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胡观点:如何做到课题选题的可操作性? (上)

 老胡聊科研 2021-01-20

一、案例呈现

案例1

在一次课题立项答辩会上,一名农村的小学体育教师进行课题《信息技术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应用与整合研究》立项汇报答辩时,没有对自己的课题进行汇报,而是大谈特谈学校目前的困难,如学校缺乏体育场地、没有网络系统、体育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差、体育教师都是兼职的、学校不重视体育教学、体育教师体育素养不高、体育教师之间缺乏配合与沟通等等多个难题。坐在台下的评委们,似乎也有点坐不住了,为这名农村教师的课题研究愿望所感动,为这名教师能够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想开展一点课题研究工作而动容。

案例2:课题《初中政、史、地、生课程整合的案例研究》课题组老师们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1.学科(政、史、地、生)知识不同步怎么办?

2.教师都没有教过初中,对初中知识体系不够系统怎么办?

3.如果整合几门课进行教学,课堂的40分钟不够用怎么办?

4.如果学科进行整合的话,学生整体认识难度大,不会怎么办?

5.学科整合后,以哪一门学科为主?

6.如果进行课程整合,区里每年的统一考试怎么办?

……

二、案例评析

案例1中,由于是一所农村小学,学校连最基本的体育场地、网络资源、师资等都硬件都无法提供,因此《信息技术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应用与整合研究》课题研究工作也就无法开展。后来,评委们不得不告诉这名体育教师,这项课题可以放弃了。当然,评委们建议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也能进行课题研究,可以考虑结合自己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研究吧。

案例2中,在课题《初中政、史、地、生课程整合的案例研究》中期走访研讨中,老师们提出的一系列困惑,有些是客观的现实问题,而有一些则是主观的认识问题。应该说,这些困惑的出现,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情,因为至少说明课题组的老师们已经真正深入到课题研究之中了,是课题研究过程中真实存在的具体问题,已经阻碍了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因此,该校课题组老师们急需答疑解惑。

在与课题组老师们对该课题进行了认真分析之后,我们发现该课题的研究工作是有一定难度和阻力的。作为四门学科的“课程整合”这样一项课题来说,牵扯到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和课程实施等若干方面,综合性特别强。因此,这需要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实施,而往往不是学校的几名教师所能够进行课程整合的。即使勉强进行课程整合,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浅层次或者每一步都非常艰难的,那么这样的课程整合也就没有什么太大价值。因此,我们建议课题组的老师们可以根据四门学科的特点,开展一些主题活动方面的研究。

三、如何理解课题的可操作性?

上述的两个案例,实际上涉及到课题选题的可操作性。从两个案例来看,两个选题的可操作性都有瑕疵,案例1的不可操作性体现在硬件条件有限,包括体育场地、网络资源、师资等条件缺乏,因此保障条件达不到,课题难以开展研究工作。也就是说,该课题还没有开始研究事实上就已经结束了。案例2的不可操作性体现在学科整合门类多、师资力量不达标、课堂教学组织难度大等,显然这些相关的课程整合问题属于相关部门协调的事情,课题组成员是无法控制的。也就是说,课题研究的中途无法继续研究或者必须要调整课题的研究思路了。

不难看出,选题的可操作性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决定了课题研究工作的成败。那么什么是可操作性?有专家学者是这样定义:根据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变量的含义,即从具体的行为、特征、指标上对变量的操作进行描述,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观测、可检验的项目。也有专家学者这样定义:可操作性是指事情或项目在具体实施前及过程中的组织管理程序、方法在运用起来是否好用,是否流畅,以至于最后行动实施得下去,更侧重于组织管理。

根据上述专家学者关于可操作性定义,我们认为中小学教师选题的可操作性定义是:在选题过程中,对课题的研究背景、核心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条件等作出具体和明确的界定,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可控制范围之内研究。再通俗一点来说,选题的可操作性就是我们在选题时,对课题的各个环节和内容进行诊断,以保证研究过程顺利进行,研究结果达到我们的预期目标。

四、如何做到选题的可操作性?

根据上述的选题可操作性定义,那么怎样做到选题的可操作性呢?我们通过部分教师的选题案例进行评析,希望对一线中小学教师的选题有所帮助。

我们认为,选题的可操作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背景的可操作性

案例1:初中语文早读课效率提升的调查研究

提升早读课的效率,就是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运用恰当的指导、督促、评价、激励等手段,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大声读、认真读、充分读,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获得知识,锻炼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但在现实的教学实际中,因为受一天课程学习总时间的限制,早读的时间与正常课时相比往往都较短,加上在很多人的观念当中,也没有把早读课当成一节正式规范的课堂来看待,导致作为语文教学重要阵地的早读,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更不用说提高早读课效率的问题了。而在进入初中以后,随着学习科目的逐渐增多和学习任务量的不断加大,语文早读课的时间更是大大缩水,不仅要分出一半时间和英语学科共享,有时为了一定阶段学习任务的需要还要挤出一些时间分给其他学科,导致早读课的重要地位和真正价值更容易为人所忽视,也就谈不上对早读课效率提升的研究了。也正是因为这些现实情况的存在,提升语文早读课的效率就显得十分重要和急迫,需要引起广大师生的充分重视。

