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急性腰扭伤与小腿后外侧压痛点的联系和猜想

 医小白上善若水 2024-03-16 发布于河南


图片

急性腰扭伤是指包括腰部肌肉、韧带损伤及关节扭伤等相关的急性损伤,最常见的损伤原因是提起重物时突然引起。在弯腰屈髋、伸膝的位置提重物时,骶棘肌力量不足(或力足但无思想准备)时,常引起骶髂部肌肉、筋膜或韧带撕裂(本文主要针对其中的肌肉拉伤进行讨论)

肌筋膜链从西方运动解剖学基础上发展而来,最早由美国物理治疗师艾达·罗尔夫提出,后又被手法治疗师托马斯·迈尔斯证实,发表于《解剖列车》一书。

图片

肌筋膜链的提出是对肌肉知识的补充,不仅保留了单块肌肉的重要价值,还使它们更具整体性。中医上也有“腰背委中求”的理论,将腰痛与位于腘横纹中点的委中穴联系起来。以上理论结合平时自身临床中碰到的病例,向下发散思维,除了委中穴(由于大腿后侧肌群较肥厚,不易找到压痛点,只能向下寻找),分析小腿后外侧肌群出现的压痛点,与急性腰肌损伤的治疗,是否有相同的效果?

腰部肌肉的解剖结构

腰部的椎体为L1-L5,而临床中常将腰肌指代腰骶部的肌肉,因此有时将骶骨S1-S5也划入广义的腰部范围内。其中附着于这几节椎体的相关肌肉有:背阔肌、下后锯肌、腰髂肋肌、胸最长肌、胸棘肌、多裂肌、腰横突外侧肌、腰大肌、腰小肌、腰方肌等

图片

肌筋膜链理论的解剖学联系

在肌筋膜链理论中,肌筋膜线共有七条,包括后表线、前表线、体侧线、螺旋线、手臂线、功能线、前深线。

其中,腰肌与小腿后外侧肌群密切联系的主要有三条:后表线、螺旋线与前深线

1. 后表线

后表线连接并保护整个身体的后表面,可分为脚趾到膝盖,以及膝盖到额头两部分。当站立,膝盖伸直时,后表线成为整个肌筋膜上的一条连续线路。
姿势性功能是在完全直立伸展的状态下支撑身体,避免身体像胎儿般蜷缩屈曲。长期保持姿势需要肌筋膜带中的肌肉具备较高比例的慢收缩、耐力型肌纤维,同时也需要在筋膜部分具备加厚的薄膜与束带,如在跟腱、腘绳肌肌腱、骶结节韧带、胸腰筋膜、竖脊肌的(条索)与后头脊处。

图片

后表线的伸直功能中,在膝关节是个例外;它被后表线的肌肉牵拉向后。在站立时,后表线的互锁肌腱,能协助膝关节十字韧带维持胫骨和股骨间的姿势排列。除了膝盖被牵拉向后以外,后表线的所有运动功能都是产生伸直与过度伸直

总的来说,后表线是一条在矢状面上协调姿势与动作的主要路线,一方面是限制向前屈曲的动作,另一方面,当其功能障碍时,强化和维持了过度后伸的动作
后表线的骨性车站肌筋膜轨道额骨,眉弓--帽状腱膜/颅顶筋膜--后头脊--腰骶部筋膜/竖脊肌--骶骨--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腘绳肌--股骨髁--腓肠肌/跟腱--跟骨--足底筋膜及趾短屈肌--趾骨跖面。

2. 螺旋线

左右两条螺旋反向环绕身体的线,从颅骨两侧穿过上背部,连接到对侧肩部,然后环绕肋部到身体前面,在肚脐水平交叉回到与颅骨同侧的髋关节。从髋部以“跳绳”的方式沿大腿前外侧,越过胫骨到内侧足弓,然后通过足底向上,经下肢后外侧到坐骨,然后进入竖脊肌筋膜,最终抵达非常接近其起点的颅骨位置。
螺旋线的姿势功能是将身体用两个螺旋环绕起来,帮助维持所有平面上的平衡。螺旋线连接足弓和骨盆角,并且有效地帮助确定行走时膝关节的运动轨迹。在不平衡时,螺旋线参与引发、代偿和维持身体扭曲、旋转和侧移的过程。

图片

螺旋线中的多数的筋膜也参与其他主线,这使得螺旋线参与多数功能,当它功能失调时,其他筋膜链最基础的功能也会受到影响。

总的来说,螺旋线的整体功能是引起并调整身体的扭转和旋转,以及在离心和等长收缩时,稳定躯干和下肢以避免旋转崩溃
螺旋线的骨性车站肌筋膜轨道枕骨嵴/乳突,寰椎/枢椎横突--头夹肌/颈夹肌--下颈椎/上胸椎棘突--大小菱形肌--肩胛骨內缘--前锯肌--外侧肋骨--腹外斜肌--腹肌腱膜,腹白线--腹内斜肌--髂嵴/髂前上棘--阔筋膜张肌,髂胫束--外侧胫骨髁--胫骨前肌--第一跖骨基部--腓骨长肌--腓骨头--股二头肌--坐骨结节--骶结节韧带--骶骨--腰骶筋膜,竖脊肌--枕骨嵴。

