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病治则药例

 幽默的数据线 2024-03-15 发布于甘肃

(一)脾胃处于中焦,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用药不宜过偏,治宜以调理为法。《湿病条辨》所谓“治中焦如衡, 非平不

安。”

(二)脾气宜升,胃气宜降,脾阳下陷,则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胃失和降,则宜和胃降逆,或通其腑气。

(三)脾恶湿,宜苦以燥湿,淡以渗湿,痰滞则祛痰,饮停则蠲饮,水湿潴留当利湿、逐水。胃恶燥,宜甘寒润燥,咸寒清热,肠胃因热而致燥结,宜清胃热,泻胃火,以保其津液,甚则急下存阴;燥热损伤胃阴,又宜养胃阴,增胃液,甚则大滋胃液,增水行舟。

(四)胃病多实,脾病多虚。胃家实宜泻之于内,脾阳虚宜补气升阳。胃有积滞当消导积滞,脾受寒邪宜温脾逐寒。胃气虚当补中气,脾阳虚当温中阳,脾不统血当补气摄血。

(五)脾苦湿,脾为湿困则运化失职,急食苦以燥之,如用白术、苍术运脾燥湿之类。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因甘味能缓中补虚,如甘草、大枣之类。甘先入脾,甘味用之得当,则对脾产生有益的影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甘生脾。”甘味用之失当,则对肺脏产生不利影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甘伤肉。” 《灵枢·九针论》说:“病在肉,无多食甘。”因甘味可以损伤脾脏而影响肌肉,肌肉得甘味则壅气而发肿更甚。若助脾土之气的偏盛而损及肾水,则引起骨痛发落的病变。

(六)病在肌肉,当治脾胃。脾主肌肉、四肢,其荣在唇。全身重着酸痛,多为脾湿滞留肌肉之中,治宜健脾燥湿。肌肉痿软,四肢无力,甚至四肢不用,都是脾胃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肌肉、四肢得不到水谷精微所化生的气血的濡养所造成,所以治疗大法要健运脾胃。《素问·痿论》说:“治痿者,独取阳明,……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主润宗筋,宗筋主束筋骨而利关节也。”实际痿乃肌肉痿软或痿缩,足阳明胃乃水谷之海,多气多血之乡,气血旺盛,则肌肉、四肢得以濡养,若胃气虚而生化之源不足,肌肉、四肢得不到濡养,就可发生痿软不用或痿缩的病变。口唇不荣,更为脾胃虚气血不足之象,所以这些病变都宜补益脾胃为主。

(七)思虑、劳倦伤脾。思虑伤脾,在治疗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主张用“怒胜思”的精神疗法,劳倦伤脾则宜劳逸结合,但均宜同时补益脾胃,采取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治法。

(八)脾与各脏有生克制化关系,若相生关系发生病变,则当补母泻子;相克关系发生病变,则视其太过不及,或泻本脏本腑,或泻他脏他腑;或补益中气,升举下陷之阳。

(九)药物举例

清胃热:如石膏、黄柏等。

泻胃火:如大黄、芒硝等。

养胃阴:如麦门冬、石斛、花粉、玉竹等。

健脾(运脾):如苍术、厚朴、砂仁、白蔻等。

补脾(甘淡实脾):如怀山药、扁豆、莲米、芡实、薏苡仁、茯苓、糯米根等。

温脾(温中、暖胃):如干姜、吴茱萸、胡椒、花椒、肉桂等。

益气(补气、建中、补中):如党参、白术、黄芪、大枣等。

理气(行气、调中、沁脾):如陈皮、广香、藿香、苏梗、丁香、良姜、青藤香等。

缓中:如甘草、大枣、蜂蜜等。

升阳举陷:如升麻、葛根等。

化痰:如陈皮、半夏、胆星、竺黄、竹茹、竹沥、贝母、白芥子等。

逐饮:如椒目、白术、大戟、芫花、甘遂、商陆等。

制酸:如吴茱萸、贝母、乌贼骨、黄连、砂仁、煅牡蛎、瓦楞子等。

消导:如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枳壳、阿魏、皂荚、莱菔子等。

燥湿:如苍术、草果、砂仁、半夏等。

渗湿:如薏苡仁、豆卷、茯苓、冬瓜皮等。

利湿:如猪苓、泽泻、木通、茵陈、篇蓄等。

和胃降逆:如生姜、丁香、柿蒂、藿香、代赭石、刀豆子、枇杷叶等。

本文选自邹学熹《中国五脏病学》,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小编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