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在流放途中写了一首诗,融情入景,句句经典,治愈人心上千年

 谁家庭院木樨香 2024-01-28 发布于山东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这是杜甫对李白诗风的评价。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这些诗人都深受李白诗歌的影响。李白崇尚“清真”,曾认真学习民歌的他,深知通俗易懂的重要性。

李白的诗,明白如话,通俗生动,却又充满自然美,不事雕琢。李白诗中的语言,或清新如如口语,朗朗上口;或豪好奔放,不拘声律,近于散文,但都有一个共同点,便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继承了陈子昂的文学主张,以恢复诗骚传统为己任。在他看来,自梁至陈,追求辞藻,已至极点。而沈休文却独尚声律之学,欲以此复归古文之道,是他的责任。胸怀天下的李白,希望能像姜尚辅佐明君,像诸葛亮兴复汉室那样,建立一番事业。

李白以大鹏、天马、雄剑自比,在诗中写出自己的心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李白不愿趋炎附势,他傲然不屈的性格,注定了仕途之路的坎坷。

宦海沉浮多年的李白,面对仕途失意,酒亦无法销愁,于是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寄情山水。他笔下的峨嵋、华山、庐山、泰山、黄山,巍峨雄奇,吐纳风云;奔腾的黄河、滔滔的长江,在他笔下荡涤万物,席卷一切。他那桀骜不驯的性格、冲破羁绊的愿望,流露于字里行间。

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常于简洁朴实的文字里,蕴含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擅长五绝,王昌龄等人七绝写得好,而五绝与七绝,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写诗,常运用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营造神奇动人的意境。这就是身为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却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唐代安史之乱的初期,唐玄宗投奔蜀地,留下太子李亨讨伐安禄山。不久,李亨继位,史称唐肃宗。唐玄宗又曾命令儿子永王李璘,督兵平叛。永王李璘在江陵招募士兵上万人,自树一帜。唐肃宗怀疑李璘争夺帝位,于是以重兵相压,不久李璘兵败被杀。

曾在永王李璘的幕府工作过的李白,被加上“附逆”之罪,流放夜郎,也就是今天的贵州遵义。万念俱灰的李白,来到巫山,也就是重庆境内的时候,肃宗宣布大赦。李白被赦免了。一时之间,他像出笼的鸟儿一样,重获自由,心中的惊喜,无法用语言形容。

一身轻松、如释重负,劫后余生的李白,立刻启程,从白帝城东下,返回江陵,也就是今日的湖北荆州。刚到江陵的李白,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诗,此诗又名“白帝下江陵”。

全诗虽短短二十几个字,却酣畅淋漓,清新自然,一气呵成。58岁的李白,被流放夜郎,抛妻别子。漫漫长路,前途渺茫,心灰意冷。就在诗人万念俱灰的时候,柳暗花明,峰回路转,忽然遇赦,得以归家。此情此景,诗人内心的高兴、轻松,劫后余生的欣慰,一时间,所有复杂的感情一起涌上心头,化为诗句。

早发白帝城 唐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欣喜和轻快,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跃然纸上。清晨,诗人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要在一天之内到达江陵,从侧面衬托诗人内心的惊喜。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回荡,轻快的小舟已驶过万重青山。

从白帝城到江陵,一千二百里的路程里,三峡就有七百里,七百里山峦连绵起伏,山势高耸,重峦叠嶂。这里清水、木荣、峻山、茂草层层叠叠,极富趣味。猿猴的鸣叫,异常凄凉,在空旷的山谷中回响。所以当地的渔人在歌谣中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此诗意在描绘自白帝至江陵的一段长江,水流湍急、舟行若飞的情景。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此去江陵,路途之遥,舟行速度之快;三句以山影猿声衬托舟行飞速;四句以舟轻点明水势如泻。全诗把诗人遇赦后愉快的心情与三峡风景的壮丽、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潇洒飘逸,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朝辞白帝彩云间”,诗人开门见山,点明时间、地点,在早晨告别白帝城。辞,意为告别。“彩云间”三字,突出白帝城地势之高,因白帝城位于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直耸云间。这里也为下文的船行之快埋下伏笔。这一动态蓄势,惟妙惟肖。

“彩云间”的“间”字,又有隔断之意。一日之内,两种心情,其中落差,无人能懂。诗人回望白帝城,高耸入云。之前的种种遭遇,恍如隔世。山势起伏形成的落差,决定了船速。正因白帝城之高,才能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

高入云霄的白帝城,保证了舟行迅捷、行期的短暂,才有了猿声不断,重山已过方知晓的耳目不暇。“彩云间”,也从侧面说明早晨天气由暗转明。眼前是大好曙光,心情无比愉悦。这些年来,诗人告别的脚步,从未如此轻松过。

“千里江陵一日还”,诗人以夸张的手法,写出船速之快。归心似箭之情,跃然纸上。此处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还”字,尤为巧妙。“还”意为归来,而江陵,并非诗人的故乡。诗人遇赦的喜悦之情,全在这“一日”而行“千里”的畅快淋漓,以及将他乡作故乡的心境里。此句为传神之爱,令人回味。

“两岸猿声啼不住”,这一句更为奇妙。古代,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诗中的“啼不住”,意为猿啼声不止一处,可见小船速度之快。此时,一身轻松的李白,乘着一叶轻舟,顺流而下,两岸的猿啼声在耳边回荡,两旁的山影在眼前飞速闪过。

啼声和山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令人称绝。顺流直下的小船,如离弦之箭,速度飞快,正如诗人畅快的心情。李白对于猿声、山影这一感受情景的描,被清代桂馥称赞为: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

“轻舟已过万重山”,进一步突出船速之快。一个“轻”字,别有韵味。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船的快速可想而知。万重山一过,轻舟便进入坦途,诗人的心境,何尝不是如此?历尽艰险的李白,一天之内,两种感受。

之前所有的担忧,都已烟消云散。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两句诗,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更是诗人心情的表达,对于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绝伦。

李白郁闷孤独的心境,在《上三峡》一诗中写得清楚: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那是公元759年的二月,李白被流放夜郎。他的妻子宗氏和妻弟,已经告别回南昌了,长路漫漫,只有他一个人,踯躅前行,心情坏到了极点。

逆境难熬,前途渺茫。诗人运用大胆夸张的手法,既写出了巫山险峻,遮天蔽日的气势,也衬托自己无力回天的苦闷。巴水流若兹”,将无奈之意写到极致。巴水纡曲,舟行迟迟,却有走完的时候,山回水转,尽在眼前。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明写逆水行船艰难,早起赶路到晚上也没能走多远,暗写诗人的感受和心态。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说明诗人因船行缓慢而愁白了头,也从侧面衬托诗人处境之艰难。

显然,李白这几句诗的灵感,来自于民间歌谣: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李白的《上三峡》,写于诗人流放途中,诗中描写巫山险峻,巴水纡曲,舟行迟迟,因忧愁而白发生。三峡水急滩险,诗人从九江到宜昌逆流而上,走了快一年,才入三峡。而三峡是长江最为险峻、最难走的一段,在此行程更慢。

诗人因流放而心情愤懑,沿途风景亦为之失色。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心情更为滞重,因此才有了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的错觉。

与《上三峡》相映成趣的《下江陵》,是诗人流放途中忽闻赦书,旋即乘舟东返时写下的名篇《下江陵》一诗中,城高入云,晨光璀璨,气象开朗,舟行轻快。一日舟行千里,看似夸张,却是诗人心态轻松的主观感受,喜悦的心情也因此渲染得淋漓尽致。

同一位诗人,同一处景致,却气象迥异,正是“融情入景”的鲜明写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