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0318高考复习|信息类文本主观题(新高考卷4、5题)解读(下)

 老程杂记 2024-03-18 发布于安徽
三、常见考法列举
(二)信息的获取与加工
(2020新高考Ⅰ卷)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参考答案】①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②具有时空结合的特征,③以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及其演化的过程为研究对象,④探寻这些现象产生、形成及其演化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评分标准】①下定义的格式和属概念正确,得1分。②③④分别从“时空结合的特征”“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三个方面界定了该定义的本质属性,每点1分,共3分。
【必备知识】给“人”下定义为例:⑴格式:“……是……”⑵属概念(上位词语)不能过大;⑶对概念的本质特征提取不能有误或遗漏;⑷考虑本质特征的排序,不能写成语序不当类病句或分句排列错位。
【命题启示】命题人将原本放在语言文字运用模块考查的“下定义”移到现代文阅读里考,体现了高考的“新”花样,有突破性意义,体现高考命题创新与守正的统一。
这种突破可能还会衍生出其它新的考法,如在文本或者考题中插入表格、图像或其它图示等,将阅读文本的话题与作文材料的话题关联起来考,将《乡土中国》《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信息类文本或文学作品阅读放在一题里比较……
(三)思维品质的对标检测
1.考哪些思维品质?
从思维类型上看,可能考查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等。从思维进阶(考查难度)上看,主要考查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2.界定思维品质的相关标准
①能准确、清楚地分析和阐明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能找出相关证据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反驳或补充解释文本的观点。
②能比较、概括多个文本的信息,发现其内容、观点、情感、材料组织与使用等方面的异同,尝试提出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
③能用文本中的提供的事实、观点、程序、策略和方法解决学习和生活实际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因为思维是抽象的,要靠语言表达才能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所以思维品质标准中还有一条是关于“表达”的,即在表达时,讲究逻辑,注重情感,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力求做到观点明确、内容丰富、思路清晰,感情真实健康,表达准确、生动。
(2022新高考Ⅰ卷)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
【审题分析】这道题考查对观点的理解和运用,即理解文本观点,并运用文本观点分析、评价文外材料的能力。很多同学没有抓住材料一的两个核心观点——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隔靴搔痒。
【参考答案】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彰显了传统儒学的“恕道”,体现了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②超越国界,具有当代价值,为谋求中国与世界的发展进步提供思路和方法,体现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蓝笔启示】⑴当看到题干有“结合材料”的类似要求,就要准确全面理解材料观点,不能脱离观点另起炉灶。⑵分析必须有理有据,“理”是材料观点,“据”是文外材料,而且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即有“分析”过程。⑶就这道题而言,还需要阐释句子含义和价值。
这道题至少有三个方面与课程标准对接得很好——
1.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对《论语》经典核心观点的学习,对于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有重要意义。
2.课程目标——理解多样文化,能有效考查学生是否“懂得尊重和包容,初步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
3.命题导向——符合“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主要载体”“避免以单纯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设计考题,避免死记硬背”的命题原则。
(2022新高考Ⅰ卷)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审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定位获取、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探究文本观点的能力。答案分散在文本的多处论述之中,学生要能辨别筛选,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提炼和概括。
本题误区有二:⑴不少学生可能找错了对应的材料,如果只从材料一里找答案,得分肯定不高。⑵即使在材料二中找答案,也可能会有遗漏,如材料二的末段比较了中国古典诗论与西方文论的优缺点,发挥中国古典诗化的优点也是推动中国古典诗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式之一,学生可能就发现不了。
【参考答案】①要加深对中国古典诗论的挖掘与阐发。②要批判性地吸收、借鉴西方文论。③要寻求与当下审美需求相契合的形式,协同解决新诗面临的问题。④要发挥中国古典诗论在阐释上的长处,向世界传播中国古典诗论的审美意义和当代价值。
【蓝笔反思】⑴准确定位材料,锁定关键句,知道从哪里找答案依据。如材料二第三段“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诗论,想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中的这一句话就非常重要。⑵4分题有“2+2”和“1+1+1+1”两种赋分,这里是第二种,四个答案分别对应四个角度——师古、师洋、解决当下问题、发挥自身长处,每点1分,有遗漏就得不到该点的分数。
这道题的价值大概在两个方面——
1.体现出命题专家超强的反侦察能力和刻意追求的反套路倾向。符合“围绕情境选择相关材料,设置一组有内在联系的、指向核心素养的问题或任务”的命题原则。
2.区分度和效度高,考查语文素养的综合性和整体性,避免针对单一知识点或能力点的简单、碎片化的低端考查。命题人有意考查学生在“复杂情境、多种角度和开放空间”中能否准确抓住和提炼有效信息的实战能力。

(2022新高考Ⅱ卷)4.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杨宪益与霍克思对译文艺术性的理解有何不同。(4分)

【审题分析】本题从比较角度设问,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不高,仍然是考查学生定位获取、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可能走进的误区有:⑴漏掉要点,如“霍克思的省译,显然不是漏译或不能译,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霍克思是对其译本艺术性的考量”。⑵理解能力不足,如根据“杨宪益的翻译可以称之为'临摹式翻译’”而回答“杨宪译采用'临摹式翻译’”。

