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桥梁专家肖恩源回忆:建乌龙江大桥,韩先楚动用《战时军运条例》

 昵称29787755 2024-03-23 发布于福建

1969年岁末,台海形势很不平静。福州至厦门公路上有一处渡口,位于福州东南约十七公里,系闽江支流乌龙江的出海口。

桥梁专家肖恩源回忆:建乌龙江大桥,韩先楚动用《战时军运条例》

这里水深流急,地势险要,素有“乌龙飞渡”之称,每到台风季节即告停渡,交通随之阻断,成为福厦公路的瓶颈。多少年来,当地都曾想在这里修一座大桥,也曾多次列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只是由于桥位之争而作罢。

在当时的形势下,福建省革委会下决心修桥,由省革委会主任、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亲自挂帅,把桥位定在两岸山头之间跨江面最窄处,水面宽约五百来米。

桥型按专业人员的推荐,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梁式桥。无论桥梁的单跨长度、桥墩高度和基础设置的深度,在当年我国建桥史上都还没有记录,工程的难度和风险,可想而知。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工作,大桥于1970年4月正式开工。开始,工程进展尚称顺利,但由于设计和施工方案中途曾作过较大变更,又因一号岸边桥墩基础施工设计方案考虑欠周,基坑围水作业累攻不下,致使工期拖延。

此事引起了韩先楚的高度关注和疑虑,电请交通部予以技术支援。那时的交通部已经军管,由原来的铁道、邮电和交通三部合并为一个部,集中办公。

1970年初,我们公路设计院的全体人员已下放到湖北阳新交通部“五七”干校,时值江南春耕时节,我们正在稻田里插秧,忽接北京交通部生产指挥部的通知,要我院黄启修、陈国成,公路一工程局段锷,及湖南省交通设计院郭范围和肖恩源等五人,去福建乌龙江大桥工地,参加学习并接受任务,由肖恩源带队并担任组长。

桥梁专家肖恩源回忆:建乌龙江大桥,韩先楚动用《战时军运条例》

一行五人于6月9日到达福州,持介绍信到福州军区报到,由建设兵团杨滨参谋长接见。第二天将我们送到大桥工程指挥部驻地,住在新盖的砖瓦平房招待所,两人或三人一间,很宽敞。吃饭有食堂,我们只付伙食费,不交粮票不定量。

大桥工程指挥部按师的编制组建,营以上干部均由现役军人担任;其余人员则来自省交通系统的技术人员和工人,以及少数行政干部。并以一个团和一个新组建的船舶大队(专职水上作业和运输)的兵力,担任大桥的施工任务。

我们五人被分配到各部门,参加内业和外业工作。工地是昼夜施工,三班倒,每天都要召开检查进度、质量和安排计划的会议,遇到难题,有时会议要开到深夜,工作非常繁忙。

在这里工作,我们的精神是愉快的,既没有空洞的“学习”,也没有繁重的体力劳动,更没有没完没了的批斗。外面的运动搞得轰轰烈烈,这里却显得非常宁静。

我们对工程的意见或建议,都得到尊重或采纳。我院陈国成(归国华侨)因工作表现突出还受到表扬。我们最大的期望是工程进展顺利,不出或少出事故。

桥梁专家肖恩源回忆:建乌龙江大桥,韩先楚动用《战时军运条例》

7月中旬的一天,指挥部得到通知:韩先楚司令员要来工地视察,估计还会接见我们这些来自北京的客人。上午10时左右,韩先楚来到工地,同来的还有地方领导干部。指挥部总 指挥陆参谋长把我们一一向他作了介绍,即去桥头清凉山顶察看大桥施工全景。

事后听说,当年韩先楚就是在这里确定了大桥桥位。理由是两岸山头起到掩护作用,敌机不易发现目标,等到发现目标准备投弹时,飞机早已飞过了。再加上山头布设的高射炮,敌 机就更不敢低飞了。这是韩先楚在朝鲜战场的经验,说得大家口服心服。

视察完毕,韩先楚对我们说:“你们都是北京来的,请向部里反映一下,我们这里缺修桥的钢材(指制作预应力混凝土梁所需的高强钢丝,当年属稀缺物资),希望调拨一点。”

我当即回答:“司令一句话就行了。”事后陆参谋长说我回答得体。 实际上,我早就知道当时交通部主管公路的伍坤山局长是韩先楚的老战友。韩先楚当团长时,伍坤山是他属下的营长,都是长征老红军,又是同乡。

后来,福州军区朱绍清副司令负责主管大桥工程。他来工地检查时,也在同一桥头留下了照片。

桥梁专家肖恩源回忆:建乌龙江大桥,韩先楚动用《战时军运条例》

很显然,将军们对选取这一桥位,都感到满意和自豪。大桥建成后,因其景物协调,受到称赞,大桥的照片当年就收入《人民画报》,随后又被选登于公路桥梁画册。

当年大桥深水桥墩基础施工时,因基岩太硬,且高低不平,从全省调来的钻机,都未能解决基础施工问题。就连武汉大桥工程局派来支援的以殷万寿为首的五位专家(都曾有武汉,南京两大桥基础施工的实践经验)也感到棘手。

大家听说大桥局有一种新型钻机,能像打桩汽锤那样自动操作,存在长沙,可以借用。如派汽车去运,来回需两周;用火车运至少一星期。有人主张派直升机,又因太重(约十余吨)不可行。

事情汇报到韩先楚那里,他动用了《战时军运条例》,由南昌铁路局下令长沙至福州沿线大、小火车站一律开绿灯放行通过,不得有误。结果是用三十吨平板专列,三天内将全套设备运到工地,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然而,钻机组试钻后,仍感威力不够,啃不动坚岩,效果不理想。而桥墩基础封底,必须赶在闽江洪峰到来之前,否则工期就得推迟一年。

后经研究,改进了设计和施工方案,终于克服了一系列难关。经日夜奋战,大桥终于1971年9月26日胜利建成通车,工期历时仅一年半,《福建日报》为此作了整版专题报道。

几十年过去了,当年为大桥建设作过贡献的人们早已两鬓斑白了,有的同志都不在世了。然而,当年大家共同奋战的情景,仍令人追忆,让人怀念!

桥梁专家肖恩源回忆:建乌龙江大桥,韩先楚动用《战时军运条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