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羲之《圣教序》单字详解【三十七】

 凰老妈 2024-03-25 发布于湖北

唐太宗与玄奘法师的故事

大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西行十余年的唐僧……哦不!玄奘法师回到祖国。正在东征途中的唐太宗于洛阳召见了玄奘,而且一见如故,引为好友。唐太宗让玄奘入住皇家寺院弘福寺。并为他的译经工程提供最大支持。

玄奘也是大为感激,不仅暂时放下译经工程,为唐太宗写《大唐西域记》,还经常陪唐太宗聊天。就在这时,玄奘请求唐太宗为佛经《瑜伽师地论》写序言。要知道《瑜伽师地论》的地位非常重要,玄奘当年就是为了这部佛经才萌生了西行的念头。

唐太宗本人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出于对玄奘的敬重和对佛教的尊重,还是「勉为其难」地读了多达一百余卷的《瑜伽师地论》。最后唐太宗还是写了序言,这就是著名的《大唐三藏圣教序》。

既然是皇帝亲自写的序言,那就是「圣训」了,自然要特别对待。于是官方便将唐太宗写的序言刻成石碑,碑文则是大唐宰相兼大书法家褚遂良亲自抄写的。因为这座石碑是立在大雁塔之下,所以被称为《雁塔圣教序》。

不想唐高宗即位之后,褚遂良因「废王立武」而被贬官在外,客死他乡。而由他抄写的《雁塔圣教序》也变得不合时宜,必须更换碑文。可褚遂良的书法造诣当时没几个人能比得上,而《圣教序》又是唐太宗亲自创作的,碑文的书法水平必须要最好的,这可怎么办呢?

这时长安弘福寺有一个叫怀仁的和尚提出一个观点认为:唐太宗是千古圣君,他写的文章,只有千古书圣王羲之的字才配得上。但问题是王羲之是东晋人,此时已经死了好几百年了,怎么能来写唐太宗的《圣教序》呢?

但这个问题可难不倒「聪明」的怀仁和尚,他想出了一个空前绝后的「Ctrl+V大法」来解决。怀仁从当时的王羲之真迹中,尽可能地找出与《圣教序》文章里相同的字。然后将这些单个「王字」重新组合成《圣教序》,并刻在石碑上,这就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文。

怀仁和尚此举就是奉迎皇家,但也为后世留下了一件大功德。因为王羲之的真迹大部分后来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所以《大唐三藏圣教序》就成了今天最宝贵的王羲之书法作品之一。

277. 真:'真'字

较为平正,接近楷法,注意'长横'左长右短的对比,最后两个'点画'呈分散状。

图片

278. 迁:'遷'字

半包围结构,分为两个部分,主体部分上斜下正。

注意中间'撇画'和'点画'收笔处形成撇低点高的形态,外侧的'之'呈钝角形态。

图片
图片

279. 仪:'儀'字

左侧'单人旁'写得较为饱满,右侧相对轻盈,上收下放,整个字下方是一条逐浙向右下的斜线。

图片
图片

280. 越:'越'字

'走'部分'横画'斜度较大,上疏下密,连贯性较强,不拖泥带水,上方的框内留白较大。

图片

281. 世:'世'字

需要注意三条竖画的起笔位置变化,另外,内侧整体较空,中间的'竖画'线条极短。

图片

282. 金:'金'字

上放下收,'撇捺'呈开张之势,收笔处撇低捺高,中间的所有'横画'聚在一起。

图片

283. 容:'容'字

整体呈左密右疏,左低右高状,注意'长撇'的低,以及将'捺画'写成'短横'的形态。

图片

284. 掩:'掩'字

整个字书写较为平正,左侧的'竖钩'略向右侧倾斜,右侧最后的'竖折钩'注意线条的方圆变化。

图片

书法知识加油站:

 切笔的特点为发力的大小基本不变,通常用于起笔,为了写出方笔的效果。顿笔的特点为发力的大小缓变,比顿笔要柔和,通常用于收笔,为了让整个笔画更为完整。顿笔的特点为发力的大小上有一定的突然性,表现为笔功形态上有较大的粗细变化,通常形成一个“疙瘩”,可用于起笔和收笔,但在楷书起笔中基本不使用。

图片

特别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