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州之梁州

 zqbxi 2024-03-28 发布于江西

梁州,《尚书·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岷嶓既艺,沱潜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厎绩。厥土青黎,厥田惟下上,厥赋下中三错,厥贡璆、铁、银、镂、砮、磬、熊、罴、狐、狸、织皮。西倾因桓是来。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华山南部到黑水之间是梁州:岷山、嶓冢山开发治理后,沱江、潜水也得到疏通。峨嵋山、蒙山一同得到平定,他调和了少数民族而平均取得成就。这里的土壤黑中带黄,这里的田土属下等中的上等,这里的赋税是下等中的中等,有三种交错。这里的贡品有玉磬、铁、银、雕刻品、石制箭头、乐器、熊、马熊、狐、狸子等。织皮和西倾山的贡品沿着桓水而来。贡品沿着潜水,上岸逾越陆地到沔水,进入渭河,然后可以横渡黄河。)华指华山,华阳为华山之南。黑水说法不一,此处应为汉水。岷指岷山。沱指沱江。“梁州山:在汉中府东南百八十里,大山四围,其中三十里甚平旷,古梁州治即此”。扬雄《蜀都赋》:蜀都之地,古曰梁州。禹治其江,渟臯弥望,郁乎青葱,沃壄千里。梁州(自华山之阳起,直到黑水,应包括今陕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还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梁州,是《禹贡》古九州之一,代指陕西、四川盆地、汉中及部分云贵地区。

秦前

梁州传说由大禹所划分,“梁州”之名,始于夏初(公元前21世纪),古梁州山就是现今的米仓山天池梁(当地人叫天池子)。而梁山的古名,又被南郑区梁山镇的中梁山所借用了。在周代时梁州被并入雍州,域内有三大诸侯国,分别是后照巴国、高阳氏蜀国及褒国,后皆为秦国所灭。

古梁州山的天池梁(天池子)!它位于古梁州山的最高峰,四面环山,中间平坦,犹如一个小盆(池)地,难怪当地人称它为天池子。正如众多文献中记载那样:“梁州山,汉中府东南百八十里,其西与孤云、两角诸山相接。大山四围,中三十里甚平旷,相传为古梁州治”

古梁州遗址 在今回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小南湖镇境内,具体位置在原回军坝乡之南有一大山古名"梁州山",今称"天池梁"。《中国古今图书集成》载:"梁州山,在(汉中)府东南百八十多里,与孤云、两角相接,上甚平旷,古梁州治即此。"《辞源》、《辞海》、《汉南续修郡志》、《资治通鉴》、《读史方舆纪要》等书均有类似记载。

西汉改称为益州(治所为四川成都),益州即是九州中的梁州。而按《汉书·天文志》天上星宿对应地上分野的说法,觜觿、参对应的分野为益州(梁州),在西汉,梁州的范围即益州的范围,但却被算入雍州的一部分,至东汉年间梁州才脱离雍州,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及广西一部份都属于梁州。新莽时梁州为汉族公孙述割据之地。

三国

三国时始设梁州,治所在陕西汉中,刘备以梁州为根基建立蜀汉;曹魏时,成为实质行政区,核心位于今四川盆地,并领有秦岭以南的陕西省地区及云南、贵州两省部分地区。

晋代

晋代的梁州与汉代的益州范围相当,按《晋书·地理志上》所描述,梁州、益州、宁州三州全境都是梁州的范围。氐族李特及汉族谯纵曾经在梁州建立政权。太康中梁州初治沔阳后移治南郑。辖境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以南,子午河、任河以西,四川青川、江油、中江、遂宁和重庆壁山、綦江等县以东,大溪、分水河以西及贵州桐梓、正安等县地。


