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笔记】中医知识框架

 liyh65 2024-03-27 发布于山东

中医知识框架 文字初稿(2024年3月)

图片

中医知识内容大致可分成两类:理,实操

“理”即常说的理法、理论部分,包含阴阳理论、五行理论等等。

“实操”即具体的实际操作方法、治疗实施的手段,包含中药、针、灸等等。

“法”“方”是联系“理”和“实操”的桥梁,也可归属于理论部分。

中医用药讲究“理法方药”。我认为其中的“药”不仅是用中药,也包含其他的疗法,是广义的“药”,“理法方药”实际上就是“理、法、方、实操”,即在理的指导下,根据临床所见之证,确定调治的法则,并根据法则配方(中药方、针灸方、外治方……),再根据方来进行实际操作。

01

关于理法

理法是中医的基础,包含中医的道,中医的原理。若想走入中医之门,若想在中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块是必须要夯实的基础。

中医的理论大致可以归在阴阳和五行两大块,其中,阴阳理论为基础中的基础,不懂阴阳,基本上就很难真正走进中医的大门。

用阴阳来看宇宙天地,可以把繁杂的事物变化归纳成两种基本能量状态的变化,反过来看,也可以把万物看成阴阳不同的组合变化。这有点像计算机二进制代码的0和1,在不同排列组合下可以构成各种复杂的程序。

阴阳之中也可以分阴阳:阴可以分为太阴和少阴,阳可以分为太阳和少阳。

阴阳与三分法结合,即在太阴、少阴、太阳、少阳中引入阳明、厥阴,形成了三阴三阳的理论。而三分也与天地人三部相应。三阴三阳的理论出现,也是后世中医六经辨证理论的开始。所以在学习《伤寒》的六经辨证的时候,可以结合《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来研究。

图片

中医的中和思想,我归在阴阳理论之中,因为中医讲的中和状态基本都是指阴阳的平和态,而且中与和是体用的关系,也似一对阴阳。

中和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核心思想,《中庸》有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中是天地万物的根本属性,和是天地万物运行的大道,或者说是天地万物安稳运转所要守的大规律,具体来说就是万事万物各在其位,运转恰到好处,天地安然。举例来说,比如一个晚会团队,擅长唱歌的搞唱歌,擅长跳舞的搞跳舞,擅长组织的在搞组织工作,擅长外联的搞外联……每个人都按着自己的优势在不同位置上发精彩呈现。如果让最擅长唱歌的去搞跳舞,让最擅长跳舞的去搞唱歌,虽说也不是不行,毕竟现在很多人也是多才多艺,但总有点不够精确到位,“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容易出现问题。“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是载于《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以及《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之中的一句话,虽原讲的是天地气运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即应时之气为正(比如冬季冷),不应时之气为邪(比如冬季热),但我认为用在这里说明也可以。

而正因中医的调治追求着中和,所以中医也是一个尚礼的医学,追求中正平和,追求天地人和、性心身和,重点在“和”,不在排除异己。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虽都是物种物质为名,描述的其实是五种能量变化的状态,也可当做是阴阳变化的五种状态或者五个阶段。阴阳五行理论用到认识人体上,就有了五脏六腑理论。由阴阳五行理论的内容可知中医对脏腑的认识是具有很强的整体性的。所以临床治疗上,并不是肺的问题只调理肺,脾胃的问题只调理脾胃。其实中医治疗的着眼点与其说是在功效,不如说是在“气”上更贴切。所以要弄懂中医的治疗,“气化”是必须要弄清楚的内容。

图片

上述三阴三阳理论与五行理论的结合应用的五运六气理论,主要研究天地气运,是“中医皇冠上的明珠”,非常有价值,非常值得重视学习。但因我在此学识尚浅,今暂且不谈此内容吧。

除了上述以外,我认为医史文献的内容也是理论部分不可缺少的内容,倒不是因为我研究生搞的是这个方向,而是我觉得研究中医学的历史沿革、中医各家学术等内容可以让我们清晰地把握中医的脉络,“知来处,明去处”,更好地去传承中医。其中中医各家学说可以带领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中医之“道”。

