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凡“确定性”,必“心智收割”

 花间挹香 2024-03-21 发布于广东

越弱,越追求确定性。

所谓确定性,即看得见的,能形成真实期待的,甚至可以为安全感的惯性依赖,形成强大的保障的。
看得见,是基于简单的逻辑判断。真实期待,是基于某些支撑确定性达成的规则框架,或者说是允诺条件。安全感惯性依赖,则是基于某种程度的确定性的兑现,所带来的信任感和获得感。
基于此,我们发现,所谓的确定性,实际上就是在种种支持机制下,把变量,最大限度地拉向常量范畴。但是,只要支持机制中的任一环节偏离轨道,这种预设的“变量转换机制”,就会大打折扣。
或者说,一切所谓的确定性,不过是打了不同折扣的不确定性。而之所以要创造出各种确定性,不过是要在“确定性”机制下,获取可控机制。

01
确定性,是一种建构。
因此,确定性,仍然属于逻辑范畴。一种确定性的确立,必然要基于个体对此确定性逻辑的需求与契合。
有确定性需求,才能构成建构确定性的基础。任何一种确定性的成立,都必须要有足够的个体,对此确定性达成逻辑和意义层面的契合。
也就是说,任何一种确定性建构要生效,就必须要吸纳足够的个体,进入到这种确定性逻辑之中。一种游戏规则,无论再高明,没有人陪它玩,就没有任何意义。
因此,建构确定性,就必然要解决两个问题,以完成对确定性偏好者的吸纳,以及维系路径运转。
第一个问题:确定性主题,也就是其设计的确定性,偏好的群体是谁。或者说,是哪些群体更偏好确定性,那么,就需要对群体偏好做出基本的判断。
第二个问题:确定性推行路径的设计,即通往确定性达成的支持系统的设计,比如规则框架,利害机制,成员结构等。
在这个问题中,各种机制的设计,实际上都是为了把“确定性”框定在既定的路径中,从而兑现“确定性承诺”。
也正是这种经由种种条件支持的路径“框定”,让“确定性设计”,往往陷入到局促、紧张、狭隘、傲慢,甚至疑神疑鬼之中。而所有的这些伴生情绪,都源于“支持条件”,本质上都是变量这个不争的事实。

02
确定性,实际上成为了“支持机制”的确定性。
确定性,从群体角度讲,是确定性框架设计者与认同框架者之间,达成的一种共识。
这种共识,有两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其一、是设计者作为类似人类精英的角色,贡献了智力价值,以一种确定性路径,赢得了某些群体的认同。因此,共识,也可以称作是“共同目标”。
而达成共识,就必然存在某些层面的妥协和让步。于是,共识本身就隐含了讨价还价的机制。
共同目标的成立,是路径持续运行的前提。其中,理所当然的就是,设计者将承担后续的管理设计,包括资源调度、分工协作、成果分配等。
其二、是管理实施中,对于管理者而言,路径中的要素,要素特点,路径模型等,都是可解读的。
可解读,一是基于其逻辑的闭环,永远都是需要严格的条件的。而对于一种需要诸多条件支持的确定性而言,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实际上都有可能处于一种“可变量”的状态中。
就像很多确定性的东西,最终都可能会伴生出另一套不确定性,其根源就在于,确定性,对于管理者而言是开放的。
二是既然支持条件是可变量,那么,在实际运行时,出于不同的偏好,解读就会携带偏好。
于是,凡有意识参与的地方,就不会有所谓的确定性。

03
因此,确定性,其实更像是一种筹码,一种听起来很不错的交换筹码:
一是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路径,二是给出了明确的交换条件,三是配备了实现确定性允诺的支持系统。
也正是这三步,既给出了姿态,又给出了结果。因此,对于大部分个体而言,这是一种似乎优于自己能够寻找到的路径的。
而这种判断,实际上是低估了群体成本,也低估了系统中可变量的可解读性。

◆◆◆ 关于阅读书单 ◆◆◆

修行路上,必读的5本书(无相楼第1期书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