隋代

按《隋书·地理上》所述,隋朝属于梁州州域的各郡如下:梁州:汉川郡、西城郡、房陵郡、清化郡、通川郡、宕渠郡、汉阳郡、临洮郡、宕昌郡、武都郡、同昌郡、河池郡、顺政郡、义城郡、平武郡、汶山郡、普安郡、金山郡、新城郡、巴西郡、遂宁郡、涪陵郡、巴郡、巴东郡、蜀郡、临邛郡、眉山郡、隆山郡、资阳郡、泸川郡、犍为郡、越巂郡、牂柯郡、黔安郡。

唐代

唐武德元年(618年)复置,辖境相当今陕西省汉中、城固、南郑、勉县等市县及宁强县北部地区。唐武德七年(624)为防止宕渠流域獠人势力的不断扩大,加强管治,稳定社会秩序,朝廷升通州(今达州)总管府为通州都督府。都督府领九州辖三十六县。天宝元年(742年)改置汉中郡。乾拍耐元元年(758年)复为梁州。兴元元年(784年),唐德宗避朱泚军乱,天子幸梁州,后乱平还都长安,诏改梁州为“兴元府”,位陵卜同京都长安。从此,“梁州”一词正式淡出汉中的行政称谓。剑南道分属梁州之域;山南道分属荆、梁二州之域。

宋代

京西南路:分属冀、豫、荆、兖、梁五州之域京西北路:分属冀、豫、荆、兖、梁五州之域[21]陕西路(永兴军路、秦凤路):分属雍、梁、冀、豫四州之域川峡四路(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分属梁、雍、荆三州之地。

明代

明代洪武帝认为“中国之旧疆”包括陕西、巴蜀(明代四川省)及云南在内。

民国

梁州有刘湘、刘文辉、邓锡侯、田颂尧等军阀混战,后为蒋中正整合,梁州成为中国抗战的大后方。

现代汉地梁州

贵州、云南、成都市、绵阳市、广元市、南充市、巴中市、达州市、雅安市、德阳市、遂宁市、广安市、眉山市、资阳市、乐山市、内江市、自贡市、宜宾市、泸州市;重庆。

梁州地旺

“华阳、黑水惟梁州。” 梁州的位置在西岳华山的南面到黑水之间,其范围大致包括秦岭以南的陕西、甘肃两省部分地区,再加上四川全境。梁州的主体是巴、蜀两地。

华山:也叫太华山。华阴:华山以北。黑水:黑水具体指哪条河,众说不一。顾颉刚认为是今陕西城固县北的黑水,也有人认为是岷江上游的松潘黑水。岷山:在四川北部,为岷江的源头。

嶓冢山:在陕西宁强县西北,为汉水的源头。

漾:汉水的上游。蔡山:在四川雅安雨城区东南,亦名周公山。清代学者胡渭在其著作《禹贡锥指》中认为蔡山是峨眉山。

蒙山:亦称蒙顶山,在四川雅安名山区城西北。

和夷:住在和水流域的民族,和水又名和川水,即今四川天全县的天全河,为青衣江的支流。胡渭认为和水是涐水,即今大渡河。

沱水:江水的支流。潜水:在今陕西城固县南,汉水的支流,《水经注》称其为涔水。另外嘉陵江中游的一段古时也称潜水。桓水:即白水,今名白龙江。

沔水:汉水的上游称沔水。

古梁州遗迹

【龙冈寺石器文化遗址】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郑县石拱乡梁山南坡。据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发掘,在龙冈寺及其附近中梁山一带采集到近千件石器,类型有砍砸器、石球、石片、石锤、石砧等。据鉴定,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晚一阶段遗物,据今约二三十万年;同时,还发掘出原始社会母系氏族遗址墓葬群落,有原始人遗骸及小孩瓮葬罐;出土有石器、骨锥、骨箭头、装饰品等200余件;发现储藏物品的仰韶文化窟穴33个,内有石凿、石刀、石铲、石磨、骨针、三足陶罐、陶碗、圈足碗等。在两处石器时期墓葬中出土2000多副完整随葬品,内有玉铲10多副,为仰韶文化中首次发现的玉制生产工具;还发掘有属于龙山文化遗物的黑陶罐、黑陶鼎及黑陶片。先后发掘出5座完整的李家村文化墓葬,434座完整的仰韶文化墓葬。龙冈寺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研究我国旧石器与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传承及汉中古人类栖息、繁育的重要实证。

