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殷商铜贝币

 幽凉如水倚深松 2024-03-25 发布于广西

铜贝币正面↓

 铜贝币背面↓

     

    青铜贝币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金属铸币,起源于殷商晚期,是仿造海贝的形状来铸造的。

    早期的铜贝币都是模铸的,首部有一个圆形的穿孔;正面是光滑的隆起椭圆状,脊背中间有一道长条形的浅小槽坑,坑底部是穿透的槽孔,槽孔两旁有两排齿槽。背面中空,呈深凹坑形,四周的边壁很薄。

    据说大个头的一般都是殷商晚期的,小个子的大都是西周早期的。

铜贝币长度37mm↓

     我木箧里的这枚铜贝币,长度达到了37mm+,是目前所见同类型的青铜贝里面,体积最硕大的,堪称铜贝之王。

     当然,临淄出土的西周齐铜贝,以及楚地的战国楚铜贝,都有个头比我这枚铜贝大的。但是齐、楚发现的铜贝币,因为形状的不同,常被当作另一种铜贝类型,齐贝俗称水滴钱,楚贝俗称蚁鼻钱。

    贝,作为货币,出现于原始社会,开始用的是天然海贝,当时并非由权威机构强制使用,而是由当事双方自行使用,交易凭的是信用和契约。例如某甲用若干贝向某乙赊买了若干货物,在约定的时间内,某乙也可用相等的贝向某甲购买价值相当的东西。某丙也有贝,但与某甲、某乙没有协商契约,某丙的贝与这二人是没办法交易的,因为某丙的贝对这二人没有信用,所以对这二人也就没有任何价值。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天然贝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功用了,所以贝币的材质就丰富了起来,陶贝,石贝,玉贝,骨贝,铅贝,铜贝,银贝,金贝等相继出现,铜贝在晚商、周初是最主要的流通货币。

     当货币从双方的窄小范围进行约定信用,到变成社会广大范围的流通信用,就必须由权威机构制定法律条款来约束货币的价值,价值的大小取决于货币单位的多少。

     殷商时期的贝币单位是:朋。有说一串贝五枚,两串贝为一朋。也有说一串贝十枚,两串贝为一朋。 商代“宁朋觚”上的铭文象形文字“朋”,一边各一枚贝。可见,朋的单位不是固定的,是有大和小之分的。小朋就两枚贝,大朋有二十枚贝。

    在柳州,直到今天,人们用官话(古代的普通话)念串状的物体,都读“嘣”,估计是从古朋音转变过来的,比如一嘣钥匙,一嘣芭蕉,一嘣葡萄,一嘣贝壳。柳州人对嘣的数量观念,并没有大小、多少之分,只要是串状物,都理解为嘣。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对贝币的记载挺多的,比如:“飨使赐小子贝二百”《小子簋》,“王赐贝五朋”《丙寅卤》,“朕锡师遽贝十朋”《小臣继彝》,“王锡刺贝卅朋,天子万年”《单觯》……除了把贝币作为赏赐外,也有作为佣金的,比如“遽伯作宝尊彝,用贝十朋又三朋”《遽伯彝》,翻译就是:遽伯做宝尊彝,花了十三朋贝的薪金。

     铜贝币在发展的过程中,大约在春秋时期,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成为了今天钱币爱好者的收藏珍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