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辛弃疾的一首咏山词,以文人喻山,想象奇绝,别具一格,开山水文学一代先河!

 蘅滋雅集 2024-03-18 发布于上海
南宋文坛,群星闪耀,辛弃疾无疑是最闪亮的那一颗星。他是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
辛弃疾一生以收复国土为志,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他把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之情,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



辛弃疾的此中,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我们这里来欣赏他的一首《沁园春·灵山齐庵赋》。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
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
小桥横截,缺月初弓。
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
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
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
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
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濛濛?

——《沁园春·灵山齐庵赋

【释文】
重峦叠嶂向西奔驰,
突然间,像千万匹马回旋一般,
众多山岭要掉头向东而去。
湍急的水瀑飞流而下,
迸跳的水珠四处溅开;
小桥横架在急流之上,
像那弯月,又似刚拉开的弓。
我老了,应当过闲散的日子,
可是,老天又给我多事,
让我来掌管十万棵高大的松树。
我所住的房舍虽小,
却在如龙蛇般盘旋的松影之外,
在那风雨之声的中间。

雨霁,大雾消散,
重峦叠嶂露出面容,争着与人见面。
早晨,清新凉爽的空气,
从一座座山峰扑面而来。
座座山峰好像谢家子弟,
衣着潇洒,长相英俊;
又好像司马相如的车骑一般,
雍容华贵。
我感觉这其中——
更像司马迁的文章一样,
雄浑深沉,典雅劲健。
走在新修的偃湖堤上,
问偃湖,
哪一天烟水濛濛?

注:题下有句:时筑偃湖未成




这首《沁园春》词大约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辛弃疾二度落职闲居带湖之时,写的是江西上饶西部的灵山风景。
他真是有多爱山山水水,有时似乎已经进入一种“神与物游”的境界。他笔下的山水似乎和人一样,有思想,有个性,有灵气,流连其间,言感身受,别有新的天地。这首《沁园春》便是如此
在词的上阕,诗人犹如一位高明的画师。
开头以远景写灵山群峰,好像奔腾的马儿突然回旋。在辛弃疾的笔下,山是动的。然后再写近景,有飞瀑直泻而下,倒溅起晶莹的水珠,如万斛明珠弹跳反射。还是动态。
再写一弯新月般的小桥,横跨在那清澈湍急的溪流上。而自己的茅舍,在十万棵龙蛇盘叠的松树之间,风声雨声松涛声,声声入耳。
十万棵松树就好像是英勇善战,所向无敌的战士。此情此景,令诗人想起自己曾经带领的军队,“壮岁旌旗拥万夫”,何等英雄!
而今人老了,该当过闲散的生活,可是老天爷不放他闲着,又要他来统率这支十万长松大军呢!诙谐的笑语抑或是乐?抑或是苦?抑或是自我解嘲?在他的内心深处隐隐有一份报国无门的孤愤在。

辛弃疾住在山中,“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每天早上开门见山,他觉得每一座山峰都在抢着跟他见面。是山活泼,还是诗人可爱。这个想象真是妙极了。
接下来的描述就更精彩了!诗人连用了三个立意新颖、构思别致的比喻:“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
以谢家子弟,司马相如的倜傥儒雅的风采来比拟山峰健拔秀润的意态,又用太史公文章雄深雅健的风格,来刻画灵山深邃宏伟的气度。这种独特的比喻,真可说是出神入化了!
辛弃疾曾经写过名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他的这种传山水之神的写意笔法,为我国的山水文学开创了一代先河,值得后人仿效。



图片来源:小🍠,作者“静幽幽哟,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
历史中纵横上下
诗歌里南北西东
读书破千卷万卷
游山登千峰万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