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湛江市——90年代——广东地名——旧书分享(海康县:唐家镇,​沈塘镇,客路镇,​覃斗镇,杨家镇)

 法客友 2024-03-24 发布于广东

南粤小伙伴们,关于自己的家乡知多少?小七通过旧书内容与你们分享:

唐家镇。

海康县辖镇。在县境西部。面积199平方公里。人口3.27万。姓氏地名。50年代初为县第五区,1957年析置唐家、杜陵两乡。1958年属跃进公社,1961年析置唐家区,后区改公社,1984年复区。1987年撤区建镇。

处南渡河西侧分水岭地带。南、东北部有玄武岩台地。有林场。产木材、西瓜和甘蔗。镇区在县城西25公里。人口4772。清康熙三年(1664年)建。

聚落沿公路两旁呈带状,街道“T”字形,多砖瓦房屋。有糖厂。中学1所。逢农历一、四、七为圩日,多西瓜、甘薯、芋头、竹器和家禽、牲畜等上市。海企、客龙公路经此。

土乐。在海康县城西30公里、土乐水库西部。属唐家镇。人口800祖籍福建省福清县琳乐乡迁此定居。聚落呈块状,多砖木瓦房。种稻、蒲草、甘蔗、西瓜等。

杜陵。在海康县城西南19.5公里。属唐家镇。人口1675祖籍福建省莆田桂陵乡,迁此沿用旧名。聚落呈块状,多砖瓦平房。种甘蔗、菠萝。清武进士吴国栋故里,现存有140多斤的偃月刀一把。

墨坑。在海康县城西南22公里。属唐家镇。人口695《墨坑村记》载,村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挖基建宅时,得一石形似墨条。聚落块状,砖瓦木房屋。产甘蔗、西瓜、红砖。通公路。

沈塘镇。

海康县辖镇。在县境东北部。面积122平方公里。人口3.45万。前属遂溪县,1956年归海康县。1957年设沈塘乡,1958年属超美公社,1961年析建沈塘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撤区建镇。

通明河流域,下游为河海积平原,西南部台地有雷州青年运河沈塘干渠经过。产稻、花生、甘蔗。是“蒲草之乡”。

镇区在县城东北8公里。人口2821。聚落沿霞海公路呈块状,街道十字形,砖混结构楼房。逢农历三、六、九为圩日,是本镇及其邻近乡镇的农贸集市。霞海、沈陈公路经此。

茂莲。在海康县城东北10公里、通明河南岸。属沈塘镇。人口1672俗称茂藤,古越语意“水沟村”。元至元年间(1264-1294)建。聚落沿河呈块状,砖瓦木房屋。产稻。

茂胆。在海康县城东北10公里、通明河东南。属沈塘镇。人口975古越语地名,意“水田村”。聚落块状,砖瓦平房。半农半渔,有编织和制砖业。村北有唐代古窑址。

揖花。在海康县城东北8.4公里。属沈塘镇。人口2382俗称押花,古越语意“牛轭”,指所处地形。聚落呈圆形,砖瓦木房屋。有沈塘干渠灌溉。产稻、甘蔗、蒲草织品。

客路镇。

海康县辖镇。在县境北部。面积318平方公里。人口7.62万。清光绪初建。初名发尾圩,因地处交通要冲,来往客商多而改今名。

50年代初为县第六区,1957年析置客路、和平、迈坦3乡。1958年属超美公社,1961年析设客路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撤区建镇。

处南渡河、通明河上游的北海组一湛江组台地。产花生、稻、甘蔗。有林场、砖瓦厂。镇区在县城北20公里。人口7998

聚落块状,砖瓦平房和砖混结构楼房。有榨油厂。逢农历二、五、八为圩日,是雷州半岛最大的牛圩。广海、客龙公路经此。

车路。在海康县城西北21公里。属客路镇。人口470原称车路头,赶车过往人客歇脚地。清康熙年间(16621722)建。聚落块状,砖瓦木房屋。植林,兴木材加工。多次评为市、县文明村。

本立。在海康县城西北28公里。属客路镇。人口573名取“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一语。明代建村。聚落块状,砖瓦木房屋。产花生、芝麻、甘蔗。通简易公路。

东塘。在海康县城西北25公里。属客路镇。人口615。明代建。聚落块状,东有一口塘。砖瓦木房屋。产稻、花生。

铜鼓。在海康县城西北18公里。属客路镇。人口450。清初建。聚落块状,砖瓦木房屋。产稻、蒲草。曾出土铜鼓。

覃斗镇。

海康县辖镇。在县境西南部。面积137平方公里。人口3.40万。50年代初为县第九区,1957年置覃斗乡。1958年属东方红公社,1961年属乌石区,后析置覃斗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区改乡,1988年乡改镇。

属玄武岩台地。有流沙港。半农半渔。多珍珠养殖。镇区在县城西南46公里。人口1242。清光绪年间(18751908)建。聚落沿公路呈带状,砖混结构房屋。逢农历三、六、九为圩日,多鱼、米、竹交易。有中学。通班车。

英岭。在海康县城西南49公里的海边。属覃斗镇。人口2700。聚落线状,多草房。渔盐业。南路人民解放军第二团副团长廖培南烈士故里。

流沙。在海康县城西南52公里的海岸沙嘴上。属覃斗镇。人口2840。聚落为匹片集合块状,砖瓦平房。兴渔业、水产加工业、海运业。流沙珍珠场设此。有中学。通班车。

杨家镇。

海康县辖镇。在县境中北部。面积183平方公里。人口5.29万。姓氏地名。

50年代初是县第八区,1957年为今名。1958年属跃进公社,1961年析置红卫、杨家两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区改乡,1988年乡改镇。

处南渡河上游西侧台地、平原。有恭坑水库。县内种蒲草面积最大,蒲草编织业发达。中学3所。镇区在县城西13公里。人口2256。聚落块状,街道“A”字形。砖瓦房屋。逢农历三、六、九为圩日,以稻、甘薯、花生、蒲织品交易为主。通班车。

安榄。在海康县城西12公里、南渡河中游西侧。属杨家镇。人口2370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黄安和唐榄两人合建安榄渡,以渡为村名。聚落沿坡麓东侧呈块状,多砖木瓦房。种稻兼蒲织。有公路经此。

扶桥。在海康县城西南13公里。属杨家镇。人口1098。居民从本县白沙乡麻扶桥迁来。聚落块状,多土木茅房。种稻。是海康县第一个抗日联防区。

店前。在海康县城西南10公里、南渡河南岸。属杨家镇。人口467村前曾设店铺,原名店铺,又名铺前,清代改今名。聚落南北向线状,砖瓦木房屋。产稻、蒲织品。

官塘。在海康县城西南10.5公里。属杨家镇。人口526清康熙《海康县志》载:“宋有王御史植莲于塘”。聚落沿山坡呈块状,砖瓦木房屋。通公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