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仲景3方,解决全身痰湿

 南亭梦 2024-03-25 发布于广东



小编导读

图片

痰饮是一种常见病症,症状多种多样,如胸闷、咳嗽、头晕、大便稀溏和四肢浮肿等。本文将解读医圣张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理念及经典治痰饮三方,揭示中医如何理解并处理痰饮,阐述温药在调理痰饮中的关键作用。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仲景在此首创“痰饮”病名,并提出了痰饮病辨证论治总则,奠定了痰饮病的理论基础,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痰饮病是指一定量的水液停聚在人体某一局部的疾病。人体水液正常输布代谢依赖于肺、脾、肾等脏器的功能协调;肺气的宣化可以通调水道;脾气的运化可使津液上行,濡养心肺,水湿下行,渗入膀胱;肾气的温化,既可助脾运化水湿,又可加强膀胱气化功能。

……

图片


“温药和之”的运用

归纳以上分析,“温药和之”就是使用温运、温化(包括行消开导)一类药物,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调水道而达到扶正祛邪、助阳化饮的目的。

按照饮停部位的不同,可选用不同的温性方药。

饮停上焦胸胁,可用桂枝、细辛等;饮停中焦肠胃,可用生姜、干姜、半夏、白术饮停下焦可用附子、肉桂、细辛

若饮邪停聚的部位偏上趋表,则宜根据“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原则,以温药温阳发汗,可予大小青龙汤若饮邪偏下趋里,则又当根据“其下者,引而竭之”的原则,以温药温阳化气利小便,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曰:“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1.治痰饮停肺的小青龙汤

痰饮为患,以病位在肺尤为多见,症见咳逆倚息不得卧,其形如肿,浮肿多见于面部。痰沫多质稀色白,往往终年不愈,遇寒即发,发则寒热、喘满、脉多弦紧、苔多白腻等。

内有寒饮停肺,外有风寒束表,非用温药则不能内散寒饮,外解寒邪,故方中以桂枝之温以通阳,干姜、细辛之辛温以散寒化饮麻黄之辛温以解表平喘五味子之酸温以敛肺止咳半夏之辛温以化痰甘草甘平以和中。此方可谓以温药和之的代表方剂。

图片


2.治脾虚水停的苓桂术甘汤

因脾虚不运化水湿,水停心下,出现胸胀胁满、头目眩晕、心悸、大便溏、脉弦滑等症

在治疗上非温药不能补脾以振奋中阳,非和药不能利湿,故方中以白术之甘温健脾燥湿炙甘草甘平补益脾胃,配桂枝辛温能辛甘化阳、通阳化气茯苓淡以利水,共奏健脾利湿、温化痰饮之效,正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精神。


3.治肾阳不足,下焦停水的真武汤

因肾阳不足不能化气行水,水气内停出现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恶寒下利,肢体浮肿;或伤寒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晕,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用真武汤温阳化气行水。

方中附子辛热以温肾阳生姜宣散佐附子助阳白术甘温健脾燥湿茯苓淡渗,并佐白术健脾芍药之酸甘以敛阴,并可制附子辛热刚燥之性此亦符合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

图片

掌和衡之法,学临床经验

本书从医事传略、和衡之法学术思想解析、用药经验、方剂心得、临证心悟、医案举偶等六个方面阐述名医凌湘力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阐述了“和衡之法”学术思想的理论渊源、师承流派、和衡之法学术思想内涵,临证运用;重点解析了临床药用及常用方剂特点,并通过收集整理凌老的部分临证医案,领悟凌老对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守方与变方等思想的娴熟运用,感悟凌老临床“和衡之法”辨证思维及用方之匠心。

本文仅作知识分享,不构成对任何药物或治疗的推荐和推广,不能代替专业医生的医疗建议。如有诊疗需要,请咨询和联系正规医疗机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