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波普尔:从谬误中寻求真理 ,到底什么是科学?

 华民 2024-03-23 发布于吉林

波普尔是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在科学哲学、社会哲学、政治哲学等领域都有重要的贡献。

他的思想和著作受到了很多科学家、政治家和知识分子的赞誉和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他的思想,我们先来简要回顾一下他的生平。

波普尔于1902年出生于维也纳,是犹太裔思想家。

他从小就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和达尔文进化论的思想,也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动荡。

他16岁就放弃了中学生活,去维也纳大学旁听课程,积极思考和讨论各种学科问题。

他曾经在弗洛伊德的弟子精神分析学家阿尔弗德那里工作过,也曾经崇拜过的思想大师后来被他怀疑和批判。

他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与著名的“维也纳小组”成员有所接触。

他在30岁时完成了《知识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手稿在维也纳小组中传阅。32岁时,他的手稿《研究的逻辑》用德文出版发行。

他后来访问了英国、丹麦等国,并与哈耶克、罗素、爱因斯坦等学者会面。

在反犹主义浪潮的压力下,他计划离开奥地利。

34岁时,他得到了英国学术资助委员会的支持,前往新西兰任教,开始写作《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和《开放社会及敌人》。

这两部著作在英国出版后,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36岁时,波普尔应邀访问美国,在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进行演讲。

48岁时,波普尔出版了英文版的《科学发现的逻辑》,这是25年前德文版《研究的逻辑》的扩充。

57岁时,波普尔出版了《客观的知识》。他还与艾克里斯合作出版了《自我及其大脑》。

他在20世纪80年代还出版了《实在论与科学的目的》《开放的宇宙》《量子理论与物理学的分裂》等著作。

直到1994年,也就是92岁时,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他的自传名为《无尽的探索》,告诫后世:我们对这个神秘的宇宙的认识只是冰山一角,而且这一角也可能存在各种错误的认知,所以科学不断发展的今天,更加需要每一代人不懈的努力,探索这个世界的奥秘。

波普尔是一个深刻而又逻辑严密的思想者,一个徘徊在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学者,一个反对资本的自由主义者,一个以偏执的风格竭力宣扬审慎与开放的雄辩者,一个享有盛名又在流行中备受误解的知识分子,这就是卓越而独特的卡尔·波普尔。

波普尔一生无穷的探索,最终以“我一无所知”的箴言作为自己的墓志铭。

他的思想和著作在科学哲学、社会哲学、政治哲学等领域都有重要的贡献。

他的证伪主义和批判的思维对指导当今对科学盲目崇拜的社会有着深刻的指导作用。

什么是科学

科学是什么?

这是一个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但不容易回答。

科学可以有不同的定义和解释,根据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

在中文里,“科学”这个词有多重的含义,如下:

科举之学。

这是唐代以来,中国古代用来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的学问。

如宋代陈亮说:“自科学之兴,世之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

分科知识体系。

这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各种学科的总称。

如毛主席说:“人们必须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才能了解到事物的本质,因此需要有科学。”

自然科学。

这是特指研究自然界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

如曹禺说:“白吃,白喝,白住,研究科学,研究美术,研究文学,研究他们每个人所喜欢的,为中国,为人类谋幸福。”

科学涉及自然、社会、思维等领域,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观察:通过实验或思想实验,对自然现象进行有根据的观察或研究,用科学方法评价经验知识。

假设:通过逻辑推理,建立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一致性。

检证:通过实证或理论,验证知识体系的信度和效度。

科学知识是指具有一般真理或普遍规律性的知识或知识体系,它是通过科学方法获得或验证的,它极度依赖逻辑推理。

“科学”这个词的来源和演变也很有趣。

据《说文解字》,“科”,会意字,“从禾从斗,斗者量也”,故“科学”一词乃取“测量之学问”之义为名。在中国唐代到近代以前,“科学”主要指“科举之学”。

最早使用“科学”一词之人似可溯及唐代末期的罗衮。在近代,日本学者首先用“科学”一词来对译西方的“science”一词,它源于拉丁文的“scientia”,意为“知识”“学问”,在近代侧重关于自然的学问。

在日本明治时代,“科学”是专门的“个别学问”,有的在以“分科的学问”的意义被使用着。明治元年,福泽谕吉执笔的日本最初的科学入门书《穷理图解》出版。

同时,启蒙思想家西周使用“科学”作为译词。甲午海战以后,中国开始向日本学习近代西方科技,清末国人主要通过近代化之路向走在前面的日本学习近代科学技术。

许多人认为,中国最早使用“科学”一词的学者是康有为。

他出版的《日本书目志》中就列举了《科学入门》《科学之原理》等书目。

辛亥革命时期,中国人使用“科学”一词的频率逐渐增多,出现了“科学”与“格致”两词并存的局面。

在“中华民国”时期,通过中国科学社的科学传播活动,“科学”一词才取代“格致”。

科学的分类和哲学 科学是一个复杂而多义的概念,它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达。

在中国,我们通常把科学分为自然科学(或理科)和社会科学(或文科),而心理学、哲学等学科则难以归类,因此“科学”一词有时被模糊地使用。

另外,还有工程学科(或工科),它与理科合称理工科,而文科和理科又合称文理科。 如果我们从科学的准确性、可验证性和公认性来看,“科学”一词应该指自然科学,它是研究自然界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

但是,科学的含义也可以更广泛,包括科技和社会学等领域。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科学”被解释为:

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是合乎科学(精神、方法等)的。

其实,“科学”这个词并不是中国古代就有的,中国古代只有“格物致知”之类的词汇接近于“科学”。

“科学”这个词是近代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后才创造的新词汇,最早是日本学者福泽谕吉把“science”译为“科学”。

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等科学著作时,也用“科学”二字。

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运用。 最后,从科学哲学的角度看,科学有以下五层含义:

· 关于自然界和改造自然的系统化的知识。

· 一种工具。

· 一种思想体系。

· 一种社会建制。

· 一种思维体系。

虽然有关“科学”的定义很详细,但我们发现我们还是无法判断什么才是科学的?