【李家村文化遗址】 位于西乡县城南葛石乡和平村。先后发掘出石斧、石锛、石铲、砥砺器、刮削器、陶罐、陶鼎、陶碗、陶盂、陶锉等,其中以圈足碗、三足器、平底钵及扁平磨光双弧刃石铲等最具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还发掘出墓葬区 1处,瓮葬罐2个,房屋遗址1处,并有鹿角、兽骨等。据鉴定,遗址距今7000年以上,处于母系社会阶段,属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专家认为,“李家村文化是探索仰韶文化前身的一个较可靠的线索”,“是联系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早期文化的纽带。”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将西乡县李家村遗址正式命名为“李家村文化”,作为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标志。

【褒斜栈道及石门摩崖石刻】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褒斜栈道为战国到清代关中通往汉中及巴蜀穿越秦岭的主要道路,南起汉中城北15公里的褒河谷口,北至陕西眉县城西南15公里的斜谷口,全长235公里。沿山谷碥崖凿石架木,建造桥阁,以通行旅,历代屡毁屡修。是中国古代最浩大的陆路交通工程。褒谷口北鸡头关下的石门,为东汉永平九年(66)凿通的世界最早的人工通车隧道。栈道沿途及石门内外刻有100多方汉魏至明清铭文题诗等,主要有东汉《石门颂》、《衮雪》、北魏《石门铭》等“汉魏十三品”,是研究古代政治、军事、交通、科技、水利、文化的重要石刻资料,在中国书法史上价值极高,日本书道界称为“汉中石门,日本之师”。1970年建修石门水库时,石门及其附近栈道没于水库中,“汉魏十三品”书法精品被凿迁至汉中博物馆。1995年在水库大坝以外恢复重建350米栈道,以供游人观赏,其余大多废毁,仅存部分栈孔、路基等遗迹。

【古汉台】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中市城内东大街,占地7000多平方米,台高8米。相传为刘邦被封为汉王,就国南郑驻跸之处。现为汉中市博物馆。古汉台上有明清建筑望江楼、桂荫堂、镜吾池、洗心亭、清辉亭、竹林阁、东华亭等古建筑。现辟有“褒斜栈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展馆,陈列有“汉魏十三品”等主要石刻珍品;还设有汉中革命历史文物展馆、汉中出土文物展馆。台东南侧有饮马池,相传为刘邦饮马处。

【拜将坛】 位于汉中市城区南环路中段,占地面积7840平方米,正中两座方台各高3米余,北台上建无墙殿3间。相传是刘邦为汉中王时,拜韩信为大将军处。

【张良庙】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为西汉初张良隐居避谷处。位于留坝县城北18.5公里紫柏山下庙台子街,为北方殿院式与南方园林式相结合的建筑群,占地约15000平方米,有楼、亭、殿、阁、廊、舍共200多间,建筑错落有致,有山、水、园林、奇木异竹,楹联匾额、摩崖石刻,相映成趣,是陕南最大的古建筑群落。主要有照壁、进履桥、大山门、灵官殿、东华殿、什方堂、云水堂、钟楼、鼓楼、药王殿、财神殿,观音殿 、娘娘殿、三清殿、上官厅、下官厅、茅厅、五云楼、授书楼等,多为明清时建筑、庙院内外山崖上明清至民国时石刻甚多,周围自然景观幽雅清静。

【张骞墓】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城固县城西1.5公里的饶家营村,为著名的西汉外交家、丝绸之路开拓者博望侯张骞之墓。墓呈覆斗状,高8米,长宽各15米。墓前有碑4通及汉代石雕“石虎”2尊。抗日战争时期,西北联合大学曾初步发掘,出土西汉“博望侯 ”印封泥。近年辟为张骞纪念馆,修建仿汉式大门及拜殿一座。

