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一鸣 导读的艺术:从教走向不教——钱梦龙《行走在教与不教之间》阅读札记

 清源渭水 2024-03-27

张一鸣 语文深深浅浅之间 2024-03-27 10:01 浙江

      迷失在语文概念的丛林

2020年秋季,我考入北师大后,每周二晚上坚持去旁听郑国民教授面向学科语文硕士开设的专业课《语文课程与教材》。郑国民教授是语文课标修订组组长,在他的课堂上,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近距离接触语文课程标准的最新理念。过去三年在高中一线教书,我从来就没有研究过新课标。在郑教授的课堂上,语文改革的前沿话题被频频谈起,我犹如看到了未来十年语文教育改革的希望灯塔。在郑老师的课堂启发下,我开始研读高中语文新课标新教材,先后就统编教材适应性、大单元教学设计、革命传统进教材、教学考一致性、语文测评新动态等语文前沿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撰写成学术论文发表于期刊上。有那么一段时间,我真觉得自己有点像个学者,很享受“坐而论道”、“针砭时弊”的快感。
然而,我终究是要回到高中语文教学一线的,面对一篇篇的经典文章,如何教,似乎依然没有什么明显的改进策略。语文课标和教材修订后出现了许多新概念,语文学界纷纷撰文,热火朝天、争先恐后地迎合拥护。我也曾一度陷入了这些时髦概念的丛林,差点迷失方向。

图片


语文深深浅浅之间
偶然有一天,我在“问道语文”公众号看到了肖培东老师的《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教学例话,我顿时被肖老师行云流水的教学艺术震撼了。在群文阅读展示热火朝天时,肖老师不拘于时,坚守单篇教学,在充分把握单元导语、学习提示以及单元学习任务的基础上,立足文本语言特征,巧用四个标点“:” “?” “!” “……”串联课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得到完美融合。在温州新课程探讨会上,肖老师选择的展示课《青蒿素》是一篇科普文章,而这篇文章在很多老师看来,没有什么可教的,直接从教学计划中剔除。肖老师把科普文教得如此充满语文味,可见语文教学功底非同一般。
后来,我索性写了一篇教学实录品析,“顺藤摸瓜”,开始关注肖老师的微信公众号,添加了肖老师的个人微信号,阅读了他的最新书籍《语文:深深浅浅之间》(课例品析)。我被肖老师醇正的语文课震撼了!颇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肖老师的语文课道就是我一直在苦苦探寻的语文正道:立足语言文字,深入浅出教语文。当前各种教学参考书唾手可得,各种精美课件免费下载,年轻语文老师却离经典文本越来越远了!
肖老师说:“把每一个文字都读到发烫。”我深以为然!
偶遇“语文导读法”
从书中得知,肖老师曾经拜了钱梦龙为师。于是,我就开始慢慢了解钱梦龙是何许人也。去年,程翔老师在一次“读书漫谈”讲座上,无意中看到了他面向广大语文老师推介了钱梦龙1985念出版的一本薄书《导读的艺术》。对此,我颇为惊讶!在各种语文教学新概念满天飞、图书出版日新月异的今天,三十多年的旧书还值得读吗?钱梦龙老师倡导的语文导读法过时了吗?我将信将疑!马上从网上花了3块钱买了一本电子书来读!
前段时间,又见肖老师在朋友圈推荐了钱梦龙老师的“新书”《行进在教与不教之间》,我果断买了一本,爱不释手,当作枕边书来读。
两本书互相参照,90岁高龄的钱梦龙老师的语文人生在我的脑海中逐渐立体化!
于是,我开启了一段对语文导读法的回望与沉思之旅!
语文导读法的产生背景
(一)总结自学、教学经验
钱老虽然只有初中毕业文凭,但在语文教学上颇有成效,这源于他在少年求学时期自学语文时打下的坚实功底。因此,钱老深谙语文教学之道。
我提出的语文导读法,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学、自悟与自得,显然是我个人自学经验向语文教学“迁移”的结果。[1]
二)批判传统讲读模式
20世纪80年代前后,我国语文教学依然奉行“讲读法”,主张教师“讲深讲透”。钱老认为“讲读法”过于强调教师的讲授,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
讲读,其实是一个内涵模糊的概念。所谓“讲”,究竟是谁讲?为什么讲?怎样讲?所谓“读”,又是谁读?为什么读?怎样读?都没有确切的界说。这样一个对语文教学起着导向作用的重要概念,内涵如此不明不白,实践中自然难免出现偏差。很多语文课上的讲读,事实上成教师的读读讲讲,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2]
三)汲取先哲教育智慧
钱老善于从我国教育先哲中汲取智慧。《学记》中的善导教学思想和人民教育家叶圣陶的“教,是为不教”思想对钱老语文导读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记》
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开源,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这也。
——叶圣陶
1982年,钱老基于对个人语文自学、教学成功经验的有效提取、对传统讲读模式的批判超越以及对先哲教育智慧的发扬继承,独树一帜地提出了“语文导读法”。钱老曾给它下过一个幽默式的定义:“语文导读法是一种有预谋地拜托学生的策略。”[3] “导”指教师的指导,“读”指学生的阅读实践,“导读”就是指教师指导下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导读法”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三个前后相承的命题: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简称“三主”。

