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睡眠日,中医如何从根本上调睡眠?

 d_lotus 2024-03-21 发布于北京

睡眠是人体的正常生理现象,是人体节能、充电、储备以恢复疲劳、应对第二天生活工作、保持健康的养生第一良方。

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分工心理及年龄变化,越来越多人出现睡眠障碍,最常见的就是失眠。

失眠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以睡眠时间不足、睡眠深度不够,导致不能消除疲劳,体力精力恢复障碍,明显影响日间生活质量为主要特征。

· 睡眠时间不足:主要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早醒、醒后再次入睡困难,严重者彻夜难眠,总睡眠时长低于6小时。

· 睡眠深度不够:表现为入睡无障碍,但睡着后仍能感知外界变化、或稍有动静容易苏醒、时醒时寐、或梦多、梦境纷乱嘈杂。

无论哪种情况,均可导致睡醒后却仍感疲劳、头晕,甚至伴有头痛、心悸、健忘、心神不宁等。

由于存在体质区别,每个人睡眠的时长不同,有人睡眠常年6小时左右,但精力百倍,有人睡眠超过8小时还倦怠乏力。所以,判断失眠不仅考虑睡眠的总时长,更要评估睡眠的质量,以能否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精力为依据。

中医认为睡眠的产生与阴阳二气密切相关,阳出于阴则窹(苏醒),阳入于阴则寐(安睡)失眠在中医称“不寐”、“不得眠”、“目不瞑”等。

形成失眠的原因很多,阴虚火旺、肝阳扰动、痰火扰心、胃中不和、思虑劳倦、内伤心脾、心肾不交、心胆气虚等等,均可扰乱心神(实证)或心神失养(虚证)而失眠。

可以说,失眠与人体心、脾、肝、肾、胆、胃等等诸多内在脏腑以及气血痰湿食精液等等均密切相关。但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无论失眠所涉及的脏腑及人体精微物质如何复杂,其根本原因在于:阴阳失和,导致阳不入阴

所以,失眠的治疗总则在于调和阴阳,促进阳入于阴,则寐。

中医养生调理一大总则,在《黄帝内经·素问》开篇《上古天真论第一》里强调“法于阴阳”,这在失眠的调理中尤其关键:

阴:黑暗、凉润、安静、抑制的状态。

阳:明亮、温暖、兴奋、活跃的状态。

最上乘的调补方法,是顺应自然,借助天地阴阳精华,调补人体阴阳平衡。在失眠调理中,顺应日出而作,日暮而息,就步入了正道。

国内外多项大宗研究均证实,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 CBT-I通过识别和解决导致失眠的多种认知和行为因素,比任何药物更适合作为慢性失眠的一线治疗。

众所周知,清晨随着日初东升人体分泌肾上腺素,人体苏醒、兴奋、活跃,到了夜间,分泌褪黑素进入安睡。睡眠与内分泌密切相关,而内分泌的调节明显受到外界光线、温度,人体情绪、活动等综合影响。

清晨,无论昨夜睡得多糟糕,坚持和太阳一起起床:

拉开窗帘,打开窗户,让屋内光线足够明亮,让清新的空气进入房间,避免小睡,增加外出活动,让身体兴奋起来,多与人交流,让思维活跃起来,让自己无论形神都处在“阳”的状态。

适度的睡眠限制、睡眠压缩和刺激控制疗法,是夜间安眠的基础。

日暮天黑夜间,逐渐减少劳作,休息前避免剧烈运动、避免看兴奋的电视电影书籍、避免进食尤其油腻美味刺激(激发食欲让人兴奋属于阳)的食物,避免进食过饱。

走进卧室就随即放下手机、放下书本、放下所有想不通和需要想的事情,调暗光线关灯,放松肌肉,放松精神,缓慢呼吸,让自己形神逐渐入“阴”。

顺应自然,根据自然的阴阳变化调整作息,是摆脱失眠的基础,也是关键。

在此基础上谈论哪些经络腧穴、用何种食疗、练五禽戏还是八段锦、用哪个处方、遣哪味草药才有意义,否则,避开阴阳探讨,均沦落至“流散无穷”,均为舍本逐末。

大道至简,这就是中医治疗失眠能达到“上工不药而愈”的关键所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