【李固墓】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城固县柳林镇李固庙村,为东汉太尉李固之墓。墓南北向,长42米,宽23米,高6米。现有南宋及清碑各1通。墓前有石狮、祠庙等。

【蔡伦墓】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为东汉造纸术发明家龙亭侯蔡伦之墓,位于洋县东15里龙亭镇龙亭村。墓南北向,呈覆斗状。墓地长97米,宽33米,冢高10 米。墓前有明清碑3通,有祠,主要建筑有山门、前殿、拜殿、大殿、戏楼、坟亭等。

【武侯墓】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三国时蜀汉丞相忠武侯诸葛亮之墓。位于勉县城南5公里定军山下,占地20多顷。蜀汉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伐魏病逝五丈原,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需器物。”历朝为纪念诸葛亮修建墓地,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物,主要有大殿、墓亭、大庙等。墓呈覆斗形,围60米,冢高6米,墓两侧有胸径1米的桂花树各一株,传为汉桂,人称“护墓双桂”。墓园内有房舍40多间,有历代题咏碑铭、楹匾多幅。现建有武侯墓文物管理所。

【武侯祠】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勉县城西4公里的老城乡108国道南侧,南北长250多米,东西宽150多米,占地约3顷。祠原在城南5公里的定军山下武侯墓侧,始为蜀汉景耀六年(238)春奉后主刘禅诏所建,为国内最早的武候祠。明正德八年(1513)都御史兰璋以为春秋致祭涉江不便,移祠于县城侧当年诸葛亮行营处,即今祠。现祠内主要建筑为明清时物,有戏楼、东西辕门、牌楼、琴楼、钟楼、戟门、大殿、献殿、观江楼等。祠内有唐至民国碑石多通,匾额、楹联、题刻多幅,有珍稀木本旱莲树1棵,有新建回廊式碑林1座。祠附近西有诸葛亮活动遗址读书台、仿草庐、雅音阁、古阳平关等;祠东有马超墓、刘备自立汉中王处、诸葛亮造木牛流马处等遗址。

【马超墓祠】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勉县城西4公里武侯祠东邻,108国道北侧,为三国时蜀汉骠骑将军马超之墓,蜀汉章武二年(222)建。墓基围长56米,冢高3米。祠存正殿3间,内存石碑数通。

【开明寺塔】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洋县城内。唐初建开明寺,开元年间(713~741)建塔,为砖体结构,13层,高30米,须弥座,二层以上塔身四面有佛龛52个,饰有方形单层小塔100个,各层四角有风铃。

【灵崖寺】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略阳县城南7公里嘉陵江东岸文玉山西坡。寺由两个天然石崖洞穴组成,围绕石崖洞穴建有八角亭、大山门、二山门、望江楼、大佛殿、观景亭、观音殿等;石窟内外山崖上有唐、宋、明、清各代摩崖石刻多方,移有著名的汉代石刻《 阁颂》,有“陕南小碑林”之称。始建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历代屡有修葺,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物。

【智果寺】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洋县城西14公里的谢村镇智果村。始建于唐代仪凤年间(676~679),宋、元、明、清代屡次重修。明万历十四年(1586),万历皇帝之母捐赠佛经4000多卷(册),并命太监及知府重修寺院,增建藏经楼一座,筑城二里许,开挖护城河壕,使寺内楼殿廊庑齐全,并有塔林一处。现存藏经楼、大佛殿及护城河遗址,有“圣谕碑”等宋、明、清碑数通,保存明代皇室所抄赠佛经2000多卷(册)。

【净明寺塔】 又称东塔,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中市东关小学内。寺及塔始建年代不详,1955年维修时发现塔顶有压角铁狮子一对,上铸“庆元四年,洋州城西街李子明谨舍”,推知为宋代建筑(或重建)。原为方形单层多檐式砖塔,13层,后上两层坍塌,现为11层,高15米。

