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肺的病理变化

 幽默的数据线 2024-03-15 发布于甘肃

一、病因

肺脏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统营卫而司呼吸。寒邪可从皮毛束肺,以致营卫失调;热邪可从鼻窍袭肺,导致呼吸不利。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形寒饮冷,热邪上蕴,皆可伤肺而导致病变。

肺为华盖,在五脏中位置最高,主一身之表,而风邪的特点又有轻扬之性,多在人体引起在表在上的病变,常与寒、热、湿混合为患,而导致伤风、风疹等病变。

由于“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的关系,故燥邪首先伤肺。外感凉燥、温燥之气,必在肺卫为病;内伤燥邪,因燥胜则干的特性,则可引起肺燥阴伤,大便干燥等病变。

忧和悲皆为肺之志,忧愁悲哀过甚,必然导致肺的病变,进而损及神志。

二、病机

在病因作用下,可以引起肺的功能失调而发生病变。现把肺的病变机理概括为如下几方面:

肺气升降失常

肺主宣发与肃降,寒邪外束皮毛,热邪壅遏肺中,均可使肺气失宣,营卫不调,而引起恶寒、发热、自汗或汗不得出的病变。肺气虚不能宣发谷气精微到各脏腑或宣发卫气输精于皮毛,则可引起皮毛枯槁憔悴,表虚自汗,容易感冒等病变。肺气失于肃降,气机上逆,则可引起胸闷、喘咳等病变。

肺病不能通调水道

肺居上焦,如水之上源,有通调水液的作用。因水化于气,其本在肾,其标在肺,今肺病气不下降,失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功能,则可导致水液停留,而为痰、饮、水肿、小便不利等病变。 《素问·经脉别论》说: “肺气散精, 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这就具体指出了人体水液输布,与肺的气化是分不开的。由于肺有这种功能,所以能把多余的水液下输膀胱,排除体外,若肺的这种功能失常,则影响膀胱之气化,而导致水液潴留发生病变。

肺气不能为血之帅

气对血有制节和调理作用,这种作用称为气为血之帅。如果气不能发挥为血之帅的作用,则可引起病变。若气虚不能摄血,则可导致失血、崩漏;气滞不能推动血之流行,则可导致疼痛、肿胀。

肺燥津液耗伤

无论外感所致之凉燥、温燥,内伤之肺燥、大肠燥,莫不引起津液耗伤之病变,如鼻干、喉干、干咳喉痒、皮肤干燥、毛发焦枯、大便干结,甚而因津液为燥热耗伤,而病肺痿、燥咳,以及诸痿喘呕之病。《素问·宣明五气论》说: “肺恶燥。”《阴阳应象大论》说: “燥胜则干。”

忧悲伤肺

忧和悲皆为肺之志,忧愁悲哀太过,则可引起肺的病变,而发生形痒气乏,皮毛枯槁等症状。这就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的“忧伤肺”。反之,肺气不足,也可出现忧愁悲伤的情绪。如肺痨患者之多愁善感,百合病的神志恍惚,脏燥证的悲伤欲哭等病证,这些病变皆由肺燥阴伤所致。更有因悲哀过甚,而产生悲观情绪,出现萎靡不振的精神状态,《素问·举痛论》说: “悲则气消。”

肺病影响喉咙、鼻窍、大肠

鼻为肺窍,为呼吸的通道,外邪袭肺,肺气不宣,则引起鼻塞流涕,呼吸不利,不闻香臭,鼻翼煽动等症状。肺与喉咙一气相通,肺因邪气壅塞,导致声音嘶哑,称为金实不鸣;肺阴不足,发生声音嘶哑,称为金碎不鸣。《灵枢·忧恚不言篇》还具体指出了嘶哑这一病变的关键所在,如说: “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致其开閤不利,故无音。”此外,肺有邪气,或阴虚火炎,还可引起喉咙肿痛,喉核长大,喉部发红溃烂等证。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病布散到大肠的津液减少,或肺之燥热之气为患,则可造成大便干结。而大肠热壅,也可影响肺气肃降,引起气逆喘咳之证。《温病条辨》说: “感秋金燥气,小邪中里,久而结成,愈久愈坚,非下不可。然寒下非其治也,以天台乌药散二钱,加巴豆霜一分,姜汤和服。……服至三次后,始下黑亮球49枚,坚莫能破。”这是肺燥延入下焦所致之秘结。

本文选自邹学熹《中国五脏病学》,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小编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