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的艺术》:你懂得爱吗?人格的发展如何决定爱的能力?

 自在飞花轻似烟 2024-03-28 发布于黑龙江

你好,我是吐槽老鄧,今天我要为你带来的是一本心理学名著弗洛姆的《爱的艺术》。

说到爱,如今的时代似乎已经不再相信爱情,佛系宅自称住孤生的人越来越多,王子公主的爱情童话已经过时,偶像剧不再受人追捧,取而代之的是满屏幕将爱情甩在身后的大女主谈论爱情似乎成为令人不自在和尴尬的事情。

大家最多刷刷剧,让别人代替自己去闯一场场生死爱欲的游戏,离开屏幕后,甚至都不敢直视他人的眼睛,即便心中有意,也往往不敢率先说出我爱你。

虽然大家开始对爱情二字缄口不言,但是爱情的主题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

也许你还记得文学作品里的经典爱情故事,像是呼啸山庄,傲慢与偏见,乱世佳人,霍乱时期的爱情,还有一些脍炙人口的经典爱情电影。

比如情书人鬼情未了。

除了文艺作品,也有许多实操类的爱情图书。

比如古罗马人会根据奥维德的爱情学习如何追求爱情,而在当代,则有约翰格雷的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等。

通过分析两性的性格特质,告诉读者如何与异性相爱相处。

而今天我们要讲的爱的艺术却与众不同,他不是单纯给你支招,他是一本从思想理论的高度阐释爱是什么以及怎样去爱。

我们先了解一下作者,埃里西弗洛姆。

弗洛姆1900年出生于法兰克福,是一位精神分析学家,曾参与创建法兰克福精神分析研究所。

开办过自己的诊所。

1930年之后,他离开德国。

1944年入籍美国,担任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名校的教授。

1956年,他出版了这本爱的艺术。

这本书迅速风靡全球,英文版的全球发行量超过了800万册,是名副其实的心理学畅销书。

在1960年美国的大学校园里掀起了一股弗洛姆热,青年学生人手一册爱的艺术,把弗洛姆视为自己爱情生活的导师。

弗洛姆早年深受弗洛伊德的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爱是人性的一部分,产生于人类无意识的欲望,爱是为了自我实现。

后来,弗洛姆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希望通过精神分析使心理完成蜕变,通过爱的教育,使人的内心获得解放,回归人的本性,成为新型的道德完善的人,让爱成为社会的基础,成为人与人之间彼此联合的纽带。

因此,他在爱的艺术中提出,爱不仅是真实的,而且是不可或缺的,是人对生存问题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回答。

爱是一门艺术,需要人耐心的学习和终生实践,在此过程中走向个人的成熟,实现人格的圆满。

正因为持有这种积极的看待人的立场,弗洛姆的学说通常被称为是人本主义的。

他的爱的艺术也对个人的修行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为什么弗洛姆会把爱和艺术联系在一起呢?

因为艺术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无论是音乐,绘画,舞蹈这类狭义的艺术门类,还是医学,木工这种更具职业色彩的艺术,人们都需要长期的学习,先掌握理论,再加以实践,把两者合一,掌握专业技能。

相比于这些,人们一般把爱看得很简单,他们只是满足于翻来覆去地唱爱情歌曲,看爱情类的电影电视,却认为爱没什么可学的。

对此,弗洛姆分析了三点原因,第一,大多数人只关心如何被爱,以为经营好自己的形象,在人前人后受欢迎,就可以获得别人的爱。

但爱并非只有被动的一面,并不仅仅意味着要善于取悦人,爱更是一种需要学习的能力。

人不能只等待被爱,更要有能力去爱。

第二,大多数人只专注于爱的对象,他们认为自己没有获得爱,是因为没有遇到正确的人。

在现代社会里,自由恋爱使人感到选择是无限的,于是人们对他人挑来拣去。

加上现代社会是一个商品消费社会,人们都以在市场上挑选称心如意的商品的心态去择偶,在求爱时先计算成本,收益。

然而,购买商品只需要有钱就可以,爱,却需要具备爱的能力。

第三,大多数人把爱理解为爱上某个对象,例如常说的坠入爱河,一见钟情。

可是爱上是一种暂时的经验,一时的兴奋过后,人们会发现亲密关系不像一开始那么神秘了。

爱的感觉就会迅速淡去,情侣们往往为此而失望,走向分手。

而实际上,只有当一个人处在爱另一个人的永久状态里,爱才能够持久。

而如何处于这种状态呢?