图片


五、语文导读法的思想内涵
(一)理论基础:“三主”
“学生为主体”,即教学过程中确认学生是学习、认知、发展的主体,这是教师开展教学的根本出发点,着眼于学生“会学”,学得主动。
“教师为主导”,则是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作用的描述和限制。“主导”与“主宰”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其内涵却千差万别。“导“者,因势利导也。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组织、引导、激励、授业作用。对此,钱老进一步强调:
是组织者,就不能”放羊“;是引导者,就不能”填鸭“;是激励者,就不能“牵牛”;是授业者,就不能当讲不讲。[4]
“教师为主导”是保证学生主体地位实现的必要条件,着眼于教师的“善导”。
教师导之有方,学生才能学之有法。
“训练为主线”,则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基本形态。“训”指教师的指导、辅导,“练”指学生的实践、操作。钱老继承了叶圣陶的观点,始终强调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学生的“会学”和教师的“善导”又必然归宿于一个综合的、立体的、生动活泼的训练过程。
可见,钱老的“三主”理论是对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作用和互动行为的一种概括的描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二)操作要义:“四式”
钱老为落实“三主”,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自读式”、“教读式”、“复读式”(总称“三式”)的具体操作方法。“三主”和“三式”共同构成了语文导读法的整体框架,实现了逻辑自洽和实践自洽。
自读,即立足于学生自主阅读的训练模式。“思其有序,读有其格”,钱老根据中学阅读教学的要求提出了“自读五格”:认读感知——辨体解题——定向问答——深思质疑——复述整理。学生的自读训练最终要要从“入格”走向“破格”,即从正确解读走向个性化阅读。
教读,即教学生读。教读与自读相结合。教师的教读,是一个从“扶翼”到“放手”的过程。教读的原则:能级相适应与适度超前;角度的基本方法:随机指点;教读的策略:为学生铺设上升的台阶。
复读,即单元的复习性阅读。把若干篇已经读过的文章按照某种联系组成一个“复读单元”,教师指导学生复习、比较、思考,以达温故知新之效。复读的要求答题归纳为三个方面:知识归类、比较异同、发现规律。

