活动目标是具有实践性和实效性的教育目标,园本课程目标的主要意图都要通过教育活动目标来体现。

预设的教育活动目标需要在实践中施行,教师在实施教育活动后要注意及时检验预设的教育活动目标是否合理、科学和可行。

图片

(二) 重视活动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


园本课程目标的实现,需要幼儿在参与各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加工预设的目标及内容,并将它们融入自身的知识经验体系之中,实现自身知识经验体系的丰富或更新。

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虽然教师预设了具体的教育活动目标,但在幼儿与教师、教育情境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幼儿极有可能会产生新的兴趣并出现教师预期之外的学习行为,进而生成新的活动目标,此即生成性目标。

生成性目标一般具体体现为预设目标的增值或转换。

增值:

是指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或实施后,预设的教育活动目标增加了新的内容。

转换:

是指在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或实施后,由于幼儿兴趣、活动情境等的改变,预设的教育活动目标被舍弃,生成并实现了新的教育活动目标。

不管是上述哪种情况,教师都应根据实施情况即时对预设的教育活动目标进行修正。

图片

(三) 修正并不断完善园本课程目标


在努力实现预设园本课程目标的过程中,幼儿园必须动态开展目标检测、修正、整合与完善工作。

同一所幼儿园中,同样以预设的园本课程目标为指导,各年龄班教师选择的教育内容、提供的活动材料、组织实施活动的方式必然会有所不同,加之不同班级幼儿的需要、兴趣、经验不同,最终实现的目标必然会各有差异。

这提示幼儿园要建立园本课程目标完善制度,指导教师根据教育活动实际情况,学会分析预设活动目标与实际活动目标之间的偏误与差距,检测预设目标是否科学、适切,并适时进行修正。


主题结束后

教师要适时整合该主题内修正后的各类教育活动目标,并以此为依据对预设的主题目标进行修正。

一个学年结束后

教师要适时整合该学年中修正后的所有主题目标,进而对预设的年龄阶段目标进行完善。这是一个不断循环、螺旋式上升的动态过程。

总而言之,幼儿园必须高度重视、动态建构并努力实现园本课程目标,充分发挥课程目标的“指南针”功能,才能真正明确园本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方向,才能有效减少课程组织实施过程中的盲目、偏差与低效等现象,最终从根本上促进园本课程规范化、高质量发展。

有品质的专业内容分享,尊重原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