【杨从仪墓】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城固县宝山乡丁家村 水河东岸。墓建于南宋乾道五年(1169),冢长8米,宽6米,高4米。杨于南宋时跟随抗金名将吴 、吴 ,屡立战功,升和州防御使、洋州知州,赐爵安康郡开国侯。曾在城固、洋县一带兴修水利,筑杨填堰,遗惠至今。墓前有祠。

【五门堰】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城固县北15公里桔园乡 水河西岸。相传汉初萧何、曹参在此建堰。元代至正八年(1348),城固县令蒲庸将并列的两条渠首改建为五个洞口进水,东二西三,洞口形同五门,高广皆2米左右,可自由启闭,并改土渠为石渠;此后,明、清、民国各代迄今,屡有整建扩修,灌田数万亩。

【良马寺觉皇殿】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洋县城西16公里, 水镇五丰村,寺建于元代中统二年(1261),历经 水泛滥及兵燹,现仅存觉皇殿一座。殿高约12米,长18米,宽15米,为本市仅存元代建筑。

【圣水寺】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郑县城东10公里圣水镇马家嘴村山脚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历代屡有建修。寺内及近侧有青、白、黄、乌、黑五色泉,人称“五龙泉”、“圣水”;有胸径约2米的桂花树一棵,相传为西汉初萧何手植。寺内现存主要建筑有山门、大殿及凉台亭阁等。

【江神庙】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略阳县城东侧邮电巷,庙前原为水西门,是嘉陵江上往来船只停泊的重要码头。庙原名王爷庙,大约始建于明代,清代道光二十二年(1842)重修,庙现有建筑为三联两院殿舍,建筑面积1210平方米,为典型的氐羌建筑风格,上画氐羌人物、高浮雕人物故事及兽头图案画,是研究古代氐羌文化的重要文物。

【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洋县华阳镇红石窑村。1935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二十五军在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等率领下,战略转移至华阳,建立华阳苏维埃政权。红二十五军司令部驻红石窑村,现有房舍一院,留有当时标语等。

【梁州书苑】坐落在汉中洋县城北牛头山下,与朱鹮风景区毗邻,与西城高铁相望,这里景色宜人,交通便利。一栋现代时尚的五层建筑,掩映在小区里。我们一行驱车到达的时候,梁文源先生和夫人早已在路口等候多时。下车的那一刻,当梁先生和夫人一一与我们握手问好时,我们已被先生一家的热情和随和感动了。在移步到梁州书苑门前,映入眼帘的红烧是一尊挥手的毛泽东塑像,让人顿生一种久违了的亲切感。栅栏内布满了绿植和花草,大门的门楣上,镌刻着《梁州书苑》四个俊秀的行书大字,不由得使我们对先生的文化气息和氛围所感染。

褒姒故里    褒姒,姒是她的姓,褒国(今陕西省汉中市中部、留坝县以南地区)人。

世界上最早的人工交通隧道之一

栈道之乡    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栈道,是石门最耀眼的文化精品。《战国策·秦》记载“栈道千里于蜀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金银斗风光

陕西省褒河森林公园位于秦岭南麓,褒河下游,距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汉中市北郊15公里。

褒河水库    石门水库位于陕西汉中市境内,属于褒河中游上的大(2)型水库。水库于1969 年开工,1973年开始蓄水,1979年竣工。褒河,古称褒水,又有山河、乌龙江、黑龙江之称,元代一度称紫金河,明代称褒谷水。


说到褒河鲜鱼,可追溯到《诗经》中“南有嘉鱼”这首诗。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在《蜀都赋》中说:“嘉鱼出于丙穴,良木攒于褒谷”,可见褒河鲜鱼已有悠久的历史。在石门水库附近,聚集着很多餐馆,都是擅长做鱼。褒河鱼的做法较多,以麻辣口味为主,再配以粉带、豆腐、土豆、魔芋等。除此之外,还有酸菜鱼、番茄鱼、干煸鱼等不同口味,以满足顾客的各种需求。