【参考答案】①霍克思追求译文与原著在艺术性方面的等值或者说最大程度的接近,因此其译文表现出较强的灵活性,他没有逐字逐句地翻译,而是忠实于原著的“篇章层面”。②杨宪益将忠实原作视为自己对艺术的全部追求,其译文力求保持与原著的形神皆似。

【蓝笔反思】⑴两个答案要点是“2+2”赋分,每个要点是“1+1”赋分,即每人的翻译追求1分,译文特点1分。⑵先分要点,后分层次,即先确定要答两个要点,再考虑每个要点答两句话,一句答追求,一句答特点,这样思考,写出来的答案既简洁又避免重复。

(2023新高考Ⅱ卷)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调查研究中的“客观”,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
【参考答案】①材料一谈到“客观”时有一句话,即“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强调的是调查研究的实事求是立场,不能带着预定的“调子”;②材料二强调“客观”不能被误解为超脱于被调查者之上的漠然立场;③材料一是对领导干部应坚持的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而言,材料二是就社会科学调查者应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而言。
【蓝笔反思】一、二两点答的是侧重的内容,属于对观点的理解,可得4分;第三点答的是立场或角度的不同,赋2分。很多同学受思维能力所限,只能答到前面两个点,答不出第三点;第三点2分拿到了,会大大增强你的竞争力。
这种“比较”考法全国卷也考过,2022年全国乙卷诗歌鉴赏题:本诗(《白下驿饯唐少府》)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2024高三上南京市期末考)下面一段话在论证和语言两方面都体现出较强的逻辑性,请简要分析。(4分)

个人定位决定了个体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不同的定位赋予了个体不同的社会身份,也对个体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当个体对自己的社会定位强烈认同的时候,会对自己的角色有更深刻的认识,对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有更积极和更清晰的理解,进而更主动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从而推动社会更加协调有序的发展;而一个更有序的社会又会提供给社会中的个体 更多的福利和馈赠,从而形成了个体和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但是,一旦个体对自己的定位 无法产生认同,那么他就很难在这个社会身份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从而对他所在的社会产生异质感。这时,社会和个体之间的互动就会被打破,个体无法从社会中得到良性的评价,也无法给予社会良性的互动和诉求,社会和个体之间的关系就陷入了僵化和停滞,甚至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参考答案】①论证层次清晰,思维辩证,先讲个人定位的作用,再阐述个体对自己的定位是否认同所产生的不同影响,突出个体身份认同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逻辑严密。②语言准确,多用表达严密的长句阐述自己的观点,准确使用关联词构建逻辑关系。(共4分。每点2分)
四、2024高考预测
如前所示,与论证有关的必备知识、信息的获取与加工、思维品质的对标性检测是考查重点,我们来一个预测命题比赛:2024如果还在这三个重点上考,有可能会考什么样的新花样?老师预测一下“与论证有关的必备知识”,同学们分组(男生为甲,女生为乙)预测一下“信息的获取与加工”“思维品质的对标检测”。
老师的预测是:在论证的必备知识方面论证语言的表现力和严密性,并追加一道原创命题——面一段话的论述语言极具表现力,请加以说明。(6分)

①地质学清楚地揭示,各个大陆过去都曾经历过巨大的环境条件变迁,所以我们可望在自然条件下看到生物的变异,如同它们在驯养情况下所发生的那样。②只要在自然状况下有变异发生,那么认为自然选择不曾发挥作用很难解释了。③常常有人主张,在自然条件下,变异量仅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这是无法证实的。④虽然只是作用于外部性状,并且其结果很难确定,人们却可以将驯养生物个体的微小差异逐渐积累起来,并在一段不长的时期内产生巨大的效果。⑤物种中存在着个体差异,这是大家所公认的。⑥但是除了这些个体差异外,所有的博物学家还承认有自然变种的存在。⑦它们相互之间的差别十分明显,值得在分类学著作中记上一笔。(节选自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自然选择的证明》)

【参考答案】突出观点句的表达,第二句既用关联词语做限定,又用“不曾”“很难”双重否定,使观点得到充分强调。②第一句引用地质学的权威结论,为自己的立论提供无可反驳的理论支撑。有的放矢,如第三句对其它主张的反驳,论述的针对性极其明确,使人无话可对。④“所以 ”、“虽然”“但(是)”等关联词语的使用,或表明了逻辑关联,或强化了说理力度,或鲜明地表达了立场;⑤“除了……外”“所有”“十分”从范围和程度等方面进行限定,使语言表达更加准确,态度更加鲜明。
【命题说明】以上五点分别从句式、引用、反驳、用词、限定等角度对论述语言的表现力做了解读,有意避开套路或专业术语的表达,突出对文本内容和具体情境的理解,以印证新高考因文设题的命题特点。每点2分,角度正确1分,贴着文本分析1分;答到三点即可得6分。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