这就需要学习。

在以上三点论述中,弗洛姆都强调了爱是需要学习和训练的。

他说,对人们来说,几乎别的一切事都比爱更重要。

成功,名誉,金钱,权利差不多,我们用全部精力来学会达到这些目的。

可是举目所见,人们在爱的方面才是真正屡遭失败的,很少有人真正长期沉浸在爱的状态里。

享受爱带来的温暖和安慰。

所以,人们需要真正把爱当作一门艺术,以理论结合实践加以研习。

那么,如何把爱当作艺术来进行实践呢?

弗洛姆告诉我们,了解了人生存的奥秘,也就了解了爱的理论之根本。

人之所以超越了自然界,超越了动物,是因为人进入了爱的领域。

人会用爱来克服生于世界所注定要有的孤独,会凭着爱去追求与他人的合一,这是其他生物做不到的。

他利用一个经典的起源故事来阐明这一点。

在犹太教圣经里,最初上帝创造了陆地,天空,山川鸟兽,自然万物,然后创造了第一个人,称为亚当,接着又用亚当的一根肋骨创造了夏娃与亚当为伴。

二人起初不分彼此,永生不死,在伊甸园里无忧无虑的度日。

然后有一天,他们偷吃了上帝明令不得碰触的禁果。

突然间,他们意识到自己赤身裸体,意识到彼此是两个不太一样的人,就这样面对面坦诚相见。

于是他们就用树叶遮羞。

上帝发现他们违反了禁令,责问之下,亚当和夏娃彼此埋怨,推诿上帝发怒了,当即把他们逐出了伊甸园。

从此,人类就进入了凡间,要度过生老病死的一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在第一次意识到性别差异的时候,就会感到与他人的分离,就会产生孤独感和焦虑。

每个人都要面对孤独的困境,要摆脱这一困境,就必须找回与其他人合一的感觉,从而更好地度过有限的人生。

自古以来,人类为了摆脱孤独,发明了多种方法。

原始部落里的狂欢仪式是一种现代人通过喝酒,抽烟等成瘾性消遣达到的迷醉,是一种现在公司里每个人遵守公司规章制度。

按时打卡,上下班,遵守同样的作息,由此形成一种共同体,这也是一种摆脱孤独的方式。

艺术家和工匠通过创造性的工作,把自己的才智和劳动融入一件作品,这同样可以克服孤独感。

但这些都不是根本性的解决之道。

酗酒狂欢只能给人以暂时的逃避,之所打卡上下班,以同样的节奏作息带来的其实只是表面上的融合。

并不能真正摆脱孤独,给人的身心带来真正的安定感。

艺术创作也只能使人在短期内忘却自己的处境。

这些方法都无法让人类从根本上摆脱孤独的处境。

而要想真正战胜孤独,一个人就必须实现与他人的合一。

就像亚当和夏娃在分离之前时那样的状况。

怎样才能和另一个人合二为一呢?

弗洛姆列举了三种人类在摆脱孤独时经常用的方法。

首先是母子关系的合一,怀孕的母亲,母亲和腹中的孩子是一体的,彼此有着心理依恋。

因此每个人成年后都会有一定的恋母情结。

其次是通过屈从的方式与他人融合。

比如受虐者的屈从,通过把自己变成另一个人的一部分,或者屈服于疾病,音乐,酒精等来暂时逃避分离和孤立感。

他们无限夸大自己臣服的对象的力量,希望自己与对方合一。

再次是通过支配他人的方式使他人融入自己。

比如施虐者的支配,他与受虐者相反,他要占有另一个人,让他崇拜自己,依赖自己,使自己感到强大。

恋母,施虐和受虐这三种情形实际上都是弗洛伊德命名的人性中的特殊倾向。

弗洛姆认为,这些行为产生的与他人合一的感觉都是虚假的。

恋母者,受虐者和施虐者要么屈从,要么控制,都不具有完整独立的人格,唯有通过爱来寻求与他人的合一,才是一条完善的克服孤独的途径,才可以使一个人变得更好。

那么,爱具有哪些要素呢?