3. 前深线

是身体肌筋膜的“核心”;从足底出发,始于足底的深层,沿着小腿骨的后侧上行,从膝后方到达大腿内侧。从这里开始,它的主要轨道走行于髋、骨盆及腰椎前侧;同时,另一条轨道则走行于大腿后侧,向上通过骨盆底部,在腰椎与上一轨道汇合。从腰大肌-横膈交界开始,它分数条支线向上围绕并经过胸部的脏器,终止于脑颅和面颅的底部。
前深线对于身体的支撑发挥了主要作用:① 提升内在的弧度;② 稳定包括髋关节在内的下肢各段结构;③ 从前方支撑腰椎;④ 环绕并形成腹腔、盆腔;⑤ 在呼吸活动中稳定胸腔;⑥ 平衡脆弱的颈部和沉重的头部。

图片

除了髋关节内收和横膈的呼吸运动以外,前深线没有直接参与运动,但是几乎所有的动作都受到它的影响。因此,前深线运作不良,不会立刻、明显地出现功能缺失。它的功能障碍通常会由外层的肌筋膜经线代偿,但会表现出动作不够自然,并且引起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损伤,这成为将来进一步损伤及退化的基础。

前深线的“骨性车站”与“肌筋膜轨道”:足底跗骨,脚趾跖面--胫骨后肌,趾长屈肌--胫骨、腓骨上/后侧--腘肌筋膜,膝关节囊--股骨内上髁--【(下段后侧股骨内上髁--后侧肌间隔,大、小收肌--坐骨支--盆底筋膜,肛提肌,闭孔内肌筋膜--尾骨--前侧骶筋膜,前纵韧带--腰椎椎体】【(下段前侧股骨内上髁--股骨粗线--内侧肌间隔,短、长收肌--股骨小转子--腰肌,髂肌,耻骨肌,股三角--腰椎椎体和横突】--【(上段后侧腰椎椎体——前纵韧带,头长肌,颈长肌--枕骨基底】【(上段中间腰椎椎体--横膈后侧,横膈脚,中央腱--心包膜,纵膈,壁层胸膜--椎前筋膜,咽缝,斜角肌,中斜角肌筋膜--枕骨基底,颈椎横突】【(上段前侧腰椎椎体--横膈前侧--肋下肌后表面,软骨,剑突--胸内筋膜,胸横肌--胸骨柄后侧--舌骨下肌群气管前筋膜--舌骨--舌骨上肌群--下颌骨。

图片

理论可行性

1. 按照肌筋膜链理论,活体上任何筋膜链,都可以从末端或链上的几乎任意“轨道”位置,产生筋膜力量的传递。“轨道”需沿着连续不断的、一致的方向前进;但是力的传递可以沿着“轨道”上下进行传递。
在后表线中,腰骶部筋膜/竖脊肌与腓肠肌位于同一条“轨道”上。在螺旋线中,腰骶筋膜,竖脊肌与腓骨长肌位于同一条“轨道”上。在前深线中,胫骨后肌与腰肌,骶肌位于同一条“轨道”上。

2. 对远端疼痛触发点进行处理,从而治愈其它部位疾病也有多例相关案例,如基于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筋膜链理论和动作模式治疗运动员足跟痛。

3. 对于压痛点的选择,压痛点的体表投射点下有可能是肌腹,也有可能是肌腱。有文章证实,无论是对肌腹还是肌腱进行点状手法按摩,对整个肌肉的肌张力都有降低作用,只是刺激肌腹的效果更好。因此,压痛点的选择不必在意其所对应的深部位置。

图片

个人思考与分析

结合自身,本人临床中发现,大部分急性腰扭伤患者(其实不止在急性腰扭伤患者)中,小腿后外侧,总能摸到细小的肌肉结节或是压痛点。而对这些地方进行刺激松解,无论是手法松解或是针灸放松,都能对腰部疼痛症状有或多或少地缓解
由于不具备科研条件,因此平时未进行数据统计,只能大致估算。

图片

发散开,其实还有其他许多猜想:

人体每个区域肌肉的疼痛,都有可能沿着肌筋膜链,传递到其他区域的肌肉上,形成结节或者说是压痛点。解决了这个点之后,又会顺着肌筋膜链传递回去,使原来区域肌肉的疼痛和紧张都会有所缓解。

疼痛产生后,一条肌筋膜链上,可能会产生不止一个结节或者疼痛点,只要把这些点都解决,那这块区域的肌肉的症状应该就能完全解决。所以,解决完小腿后外侧的触发点后,腰痛有时可以完全解决,但有时只是缓解、部分解决,猜测原因之一是只解决了小腿后侧的触发点。

对于疗效的反馈,由于肌肉本身损伤后,炎性反应之类也会刺激肌肉造成肌肉紧张、痉挛,而肌肉的过度紧张,也会产生疼痛。因此,也有可能是这个理论只能解决肌肉紧张、痉挛引起的疼痛。未能完全治愈的疼痛,是由肌肉的炎性反应造成,或是肌肉自身结构受损后引起的。

对于整条肌筋膜链来说,触发点也会进行传递,相互影响。针对累计最多的几个触发点,进行松解治疗,那存在于这整条肌筋膜链上的肌肉的紧张与疼痛,应该都会大幅缓解。

官方报名链接:总局体科所儿童青少年脊柱健康体态干预师培训

参考文献:

1.解剖列车第三版_【美】Thomas W.Myers

2.基于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筋膜链理论和动作模式的运动员足跟痛康复治疗研究_吴严冰

3.按压肌腹或肌腱对肌张力改变及其机制的研究_秦丽

4.针灸肌筋膜触发点作用机制研究进展_陈璐

5.筋膜触发点浮针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及腰部活动度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_李鸿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