图片

三)终极目标:为了不需教
叶圣陶认为语文教育的目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但其实践路径是什么,语文学界一致在苦苦探求。我的语文导读法所孜孜以求的,正是“不需要教”这个终极目标[5]在钱老看来,语文导读法“有预谋地摆脱学生”,其最终指向的目标正是“不需要教”。因此,语文导读法是从“教”通向“不需要教”的桥梁。
四)导读课例:教会阅读
通读了钱老多年前的教学实录《愚公移山》、《少年中国说》、《驿路梨花》、《论雷峰塔的倒掉》、《死海不死》,确有历久弥新之感,我仿佛重新看到了语文教学的正道。钱老师的语文导读课例有以下几个常识值得我辈深思:
第一,有明确的语文课程意识。钱老认为,语文课程的目标就是对学生进行本民族语的教育,具体说就是通过读、写、听、说的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6]语文教学本质上就是语言教育,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咀嚼、品味文本的语言,进而实实在在地教会学生读书。这是语文教学之根!
例如,钱老在教《愚公移山》时,始终通过引导学生立足人物对话语言来品析众人对移山的不同态度。
不同之一:对愚公的看法不同,落实倒装句知识“甚矣,汝之不惠!”;
不同之二:对愚公的称谓不同,落实古代汉语中称谓的常识“君”与“汝”;
不同之三:对愚公的态度不同,落实“毛”字含义;
不同之四:对愚公说话的语气不同,落实“其”字用法;
不同之五:对愚公的心理不同,落实“焉置”的含义。
最后钱老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众人对移山的不同态度。聚焦“疑”“笑”“杂”这三个字,旨在培养学生的文本概括能力。
第二,自觉践行“三主”教学理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一直是指导钱老语文教学实践的教学理念,它支配着钱老上的每一堂语文课。重视教师教读之前学生的自读,凸显“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钱老总是先让学生自我课文,在自读中发现问题,然后在教读课上提出来,由全班一起讨论解决。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起着穿针引线、随机点拨的作用。此外,钱老在向学生提问时,喜欢采用“曲问”方式来点拨激活学生思维,坚决摒弃“直问”灌输标准答案。例如钱老在教学《死海不死》时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什么知识可以不教”,并要学生说出可以不教的理由。事实上,这是钱老对学情的一次火力侦察。随后钱老又换个角度提问:你们认为要学好这篇课文,哪些知识还是需要老师教的?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总结本文的文体特征,并探究文本材料组织与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
在“三主”理念指导下,钱老的课堂充满了语文味道和教学智慧。
语文导读法的当代价值
当前语文学界门派林立,山头主义大行其道。据不完全统计,冠名“××语文”的门派有大几十个,例如青春语文、生命语文、绿色语文、简约语文、正道语文、智慧语文、情致语文、思辨语文、技术语文……
新概念漫天飞舞,尤其近来新课标的修订颁行,学习任务群、群文阅读、深度学习、大单元教学、整本书阅读、大概念教学、跨学科学习、项目化学习、逆向教学设计……
诚然,语文教学的各种新名词、新概念轮番登场,颇似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更新了一线教师的语文教学观念。但这些新名词、新概念都只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某一个方面,将其无限放大,并拿到学术市场上大肆贩卖。这着实令人眼花缭乱,尤其是对缺乏定力的语文青年老师来说,很容易让他们迷失在语文的丛林,找不着回家的路。
语文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教师应当穿越新名词、新概念的丛林,在关注语文“变”的一面同时,更应该反思语文“不变”的一面。语文“不变”的一面就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基本遵循。只有守住语文教学的初心,才能有足够的定力和眼光去面对语文的变化。
站在语文现当代教育史上回望与深思,应当承认语文导读法化繁为简,揭示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基本遵循。语文导读法的突出优势体现在:教学的人性化、民族化、科学化、艺术化。
最好的方法,就是那种能够帮助最普通的老师教好最普通的学生的方法。我认为语文导读法就是最好的方法。不管是青年语文教师,还是中小学生,都要经历一个从“入格”到“破格”的过程,而钱老的语文导读法就是训练教师和学生从“入格”到“破格”的最有效方法。
一言以蔽之,要实现语文的“破格”,请先用导读法“入格”!
【参考文献】
[1][5]钱梦龙.为了“不需要教”—语文导读法的前世今生[J].中国教师,2017(12):38-42.
[2][3][4][6]钱梦龙.《行进在教与不教之间》,北京:常务印书馆,2021:39,38,41,29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