案例2:小学高年级数学情境题阅读能力的培养

1.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数学情境题阅读能力的培养符合时代的要求。当今时代,最大的好处是信息量大,然而也给我们带来选择的困惑。因此,有效的提取信息成为当代人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数学阅读能力则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对数学材料的信息提取成为当今社会人类获取知识技能的要求之一。

  2.数学情境题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课标的基本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3.数学情境题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的需求

  在新课程体系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学要有能力在大数据下提取所需信息的阅读能力,为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案例3:小学中段数学计算能力提升的实践研究

《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计算能力作了如下的要求:“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逐步形成计算技能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能力。”由此,可以发现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计算能力,应该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注意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教学的重要基础,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及参与社会所必需的基本素质之一。学习数与计算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纵观整个小学数学教学,其中计算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单看各册的教材目录就可以证明了;并且在教学评价中,计算的比重也是显而易见。

案例评析:

案例1中,课题负责人在研究背景里只是谈到“总时间的限制,早读的时间与正常课时相比往往都较短”“进入初中以后……语文早读课的时间更是大大缩水”,而课题题目中要解决的问题是“语文课早读有效性的提升”,显然研究背景的问题和课题题目不一致性。

案例2中,课题要解决的问题是“小学生数学情境题阅读能力的培养”,而课题负责人只是谈到数学情境题阅读能力培养的意义,而没有谈到为什么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情境题阅读能力。也就是说,研究背景里缺少具体的问题性。没有问题的课题,我们基本上可以判断该项课题就是假课题了。

案例3同案例2,也是缺少问题性。

那么,研究背景如何具有可操作性,我们认为研究背景的可操作性应该具有的四个特征:一是真问题。问题要真实,这是课题研究的底线,否则课题研究将无从谈起。要做到问题真实,就必须透过日常司空见惯的教育教学现象捕捉到现象背后的问题。二是小问题。就一线中小学教师而言,每天面对的大多数都是细节问题或者琐碎的问题,那么这些细节问题就是课题研究的起点。三是自己的问题。我们之所以要做课题研究工作,正是基于我们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了问题或者困惑。四是具体问题。我们有相当多的教师,在问题表述时总是含含糊糊,模棱两可,表达不准确,不清晰,这显然是对问题的认识不够。问题应该是具体的、清晰的,而不是抽象的或者模糊的。我们建议对问题的表述时,尽量使用123等数字分条进行陈述,每一条表达一个方面的具体问题,每一条都要使用几句浅显易懂的话进行陈述,这样的表述相对就比较清晰和具体了。

(二)研究对象的可操作性

案例1XX市幼儿园教师流动及补充机制调查研究

1.取样XX市部分县区,进行幼儿园教师流动以及补充情况的专项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摸清取样地区幼儿园教师的流动比例、流动原因以及流失情况。2.收集整理省内、外省以及国外关于幼儿教师流动的情况作为参考,结合各地出台的稳定教师对的具体举措和实施效果,提出符合本市实际情况的教师队伍稳定发展的建议。3.参考各地的成熟做法,提出解决200所新建幼儿园教师需求的师资来源渠道、政策支持要点,尝试提出教师合理、科学流通的机制。

案例2:民办园经费分担机制研究

(一)XX市民办园办园困境与经费需求研究。本课题拟对XX市民办园办园者进行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了解经费来源与其理想中的经费分担比例,分析民办园经费分担的理想与矛盾。

(二)民办园经费测算与分担模型建构。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就民办园经费的测算和分担比例对办园者需求进行摸底,建立经费测算机制,绘制经费分担模型。

案例评析:

案例1中,“取样XX市部分县区”研究对象还不够具体和明确,应该具体指出是哪几个县区?为什么要取样这几个县区?事实上,取样县区的同时,研究对象也要取样市直的部分幼儿园,因为本课题是指XX市幼儿园,不仅仅是县区的幼儿园。

案例2中,XX市民办园太多,不可能对所有的XX市民办园都进行调查。那么如何进行调查与访谈?研究对象需要明确一下,建议对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的民办幼儿园进行筛选一下,找几个代表性的民办园作为研究对象,这样的调查和研究才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研究对象的可操作性,就是研究对象要在课题组成员能够控制的范围之内,这与我们自身的能力或职责具有相关性。如一名县区级的教育主管领导,研究对象可以是县区领域的研究;如果校长的课题,研究对象可以是学校层面的;而一名普通教师,研究对象也可以是学校层面的,但相对比较吃力,因此建议普通教师的课题研究对象是课题组成员所在的年级或班级,这样就具有可控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