弗洛姆将其大致总结为一条原则,四大支柱。

爱有一条原则,它是给予而不是接受。

急于体现了最高等级的人类潜能。

在给予的过程中,你会体验到自己的活力和欣喜,你会进入一种状态,而不仅仅是处于行为和情绪之中。

给予关键就在于把自己给出去,给出那些在你心中充满活力的东西,你的喜悦,你的兴趣,你的理解,你的认识,你的幽默,你的悲伤,所有这些都表达和表现了你的活跃。

一旦你给予了你的,对方也会成为给予者,你们就能分享各自给对方生活带来的快乐。

给予带来给予,爱会产生爱。

在这一原则下,爱又包括四大支柱性要素,分别是关心,责任感,尊重和了解。

这四个因素是彼此关联,环环相扣的,从一个可以通往另一个。

首先是关心。

弗洛姆说,爱就是主动的关心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

哪里缺少主动的关心,哪里就没有爱。

关心和关注。

以母亲对孩子的关心为典型情况,意味着为某个对象付出劳动以及使其成长。

人会爱他乐于付出劳动的东西,也乐于为他所爱的东西付出劳动。

接着,关心带来了责任感。

责任感指的是对他人直接或间接的需要自愿做出回应。

母亲主要是在物质方面自愿的关注孩子,成年人则往往在心理方面自愿关注其他成年人,但是,关心和责任感会演变为对他人的支配或占有。

这就需要爱的第三个支柱,尊重。

尊重意味着客观观察一个人,能意识到这个人的独特个性。尊重还意味着让对方任其天性的自由成长,顺利发展,并且关心对方的成长和发展。对自己所爱的人,我们不会利用他,不会带有使他为我服务的目的。这就是尊重他,会让对方在被爱时感到自由。

第四个支柱是了解。了解是尊重的基础,也是关心和责任感的先导。但同时,了解也要靠关心来激发。弗洛姆说,爱的了解意味着深入到内部本质来了解,这需要一个人关心他人,善于关心自己,也需要他站到他人的位置上去观察他人。

弗洛姆总结说,关心,责任感,尊敬,了解在一个成熟的人身上是同时具备的。

他的爱也散发出给予的光芒。

所以,一个真正懂得爱的人是这样的,他善于创造性地发展自己的能力,他只想获得为之付出了劳动的事物。

他抛弃了所有自恋的幻想,他一直在潜心修为自己的人格,通过这唯一真正的创造性活动,他获得了一种坚实内在的力量,并因此而拥有谦逊感。

那一个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体验爱,学习爱的呢?

弗洛姆用下一个章节讲述了爱的体验和开端,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弗洛姆说,人最初都是从母亲那里获得爱,体会爱的。

这种爱是与生俱来,无条件的。

我被爱,因为我是我孩子需要母亲,母亲也需要孩子,所以母爱能使孩子领会到,一个人对别人的需要和别人对他的需要两者同步发生。

且同等重要。

如果孩子因此而学习去爱,他,在成年后则很有可能做到爱与被爱的同步。

我被爱是因为我在爱,在爱之中,他知道自己需要他人,也就是说达成了与他人的合一。

至于父爱,在弗洛姆看来是不属于自然发生的,是需要儿女去争取的。

父亲只会爱那些与自己很相像的孩子。

弗洛姆认为,一个成熟的母亲能确保孩子的生活安全感,能给孩子一切帮助他成长。

同时,母亲不要把焦虑传染给孩子自己要对生活充满信心,要始终希望儿女有一天能独立并离开自己。

而父爱应该不断地帮助正在成长的儿女发展他们的独立能力,增长他们的见识,最终允许他们拥有自己的权威,从而摆脱父亲的权威。

他最后说,一个人如果能够成熟,那么他既不恋母也不恋父,而会同时活成自己的父亲和自己的母亲。

把两者的不同品质都携带在自己身上。

弗洛姆说,父母的爱极大地影响到个人未来的爱的能力,甚至决定了个人建立人际关系的质量。

父母之爱有缺失的人,则会出现一定的神经官能症。

比如,如果母亲过于冷漠而不是温厚,或父亲过于霸道而不善于容忍和耐心,则孩子长大后就可能把这些缺失转化为对配偶的虐待或受虐态度。人从小从父母那里体验到爱,进而学习爱,在其成人后,他的爱就会产生持续不断的效果。