什么才是真理?

什么是伪科学?

就像占星学、语言学,存在悖论的这些学科到底算不算科学,人们是否需要花时间在这些事物上面?

还有,人的认识具有局限性,就像我们历史上,曾经笃信了上千年的地心说,现在被日心说推翻,现在的我们又凭什么肯定我们掌握的科学理论就一定是正确的?

这个问题困扰了科学家和哲学家很长时间,到现在也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

为了指导科学在发展中少走弯路,为了让科学研究不被浪费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很多哲学家对什么才是科学给出了多种见解,而波普尔的科技哲学思想也围绕着这个问题而展开。

实证主义科学

实证主义的科学观 “什么是科学”是一个哲学上的难题,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回答。

实证主义的回答是能被实证的就是科学的,它的代表人物是实证主义的创始人孔德。

孔德是法国的哲学家,社会学、实证主义的创始人。

他出生于1798年,他在他的著作中首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词,并建立了社会学的框架和构想。

他是19世纪法国最有影响力的社会学家之一,他的实证主义学说是西方哲学由近代向现代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

孔德非常推崇培根的归纳法,他认为归纳法是人类获取知识和发展科学的唯一途径。通过人类活动经验的积累,我们才能建立科学体系。

而验证科学的方法,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实证”就是指用实际操作去验证。 实证主义也叫实证论,它的核心论点是:事实必须通过观察或感觉经验,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

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证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无太大差异。

孔德指出,人类必须经由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识。

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理或体认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未曾经验过的知识。

超越经验或不是通过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 孔德在他的《实证哲学》一书里,指出人类进化分成三个阶段:

· 神学阶段,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力量和某些现象感到恐惧,因此就以信仰和膜拜来解释所面对的自然界的变化。

· 玄学阶段,以形而上或普遍的本质阶段,解释一切现象。

· 实证阶段,也就是科学的阶段,运用观察、分类,以及分类性的资料,探求事物彼此的关系,此方法获得的结果,才是正确可信的。

实证主义反对神秘玄想,主张以科学方法建立经验性的知识。这种思想与柏拉图的理性论相反,柏拉图认为只有观念的才是真实的,感官的都是虚幻的。

实用主义科学

实用主义的科学观 “什么是科学”是一个哲学上的难题,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回答。

实用主义的回答是有用的就是科学的,它的代表人物是实用主义的创始人威廉·詹姆斯。

詹姆斯是美国的哲学家,实用主义的奠基人。

他提出了“有用即真理”的名言,他认为科学的判断标准是主观的,取决于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

但是,他也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判断标准:认识论标准和价值论标准。

认识论标准是根据主观认识是否与客观实在相符合,用“真”与“假”来衡量。

价值论标准是根据主观认识是否与客观需要相符合,用“对”与“错”来衡量。

对于同一个问题,从两个标准上看往往会有不同的答案。

对于人类来说,世界上的事物可以分为两种:

事实范畴和价值范畴。

人类的两种基本的认识是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即人类的所有认识是由这两种基本认识及其复合形式所组成。

由于同一认识同时含有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两种认识成分,这样,对于同一认识,人们可以从认识论和价值论两个不同角度进行判断,并得出不同的结论。

为了区别这两个不同的判断标准及其所得出的结论,通常把“对与错”及“真与假”两个不同范畴严格限定起来。

两个标准听起来有些复杂,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像一个数学不好的文科生对于高数是不是科学地进行判断,从他的认识论标准上看,高数既枯燥又无趣,平时还用不到,以后工作也不会用到高数的知识,所以会觉得高数是假的。

但从他的价值论标准上看,高数在很多科学应用中发挥巨大作用,那么高数就是对的,高数就是科学的。

科学的语言和证伪 “什么是科学”是一个哲学上的难题,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回答。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认为,科学与非科学只是语言上的定义,语言的不明确导致了“科学”与“伪科学”的分歧。

他的构想是用一种真正科学的语言来消除歧义,优化科学思维,但这种构想失败了。

“可以被证伪的才是科学的”是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的核心,他是科学哲学的代表人物。

他用概率论的数学方法来测算科学理论的可证伪度。

他认为,只有可能被“证伪”的知识才是科学的,而永远无法“证伪”的知识才是伪科学的。

他对“证伪”“证伪度”“知识”的概念有详细的理论。

当然,这里也并不是说波普尔的学说一定比其他几家之言更有说服力。

因为在哲学的领域,我们探讨的不是问题的对与错,而是探讨不同的思维方式,也希望读者能在波普尔的思想中看到一个新的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