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琴之问:何以安身立命

 马尔的视觉 2024-03-24 发布于安徽

古睢书院的小会议厅里,省民乐学会古琴专委会孙知副会长的抚琴,真是让人觉得很好听。一曲《流水》,往你心里奔腾。琴声里,古雅与音乐性兼具,隐逸于山林,或在文人雅士书房里自嗨的古琴,终能落落大方地展现出它的美妙的舞台艺术性来。

指尖流溢出画面感。

山涧小溪潺潺,瀑布飞溅;细流出山入洪流,积蓄汹涌之势。待汇入浩瀚之境,急流穿峡过滩,形成惊涛骇浪、奔腾难挡的气势。

琴声刻画的余波也有样子,忽缓忽急,时放时收,渐渐平复,以杳渺徐逝的气象终曲。

抚琴能达于意,勾勒出形象,展现出音乐的感染力,而又立得住古典的庄重。此曲叫孙老师弹得虚实结合,充满想象力,情景相融,而又气象高远。

据说现为中国琴会理事的孙知,音乐起步学的却是二胡。甫听古琴便被其声色迷住,觉得它更能表达自己所追求的艺术感觉与情绪。一心奔古琴而去的时候,很多人并不看好其前景。在音乐人眼里,若拿表演乐器的尺度来衡量古琴,它有太多的局限。极其小众不说,音色也太细微,性情呈现过于细腻。你得捧着它宠着它,很难融入乐队,也很难在民乐群体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当时还没有出现复兴传统文化的大格局,民族器乐也处于被流行音乐挤兑的颓势,但年轻的孙知坚信,即便以音乐特质而论,古琴也能必有出头之日。

她师从诸山派刘赤城老师,天津音乐学院古琴硕士毕业。2009年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孙知在中国新年民族音乐会中担当古琴演奏,算是她个人古琴事业的一个标杆;到2010年国家大剧院,参演中国京剧院大型京剧《赤壁》中的古琴独奏,她完成了对自身古琴演奏风格的塑造。
承接于传统,却不被其所困,绝不亦步亦趋,勇于探索它的舞台艺术表达特性。

孙知的演奏只是古睢书院前日一场研讨会的插曲。省民乐学会会长兼古琴专委会会长吴家宝老师,和几位安徽民乐大咖,来濉溪调研民乐及古琴文化推广,为濉溪申报“古琴之乡”造势。

在书院里谈到了古琴的发展,时下普及性通识教育的对策。

自古汉语的“琴”,便为古琴特指。19世纪20年代起,为了与钢琴做分别而改称古琴。

历史上古琴是汉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被拔擢为礼器与乐律法器。读书人中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左琴右书”之说,被世人看作有文化的标识,一直都是文人的必备之物。而这一传统,在上个世纪被屏蔽与割裂了几十年。

当下古琴的复出,它首先面临自己“是什么”的定位。你若说它只是民乐的一种,未免片面,也不符合它的本相。它实则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品相与心性,具有很宽泛的文化面向。可你要沉溺于复古,想把它重新抬举为汉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完全等同于古代文化生活的样式,可能就在自造独木桥,逼着自己小众化。

先要恢复对国琴的认知,用通识教育来打基础,古琴就要在文化意义的高抬中,变得亲和而大众。保持自己文化属性的同时,又要能让人喜闻乐见。

国家一级演奏员、省民乐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陈惠龙先生,就特别强调古琴普及性教育的乐学原则。你要让人欢喜,玩着高兴,潜移默化之中熏陶。不要一碰琴,就要当琴师;一摸乐器,就照着要他吃专业饭的路子苦练,把人都吓跑了。

古琴的普及化教育,会不会沦陷出同质化、庸俗化了问题?极有可能,那是普及中的弯路;可你也要相信乐器的本性,小号你咋着变花样吹,都不能吹成唢呐或萨克斯管。

从我在东篱听几声古琴音被敲开心扉,到现今的古睢书院,古琴公益讲习班品牌的形成,如今的小城已拥有数百人的古琴队伍,它已渐成春花烂漫之势。

作者相关文章

那年那事|琴箫者,知音也

远逝的龙城书院背影

初识古琴声色

关注马尔的视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