02

关于实操

虽说理论的扎实程度影响着实际的疗效,但现实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些医生或者中医爱好者,在理论没有特别扎实的情况下,也可以有不错的疗效。这说明理论和实际操作存在联系,也有一定的相互独立性。

那么,是不是只要把实操搞熟练,理论就不必一直探究了呢?如若没有成为神医、名医之志,是不是只要积累一定的经验或者学个刚好够用的理论,有个凑合过的疗效即可?我认为这是不行的,基础不牢,高楼易倾,理论是大厦之基,若理论上不明晰,实操的效果是不长远的。再者“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为了长久的发展,保持学习思考的习惯是必然的。

实操的方法很多,包括有中药、针刺、艾灸……五花八门。其背后的治疗原理基本是一样的,那就是“调气”,更高阶的是“调神”。

就拿中药来说,中药有四气五味,“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正是这“气”“味”让中药与人体联系起来,并起到调治的作用。不同的医家用不同的中药治疗同样的病都有效果,正是因为起效的重点并不在于是什么药,而是在于什么样的“气”“味”使人体发生了变化。现代药理学讲究药物的化学成分,我认为“气”“味”正是传统中医对中药成分的认识。

“同气相求”是值得注意的地方。在学习黄帝内针的时候,就很强调同气相求,三焦同气、三阴三阳同气等等,同气相求,则求之有应。其实中药也是这样的。比如疏肝用麦芽,嫩芽的生长之力很旺盛,而麦在五行分类属于东方木与肝木相同,不就是在求“同木气”么?所以在中药的学习上,不妨借鉴一下针灸,通过针灸的同气来探索中药之同气,必定有所收获。

03

关于立法定方

即确定治疗的法则,选定应用的操作方法或者组合。

这是中医学习不可小觑的一部分,也是中医临床提高疗效的难点。有时候并不是不知道理论,也不是不会实际操作,而是立法定方没有做得很准确。虽然大方向上把握好都会有变化,但是若想疗效更上一层楼,就必须辨证精准,抓准“机”之所在,这才会有牵一而动全身,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影响立法定方的准确性的大致有两个因素,一是理论的扎实程度,一是临床经验。所以,有些从业多年的老医生虽在理论上没有过于深究,但依靠着多年的临床经验,疗效很好,病人很多,而有些年轻医生虽然临床岁经验不足,但是理论扎实,疗效也不错,病人也很多。这说明“理论的扎实程度”和“临床经验”之中,将其一做到极致,就能当个疗效很好的医生了。至于那些理论很扎实且临床经验很富足的医生基本都是业内佼佼者了。

若用“铸剑”来作比喻,打好理论基础就相当于备好尚好的铸剑材料,临床的经验的积累就相当于对剑的打磨。一柄好剑,不仅是要有好的剑材,也要经历好的打磨。不是好剑材的剑经不起磨砺,只有好剑材而不去磨砺也铸不成剑,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在新医生的培养方面,扎实理论很好操作,只要够勤奋够刻苦,舍得下苦功夫,理论学习就可以很扎实,但是临床经验的积累可怎么办?那就需要跟诊学习,通过积累跟着老师出诊看病所得的所见所闻所感来缩短自身临床经验的积累周期。

实际上跟师所得的不仅仅是临床,而是方方面面的成长。师者对于我来说,更像是“作为中医的我”的“父母”。我的父母生了我的身,而能称上“中医”的我的出现是因为此基础上有了师。

以上即是对文章开头框架图的说明,仅为个人观点,第一次总结,随着进一步的学习,待进一步完善。

图片

公众号“杏林书墨”3月13日起更名为“六壹札记”啦~小红书平台也开启咯~(小红书暂用“六壹笔记”,之后计划改名“六壹札记”。)

六壹,即六一,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另外“六壹”与号主本名谐音,也与“卢医”谐音。

因公众号所发不仅是中医内容发热分享,还有各种见闻、观影日记等零碎生活记录分享,故用“札记”为名。

号主是一个仍在临床挣扎成长的小中医,研习扶阳医学多年。日常爱好绘画、舞剧、唱歌等,也会弹弹简单的古琴曲自娱,还会整整小视频。欢迎各位的关注和交流~

ヾ(◍°∇°◍)ノ゙

图片
图片

小红书六壹笔记

新浪微博|杏林书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