镇上有褒河鲜鱼一条街。全镇共有农家乐近200家…

历史名堰--山河堰

山河堰,因褒河又名山河水而得名,又因“汉相国酂侯(即萧何)、懿侯(即曹参)之所肇创”又称箫曹堰。是中国古代陕西汉中引褒水灌溉农田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与关中的郑国渠、白公渠和四川的都江堰齐名于世。创修于刘邦为汉王都南郑时,是汉中最早的灌溉工程。

梁州梦   元稹

是夜宿汉川驿,梦与杓直(李建)、乐天(白居易)同游曲江,兼入慈恩寺诸院,倏然而寤,则递乘及阶,邮使已传呼报晓矣。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

廉泉让水

      南北朝时,宋明帝年间(465—471年),梁州辖今陕南、四川、黔北等广大地区,州治南郑(今汉中汉台)。一次梁州州将刘亮派范柏年[据《南齐书》载,范柏年,梓潼(今四川梓潼)人。]进京觐帝咨事。来到京城后明帝与他闲谈时,戏问范:“爱卿,广州有水名曰贪泉,据说那里出的贪官均与饮此水有关,此事你可听说没有?”关于广州贪泉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晋时,广州石门有一奇泉,谁饮了此泉之水,就会视钱如命,贪得无厌,故人称“贪泉”。那时广州弊政猖獗,均传与此有关。后来朝廷命吴隐之出任广州刺史,让他除弊兴利。吴到广州首先喝了贪泉之水,并说:“为官贪廉与泉水何干?”同时呤诗一首言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变心。”意思是说前人道饮了贪泉之水就会思念千金之财。如果让伯夷、叔齐这样的清廉者饮用,他们是绝对不会变得道德沦丧的。吴任职期间,从严治吏,为官廉洁,广州风清弊绝。明帝不等范思索,又一语双关地问道:“梁州是否有这种地名?”范稍加考虑而答:“圣上明察,梁州唯有廉泉、让水、文川、武乡。”廉泉、让水为古水名。前者为今南郑县濂水,后者为今汉台区武乡镇。明帝再问:“爱卿宅居何处?”范答:“卑臣寒舍居于廉、让之间。”范柏年巧妙对答无懈可击,既说明他任职之地民风淳朴、人性谦逊,又暗示自己为政清廉,不事权贵,受到梁州人民称赞。这就是“廉泉让水”典故出处。此后,逐渐约定成俗,“廉泉让水”作为风尚朴实的褒词。人们又常用廉泉让水来赞美一方人才荟萃、节俭礼仪成风。清代诗人黄作柽曾有《廉泉让水歌》一首,后几句为:“世风习贪诈,溪壑嗟难填。渴害心为害,尘襟谁涤涧?我愿来此地,卜居远市廛。置身廉让间,仰企范柏年。”诗人对世风日下,贪诈横溢,私欲难涤发出愤叹,愿效法范氏超脱污浊,置身清廉。几年前,汉中博物馆西大门外贴有引典故引伸而来的楹联:“文川武乡英雄地,让水廉泉礼仪邦”,在此典故诞生地悬贴这幅楹联,用来赞美汉中人才济济,民风淳朴,可谓意味深长。

水调歌头 汉中

赫赫汉中郡,南郑古梁州。秦岭巴山屏障,栈道石门幽。饮马池边台阁,拜将坛前榆柳,大汉说从头。古桂修篁里,纵目望江楼。 张骞馆,蔡伦庙,各千秋。定军山下故垒,八阵战图遒。羽箭雕弓身手,铁马秋风诗赋,豪气壮金瓯。汉沔玉盆地,苍莽翠烟浮。

清  吴伟业   《圆圆曲》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  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相见初经田窦家,侯门歌舞出如花。  许将戚里箜篌伎,等取将军油壁车。

  家本姑苏浣花里,圆圆小字娇罗绮。  梦向夫差苑里游,宫娥拥入君王起。

  前身合是采莲人,门前一片横塘水。  横塘双桨去如飞,何处豪家强载归。

  此际岂知非薄命,此时唯有泪沾衣。  薰天意气连宫掖,明眸皓齿无人惜。

  夺归永巷闭良家,教就新声倾坐客。  坐客飞觞红日暮,一曲哀弦向谁诉?

