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国柱:众友揽袂送王公——碧山吟社志·掌故之八(下)

 鹿渌 2024-03-23 发布于江苏

七、掌故轶事

1.克宝桥

相传王其勤督率全城民众修筑城墙,为了争取时间,下令日夜赶工,任何人不得擅自停工,违者严惩。王其勤经常在各处巡查。当时正值初春,春雨绵绵,筑城民工昼夜不停地劳动,十分疲倦。有一天深夜,东门一带的筑城民工向当时担任监工职务的王其勤之子王克宝请求稍事休息。王克宝见大家连日劳累,确很辛苦,眼看工程也很快就要完工,便同意大家稍事休息。这时,恰逢王其勤前来检查筑城情况,见许多民工坐的坐,躺的躺,心中大为恼火,经查明是其儿子王克宝擅自同意的,就以“忽视敌情,违反军令”的罪名,下令将王克宝处决。当时一些下层官员和许多民工上前为克宝求情,要求从轻发落。王其勤很为难,但为了一城百姓的安危,最终还是拒绝大家的恳请,说:“军令如山,文武百官和庶民百姓一视同仁,不能徇私。”说完,命将王克宝斩首。后人将王克宝被斩之处的一座桥,命名为克宝桥,以纪念他。该桥原在东门苏家弄口,后拆除。当然,这仅仅是传说,以王其勤的年龄,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儿子;而且,《锡山揽袂集》收录了许多当时人的诗文,根本没有提及此事。很显然,这是后人在编戏文时,为了突出王其勤的执法严明、不徇私情而编造的情节。无独有偶,民间还有抗倭英雄戚继光斩子的传说,无锡民间文艺家可能借鉴了这一传说。

2.画布作墙

相传王其勤修筑无锡城墙,以防倭寇。工程进展虽然很快,但就在将要完工之时,倭寇已经进抵无锡外围。但是南门尚有一小段城墙没有合龙,留下一个缺口。这是一个很大的隐患。王其勤急中生智,命人用大匹的布画成城墙的样子,挂在缺口处,倭寇居然没有发现。然后,大家连夜突击,很快将缺口补上,等到倭寇发现,已经完工。

3.酱园老板

旧时三月廿八日迎神赛会,城内和城郭八庙将神像抬至惠山东岳庙,名叫出会。南水仙庙老爷经过西大街胡宅,要用翚扇将神像稍稍遮住而过。其原因,据说这里是百年老店胡万和酱园旧址,出会过后,宅中小儿总会发烧。因当初他家执意不肯捐出街沿石,神像过此怒目相视,故小儿受惊发病。主人只得向会首讨饶,每次出会先捐铜钱百枚,请道子里的撑扇人出此举动,跪求老爷大人不记小人过,祈祷消灾降福。华察在《新城颂德诗》中说:“向非保障功,要领安得全?嗤彼守财虏,如何惜所捐。”诗中讥讽的“守财虏”就是这种只顾小家、不顾大局之人。

4.王公泉

锡山山下,有一眼泉水,方圆只有一尺许,周围几十家居民都来汲水,以供饮用和生活所用。明代高攀龙倡建松滋王公祠,这眼泉水正好处于该祠内。祠堂落成之日,城里官员和士绅们都来参加仪式,汲取泉水煮茗品尝。有人说:“这是廉泉。王公是廉吏,应该以廉为泉名。”修建祠堂的负责人说:“这是让泉。这眼泉水退避于墙角,好像是预先知道现在要建祠堂而退让。”这时,邑绅邵涵初说:“你们说的都对。然而,这眼泉水一直没有名字,长久湮没于竹子、草丛之中,不知多少岁月了。现在由于王公的缘故而试泉于此堂,这时因王公而使它显现出来。以前以'春申’命名黄公涧,现在以松滋而命名'王公泉’,不是也合适吗?王公的遗泽在民众之中,犹如泉水流淌没有止歇,而此泉也仰仗王公而出名,即仰仗王公而流传于世,使后来汲取泉水之人因感慨而生仰慕王公之情;慨叹世间饮贪泉、饮盗泉之人,面对此泉确实不能不产生愧疚之心啊。况且,作为泉水,起名有幸、不幸的区别,廉、让,对于泉水本身来说并不是它的本质;贪、盗,对于泉水来说它有何过错?以王公名泉水,谁说不是这眼泉水的幸运呢?不是吗?”众人都说:“是的。”于是命名为王公泉,邵涵初撰文记载。

5.编印《锡山揽袂集》

王其勤离开无锡后,无锡人将邑人新城颂德诗、饯行王其勤之诗文,刻印成专集,名《锡山揽袂集》。刻印情况如下:(1)明丁氏世元堂始刻,刻者姓名不详。(2)明崇祯十一年戊寅(1638),丁氏世元堂二世孙丁家彦、丁陛彦注明“重刊”。(3)清道光七年戊子(1827),黄师谦、朱麟书继刻,同时经薛玉堂考证郡邑志及其他传记之有关王其勤事略者,悉皆录入,此为三刻。道光十九年,邵涵初搜集有关资料,辑成《松滋王公祠庙记》。(4)清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高鑅泉(松涛)集资四刻,“印刷百数十部”。(5)民国23年(1934),黄元杰(卓儒)等出资五刻。印120部。(6)民国37年(1948),黄元杰、唐文铭、童轶群、邱宝瑞资助印《锡山揽袂集》《松滋王公祠庙记》,为六刻。唐文铭捐金圆200元,黄卓儒捐金圆100元,童轶群捐金圆200元,邱宝瑞捐金圆50元,刻500部。(7)1979年,台北无锡市同乡会《无锡文献》丛刊第三辑影印《锡山揽袂集》《松滋王公祠庙记》,发行人谢立章,为七刻。(8)2011年,无锡市政府《无锡文库》第二辑影印《锡山揽袂集》《松滋王公祠庙记》,工作委员会主任王立人,为八刻。