下一部分,弗洛姆就会从五个方面来叙述这些效果,他们分别是同胞之爱,母爱,浪漫,情爱,自爱和对上帝的爱。

当人能够感受到这些爱时,他也就超越了孤独的困境。

同胞之爱和母爱是最典型的博爱。

同胞之爱,用平等的眼光来看待世人,带着责任感去关心,尊重,了解他人,希望促进他人的生活质量。

母爱则从爱自己的孩子出发,把世上所有较弱的,需要帮助的生命都视为自己的关心对象。

浪漫情爱包含了性欲的内容,看起来是排他的,不像前两者显得那么博大。

但弗洛姆说,在理想状态下的浪漫情爱中,一个人是从自己孤独存在的本质中去体验对方,去爱对方的。

所以每一对儿伴侣的相爱,都是在克服亚当夏娃分离后的焦虑。

我们必须看到,所有男人都是亚当的一部分,所有女人都是夏娃的一部分。

两个人相爱,不只是出于情感,更是出于意志,因为爱一个人,意味着要对另一个人有发自内心的赞赏。

然后做出与他在一起的决定。

这种爱的意志行为正是在演绎亚当夏娃分离后重新结合的过程。

两个人都从个人孤独存在的本质中去体验对方将自己的生命交付给另一个生命。

如果只有激情而没有意志行为,那么激情一旦退去,爱也就不存在了。

自爱则意味着一个人基于爱来肯定自己的生命,幸福,成长和自由。

很多人认为,爱他人和爱自己是冲突的,爱自己总是被等同于自私,自利或者自恋,但其实和他人一样,我自己也是人,所以我必须爱我自己。

此外,既然对他人需要尊重和了解,那么自己也同样需要。

两者并无区分。

那些能爱他人的人,一定拥有一种自爱的态度。

弗洛姆引用威廉詹姆斯的观点说,一个人倘若只关心他的家人而对外人冷漠无情,那么他是缺少爱的能力。

而一个人如果不自爱,也是一样的道理。

真正的爱必须包括自爱。

一个人在爱自己的时候,才能体会到对世上每一个人的爱,而别人也能从他的自爱身上发现对人类的爱。

最后是对上帝的爱。

弗洛姆在这里简要分析了宗教的发展,他说,虽然爱上帝是宗教信仰的产物,但是信仰也有成熟与不成熟之分,不成熟的信仰者只会把上帝视为一个庇护自己的父亲。

自己可以安心做孩子,不必去发展人格。

成熟的信仰者却会意识到,相对于全知全能,无所不在的上帝,自己是无知的。

因此他是谦逊的,专注的。

他从不谈论和提及上帝,而在日常的活动中去积极走进其他的一切,觉得到处都能发现上帝。

这一部分的论述同样是极具个人色彩的,因为弗洛姆所出身的犹太教文化是特别讲求爱的范围的扩展和升华的。

他鼓励人们爱怜如己,推己及人,爱自己的孩子,进而爱他人的孩子,爱身边的人,进而爱上帝,把每个人乃至世上万物都看作上帝的平等的造物。

所以弗洛姆会这样写,一个有爱的能力的人,他能通过真正爱一个人来爱所有人,进而爱这个世界以及爱生命。

如果我能对别人说我爱你,我也一定能说我在你之中爱所有人。

我通过你爱世界。

我在你之中也爱我自己。

在最高的程度上,人与整个世界的关系都是由爱来定义的。

他到处都可以找到与人融合的感觉。

关于爱的理论,本书就讲到这里,最后一部分是爱的实践。

弗洛姆说,爱是必须实践的,否则它将不是艺术。

但实践本身又是最难以行诸文字来表达的。

所以他说,他不能,也不会提供任何灵丹妙药。

读者也不该期待爱的能力。

有什么速成培训班。

我们已经听到,弗洛姆在全书中一直在强调,爱是为了克服存在的孤独,为了克服分离的焦虑而学习爱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