  白晳通侯最少年,拣取花枝屡回顾。  早携娇鸟出樊笼,待得银河几时渡?

  恨杀军书抵死催,苦留后约将人误。  相约恩深相见难,一朝蚁贼满长安。

  可怜思妇楼头柳,认作天边粉絮看。  遍索绿珠围内第,强呼绛树出雕阑。

  若非壮士全师胜,争得蛾眉匹马还?  蛾眉马上传呼进,云鬟不整惊魂定。

  蜡炬迎来在战场,啼妆满面残红印。  专征萧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车千乘。

  斜谷云深起画楼,散关月落开妆镜。  传来消息满江乡,乌桕红经十度霜。

  教曲伎师怜尚在,浣纱女伴忆同行。  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

  长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  当时只受声名累,贵戚名豪竞延致。

  一斛明珠万斛愁,关山漂泊腰肢细。  错怨狂风飏落花,无边春色来天地。

  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君不见,馆娃初起鸳鸯宿,越女如花看不足。

  香径尘生乌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绿。  换羽移宫万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

  为君别唱吴宫曲,汉水东南日夜流!

梁州令(中吕宫)  宋代:柳永

梦觉纱窗晓。残灯掩然空照。因思人事苦萦牵,离愁别恨,无限何时了。

怜深定是心肠小。往往成烦恼。一生惆怅情多少。月不长圆,春色易为老。

梁州令垒韵   宋代:晁补之

田野闲来惯。睡起初惊晓燕。樵青走挂小帘钩,南园昨夜,细雨红芳遍。

平芜一带烟光浅。过尽南归雁。俱远。凭栏送目空肠断。好景难常占。

过眼韶华如箭。莫教鶗鴂送韶华,多情杨柳,为把长条绊。清樽满酌谁为伴。

花下提壶劝。何妨醉卧花底,愁容不上春风面。

梁州令    宋代:晏几道

莫唱阳关曲。泪湿当年金缕。离歌自古最消魂,闻歌更在魂消处。

南楼杨柳多情绪。不系行人住。人情却似飞絮。悠扬便逐春风去。

梁州令    宋代:欧阳修

红杏墙头树。紫萼香心初吐。新年花发旧时枝,徘徊千绕,独共东风语。

阳台一梦如云雨。为问今何处。离情别恨多少,条条结向垂杨缕。此事难分付。

初心本谁先许。窃香解佩两沈沈,知他而今,记得当初否。谁教薄幸轻相误。

不信道、相思苦。如今却恁空追悔,元来也会忆人去。

梁州令·   宋代:晁补之

二月春犹浅。去年樱桃开遍。今年春色怪迟迟,红梅常早,未露胭脂脸。

东君故遣春来缓。似会人深愿。蟠桃新镂,双盏相期,似此春长远。

梁州令    宋代:晁端礼

各自寻思取。更莫怨他人做。如今剗地怕相逢,愁多正在相逢处。

人前不敢分明语。暗里频回顾。罗襟滴泪无数。匆匆又是空归去。

梁州记    南朝宋·刘澄之

武侯垒

  武侯垒东南有定军山。入山八十馀里,有诸葛武侯墓。钟会征蜀,

       至汉州,祭亮之墓,令军士不得於墓刍牧樵采。今松柏、砷铭俨然。

白水关

  关城西南百八十里有白水关,李固解印绶处也。

温泉

  汉水南有温泉,周围数千步。冬夏常沸涌若汤,其热可熟鸡子。

盟坛

  沔阳城在汉水南,旧萧何所筑也。刘备为汉王,权住此城,盟於城下。今门外有盟坛犹存。

诸葛井

  诸葛亮宅有井,深四尺馀,口广一尺五寸。累砖如初开雲。

雁塞

  梁州县界有雁塞山,传云此山有大池,水雁栖集之故,因名曰雁塞。

“梁”的起源传承   高万须

      中国“梁”可谓其多。历史上带“梁”的方国、王国、侯国,比比皆是;由此留下带“梁”的山名、水名、地名,数不胜数;由“梁”产生的梁姓,遍布全国;嵌“梁”的词语,不胜枚举。“梁”始于何时何地,又是如何传承的呢?