▲《锡山揽袂集》

明清改朝换代时,《锡山揽袂集》差点被湮没。这里面有个故事。清朝时,无锡有个儒生黄师谦,家住望湖门(南门)外二里许,与南水仙庙仅一水之隔。黄师谦在空闲时,经常与兄弟一起外出游览,经过南水仙庙时就在庙里歇息。庙里有个姓丁的年长庙祝,与他们攀谈,说他家里有一本《揽袂集》。黄师谦等不知这是什么书,并没有放在心上。后来又到庙里,丁翁将这本书给他们看,他们才知道这是为纪念王其勤而编的集子。丁翁属丁氏静远堂,而书是丁氏世元堂在明朝崇祯年间始刻的,已经过了近两百年。丁翁将书交给黄师谦,嘱咐他要好好保存,不要丢失。后来,黄师谦迁居城中。过了几十年,他的朋友朱铁桥、陈惠南来看他,见到《揽袂集》,他们都觉得这本书很有价值,而社会上已见不到,遂商量要重刻。于是他们又请举人薛玉堂、书画家朱麟书编辑校勘,编定体例,在道光七年重新加以刻印。就这样,这部书终于得以保存和流传于世。

6.“湖山胜概”刻石

清邵涵初《湖山胜概四字刻石跋》:“右四字,松滋王公所书也。

梁溪之上,旧有亭焉,明嘉靖间锡令南安郑公所建。及公莅任,为颜斯额。淳厚端严,神似鲁公。亭圮,额移入庙。庙之董成虑版之久且毁,摹刻于石。夫甘棠勿剪,君子谓思其人,爱其树焉。公之遗爱在锡,有如召公而手迹可珍,则非特甘棠而已。为志缘起,以谂来者。 道光十有八年岁在戊戌十月,邑人邵涵初谨跋。”

▲“湖山胜概”刻石

从文中可知,梁溪河上的亭子是明嘉靖年间知县郑普所建。文中的“公”,指王其勤。王其勤在倭乱平定后,登上西定桥桥亭览胜,见“九峰重倚,四水环流”,深感景色之美,手书“湖山胜概”匾额(黄师谦《湖山胜概扁额记》),这是他在无锡留下的唯一的手迹,十分珍贵。后亭子倾圮。道光九年,有人在太保墩后田间得到断碑,记载此亭来历及王其勤题匾情况。此前,邑绅万象春、马世奇曾修葺过。碑文末尾署“崇祯十五年勒石”。后来,“湖山胜概”匾流落民间。据说得到匾额的人家一直不太平,问过巫师,说是这块匾的缘故。于是这家人将匾送入庙中,悬于后厅。清道光十八年,邑人杨庭芝恐王公手迹湮没,遂将四字刻石,并请邵涵初篆书跋文一块。南水仙庙在“文革”时为某厂所占,在开墙时将“概”字毁损。

7.柳亚子题诗

1950年,著名诗人柳亚子到无锡参观,担任接待工作的是时任江苏省暨南京市人委交际处交际科科长兼专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邱宝瑞。邱宝瑞陪同柳亚子参观了南水仙庙内的培南学校。因邱宝瑞曾在解放前担任培南学校的校长,学校是中工无锡工委的秘密机关。柳亚子听邱宝瑞介绍培南学校和南水仙庙的情况后,题诗二首,其中一首是:

戮力抗倭留史迹,灭亲大义见谋猷。

培南领导金闺彦,遗事休忘五路头。

培南学校补壁  一九五○年十月吴江柳亚子

诗中所说“灭亲大义”,即指王其勤斩子的传说。“五路头”指何五路。何五路等三十六人在抗倭中英勇牺牲,无锡人为纪念他们,将何五路奉祀为“五路财神”“路头财神”,每年过年时都要祭拜。

柳亚子题诗的碑刻,现保存在南水仙庙左侧的中共无锡工委机关所在地纪念馆。

▲柳亚子题诗

8.王其勤墓前石马

1984年,松滋县创建老城文物园,这是全国第一家乡镇文物园,里面收藏着70多件文物。在廊道后排左侧,有一对备鞍白色石雕马,引人注目。原来,这两尊马是从王其勤墓园移来的。

▲王其勤墓前石马

松滋县有一座云联塔,俗称宝塔。王其勤的墓园,就在云联塔东边,占地600平方米。旧时墓前有翁仲、石马、石碑等,貌态神似,栩栩如生。1959年10月老城人民公社兴修黑石溪水库(后更名宝塔水库),拦黑石溪、小范家冲、大范家冲、吴家土地及宝塔冲五溪之水以根除水患、灌溉良田。而被誉为松滋明代五贤(傅瓛、伍文定、王其勤、范希贤、周天祚)之一的抗倭英雄王其勤墓则永远被压在大坝西端与王家山结合部,由于当时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墓前由无锡人赠送的两尊石马也被弃之坝脚达25年之久。1984年建立老城文物园时,从宝塔水库低闸外沿处将两尊石马收藏入园,列入松滋市文物保护单位。至于这两尊石马何时由何人赠送王公墓,尚待考证。

据松滋县史料记载,王其勤自幼聪颖,乡人称之为神童。8岁中秀才,19岁中进士,授无锡县知县,后升任南京户部主事,官至兵部侍郎,逝世时年纪还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