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围山下的陈年旧事(十一)——关于两位锦西县武工队成员的概述

 友声访古 2024-03-25 发布于辽宁
      惊蛰过后,辽西这片土地依旧还是一片寒冬的色彩。但如果你仔细观察,透过巍巍的老围山,在那明澈的穹庐之下,早已露出三分春的气息,无数生机正在悄然孕育。

     前些时候,再翻锦西市志革命烈士英名录,感慨颇多,尽管硝烟散尽,但那一个个名字背后的历史,都值得我们去挖掘,去铭记。由此便生出了到实地去走访的想法,并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


      据市志记载,在1946年5月之后,我党逐步在锦西西部山区开辟革命根据地,一方面建立民主政权,进行土地改革,一方面扩大地方武装,动员人民参军参战。1947年,在县支队的基础上,新组建了两个武工队,各区又先后成立区小队,武装力量在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许多人就是在这个时候,加入了革命队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排长高文儒


      现在的连山区山神庙乡围屏山村腰道子,有一支高姓族人,居住在当地已经百余年了。


      据说,其祖上也是闯关东过来的。但是迁入始祖名字不详,共生三子,长子名高义,次子名高理,三字名不详。后高义生一子,名高俊青,再后高俊青生六子,依次为高文富,高文贵,高文荣,高文华,高文福,高文生。


      依据《锦西市志》的记载:“高文儒,围屏山人,1921.4出生,1947.2参加革命,职务排长,1947年牺牲于虹螺岘,牺牲时所属单位为锦西县武工队”。


      这个高文儒,应该就是高俊青的四子高文华,当时有可能是改名参军,或者后续文档录入有出入,以至名字有误。


      如今,高文儒的长辈兄弟们都已经不在了,但他的侄子还有在当地生活的,通过走访他们,大概也了解了一些当时的情况。


      当时的战争局势如火如荼,而锦朝交界地区,大部分都已经开辟为革命根据地,群众基础较好,在组织动员参军后,大家的积极性都非常高。高家有六子,兄弟众多,老四高文儒和老五高文福,便报名参了军,成为了锦西县武工队的成员。后来高文华因表现出色,还升为了排长。


      1948年,在虹螺岘与花子队的战斗中,高文儒身先士卒,战斗勇猛,后来身中数枪,英勇牺牲。战后由其五弟高文福,将尸首运回,埋在了今天腰道子的东山。据高文儒的侄子高忠臣回忆,他父亲高文生生前曾说,将尸首运回来,整理衣服容貌的时候,发现高文儒身上共有七处枪伤,可想而知,当时的战斗有多么激烈。


      后来高文福依旧随武工队转战各处,解放后,便在虹螺岘落户安家,那个他和他四哥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该是有许多难以磨灭的记忆吧。

“钱粮”赵广德


      今天的龙王山子村腰屯,在解放前有不少赵氏族人在这里居住,其中,有一人名赵连学,家境较好,重视子女教育。其有三子,长子赵广顺,次子赵广会,三子赵广德。


      依据《锦西市志》的记载:“赵广德,龙王山子人,1929年出生,1946年参加革命,1948年牺牲于缸窑岭,牺牲时所属单位为锦西县武工队”。


      赵广德参加革命时年仅十七岁,虽然年纪不大,但是识文断字,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因此,加入武工队后,逐步被委以重任,开始负责起“钱粮”的事物,即筹措管理军粮,物资。1948年,随队伍在缸窑岭驻防时,因故牺牲,年仅十九岁。


      据其侄孙赵树青回忆,在赵广德牺牲后,由其大哥赵广顺去到缸窑岭,将尸首取回,葬在了腰屯西山。


      关于当时的抚恤政策,记载寥寥,但可以肯定的是,组织并没有忘记为革命牺牲的战士,随后武工队即发放了抚恤金,只不过因战争环境特殊,情况复杂,便以粮食代替,给了十石小米。在其侄孙赵树青小的时候,家中还有一个上面印着“光荣烈属”的镜子,不过那大概是建国后统一发放的了。


      在赵树青大哥家里出来,正是中午,阳光和煦,抬头仰望,竟有些恍然。


      七十余载的时光,仿佛仅仅隔了一道门,门的里面是无数个和高文儒,赵广德一样的革命先烈,为了心中的理想,人民的幸福,抛头颅,洒热血,倒在了春的前夜,但他们依旧义无反顾,因为他们知道,那个万物竞发,红旗漫漫的春天就要来临!


      而我现在就站在门的外面,静静地望着那早已改天换地,一派繁荣的景象,我想他们应该感到欣慰吧,毕竟他们盼望的,期待的,终其一生所追求的,终于成为了现实。我们应该感激,更应该铭记,这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如果没有他们,又怎么会有如今这个伟大的时代呢?


      走在路上,我仿佛看到了门里微笑的他们,和我一样的,沐浴在了如今的,这个春天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