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制瓷业的发展与瓷器的鉴定

 泽霖文史 2024-03-19 发布于北京

继元代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实行了一些改革措施,使得从事手工业的一些匠人获得了一定的自由,于是生产的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正因为解放了这样一部分生产力,经济较前代有了重大突破和发展。

明永乐翠青釉罐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明代制瓷业的发展超过了以往的朝代,攀上一座新的高峰。当时的窑场众多,遍布全国各地,比较著名的有景德镇窑、龙泉窑、德化窑、宜兴窑等,其中尤其以景德镇窑的发展堪称独步天下,成为当时全国瓷器烧造的中心。

明永乐青花压手杯

明朝历代皇帝都在景德镇窑设立官窑,生产皇家用瓷。但这是采用的是“官搭民烧”的形式,所以这里也进行着大量民窑瓷器的生产。在面积约十平方公里的景德窑里,窑场林立,多达三十余个,足以说明当时这里瓷器生产的盛况。

明永乐青花玉壶春瓶

在这样蓬勃发展的势头下,景德镇窑可以说取得了全面的发展,成为当时各窑瓷器生产的主流,成为明代陶瓷业的代表,而其他窑口则逐渐沦落到从属地位。

探讨明代瓷器特点、艺术风格,我们同样是从胎釉、色彩、纹饰、器型、款识等方面入手。

明永乐翠青釉三系盖罐

精细的瓷胎

明代瓷器的胎骨为白色,且比元代时更为洁白。明早期和中期的胎质比较精细,胎壁较薄,到了晚期时才变得粗糙了一些,胎壁也变得较厚。

总的来说,瓷胎还是要比元代精细紧致,这是因为此时的胎土淘洗得更加精细,胎土中的杂质、铁元素比元代更少了些,所以一些器物的砂底上的“火石红”(氧化铁红斑)明显地减少了。

明宣德祭蓝釉暗花云龙纹盘

优质的釉料

明代景德镇瓷器所用的釉料品质也有了显著提升。此时的制釉工艺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釉质更加紧密、精细,釉色品种也增多了不少。元代时比较单一的白釉、红釉、蓝釉,到了明代已经发展为种类繁多的各种颜色,并发明创造出新品种“一道釉”,红釉、蓝釉等品种应用更加普遍,且品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如红釉的颜色更加鲜艳。还出现了黄釉、绿釉、紫釉、洒蓝、豆青、孔雀绿等新釉色,可谓是异彩纷呈。

明宣德五彩山石花卉罐

彩瓷的发展

釉料的发展,为瓷器的烧造工艺的创新也提供了新的可能。此时,除了元代已经普遍使用的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装饰,又创造出斗彩、五彩等新品种,彩瓷逐渐成长为一个受到普遍欢迎的新的品类。

明宣德青花折枝花纹双耳扁壶

明代青花瓷是彩瓷的主流,釉里红瓷器也有在继续烧造。青花瓷的呈色成分,主要是钴元素,但是由于不同时期所用的青料不同,所以导致不同时期的青花发色有所区别。如以永乐、宣德为代表的明早期,较多使用的是进口青料,青花发色浓艳,常见结晶斑现象;以成化、弘治、正德为代表的明中期青花,较多使用国产青料,青花发色淡雅;而以嘉靖、隆庆、万历为代表的明晚期青花瓷,所用青料主要为回青,青花发色蓝中带紫,色彩艳丽。

明万历青花婴戏图圆盒

值得一提的是,到了万历晚期,由于配比时回青料比例偏少,颜色会明显变灰暗。而天启时期很少使用回青配比,即使使用,回青的比例也偏少,导致青花发色一般蓝中偏灰。

明宣德釉里红三鱼纹高足碗

而作为彩瓷另一大类的釉里红,此时的工匠已经较为熟练地掌握了它的烧造工艺,不再像元代时烧成率那么低了。这时的釉里红颜色纯正,但成熟的工艺并未带来釉里红的全面繁荣,可能是由于帝王的审美偏好,也可能是窑场考虑的烧造成本,实际上明早期以后的釉里红瓷器越来越少,很难见到了。

明成化青花缠枝花纹瓜棱瓶

多彩的纹饰

明代瓷器在装饰上,可谓是下足了功力。总体特点是仍以绘画为主,少量刻划花纹作为装饰。绘画形式的装饰纹样,其画工较元代时更为精细,但那种生动豪放之风却并不及元代。

明成化青花九龙闹海纹碗

从题材上看,明早期以缠枝花卉、回纹、云龙纹较为常见,花鸟人物并不多见。到了明中期至晚期,纹饰题材逐渐丰富起来,花卉、人物、龙凤、飞禽、走兽等纷纷出现在瓷器产品上。

明景泰青花八宝勾莲大罐

总体而言,明代瓷器纹饰远比元代时更加丰富,而这种绘画形式的纹饰题材的多样化,得益于彩瓷的飞速发展。这些纹饰也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如龙纹两眼在同一侧,龙爪似风车,立体感还未那么显著。再如,婴戏纹的比例并不合理,头部偏大,身体偏短,这种特征到明晚期尤为明显。

明正德青花阿拉伯文烛台

多姿的器型

明代的瓷器不仅要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同时也作为一种重要的对外贸易商品,销往国外。为了满足更多市场的需求,同时以烧造工艺得到显著提升为条件,这一时期的器型也更加丰富多样。

明嘉靖矾红釉梨式执壶

其中,盘、碗、瓶、罐、炉、盒等,品种多样,尤其是小件器物的数量明显比元代更多,往往造型秀巧。

明永乐青花玉壶春瓶

此时的器型,较之元代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如盘子的圈足变高,高足碗的足部变矮,其稳定性得到一定的提升。再如,玉壶春瓶变得更加粗矮,腹部变得更加丰满圆润等。这些某类器型的细微变化,既反映了不同时代背景下审美的新风尚,也为研究断代提供了线索和依据。

兴盛的款识

在悠长的陶瓷史上,明以前并未普遍流行过在瓷器上标记款识的现象,即使个别瓷器上留有标记,也是较为粗糙地刻划书写,字迹潦草,遑论美感。这可能与当时的制瓷政策有关,如窑工不被允许私自在瓷器上加注记号。

但到了明代,这种传统完全被颠覆了。瓷器的款识装饰之风开始盛行起来,并不断地丰富完善,甚至逐渐发展成为制瓷工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明代瓷器的款识最常见的是年款,也少见一些吉祥语款和家藏款识等。其中年款多见于官窑器物,个别的民窑器物上也有年款,但数量并不多。年款的字体主要为楷书,其次是篆书。其布局有横款,有竖款,品种繁多,形式多样。所以,识别年款,也是明代瓷器鉴定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

明嘉靖五彩天马纹盖罐

本文主要探讨了以景德镇窑为代表的明代瓷器的普遍特点,但并不能纵览明代瓷器的全部风貌,如福建的德化白瓷、山西的法华器、明晚期吉州窑的碎器青花和广东佛山的石湾窑等,也是十分值得重视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