梁姓尊奉夏禹时期的伯益为得姓始祖,以其封国“梁”为族姓。诸多古籍记载:伯益佐禹治水封于梁。伯益梁国在哪里?在中岳嵩山南部、箕山之阳的梁山(今汝州市大峪山区)。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汝水又东,黄水注之,水出'梁山’,东南经周承休县故城东……”

然而,“梁山”始名当非常久远。大约8000年前,人祖女娲被封于“汝水之阳”(《世本·氏姓篇》:“天皇封弟娲于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建立女娲国(《山海经》载为“女子国”),并受旨“统领中州”,女娲国即为诸方国之首(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女娲国的位置就在今汝州市大峪镇一带的山区。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功德无量。天皇伏羲仙逝后,女娲即为众望所归的天皇。女娲国位于汝水之滨,汝河因此而得名。当时,洪水泛滥,沟满河平,大峪一带是一个偌大的湖泊,周围是连绵起伏的山脊和山岭。人称这个湖泊为“水峪”(明清之时,大峪一带名为“水峪里”),称这些山脊和山岭为“陵”或“梁”。 女娲国人出行走“山梁”,捕鱼建“鱼梁(围堰),搭舟为“桥梁”。这里成了水美“梁”多的地方,真正是“水泊梁山”。人们就把这一带称作“梁山”。这就是“梁山”之名的由来。(见高万须文《远古女娲国与中国“梁山”考辨》)女娲皇及其所领导的女子国长期在汝州一带生产生活,其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以及地名等对整个中原乃至全中国都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大约6000年前,轩辕黄帝在嵩山建立有熊国。梁山地区(汝州大峪山区)也是有熊国域一部分。轩辕黄帝带领臣民在此治山治水,垦田桑蚕,大力向农耕社会发展。轩辕黄帝凿开石界岭,开辟黄涧河,撤出梁山水,开垦大峪川,并向嵩山以南汝河川地发展。他将心爱的次子昌意分封于开辟的黄涧河沿岸及其以西的汝川,建立鄀国(后世把汝水写为若水,因而称为鄀国或若国),其国都就在黄涧河西岸的“白茅台”(阎村遗址)。昌意之子颛顼帝(又称高阳)就诞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青少年时期。汝州是颛顼帝故里。黄帝晚年也在此生活并终老葬于此处(《帝王世纪》载:“黄帝居若(汝)水”),闻名中外的“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就是黄帝的寝棺。可以说,汝川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山间川地,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涧河堪称中华帝河(见高万须文《中华帝河——黄涧河》)。

4000多年前,禹的父亲鲧被帝尧封于崇(即中岳嵩山)。当时,洪水肆虐,百姓愁苦不堪。帝尧听从四岳的建议,让鲧治水。鲧用障水法(即堵水),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尧接着又命鲧的儿子禹接任治水之事。他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以疏导河川为主,疏通了九河。有一个名为伯益的人协助大禹治水,功绩卓著。

伯益,又称大费,偃姓,伯为爵称,古文献又写为伯翳、伯蘩、柏翳、伯鹥、柏益、化益、或只写益。伯益年轻时,就表现出非凡的才华。他发明了占卜岁时吉凶的方法,最早发明了打井取水的技术。伯益“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后世尊称他为“百虫将军”。伯益和大禹共同治理洪水,疏浚九条河道。他们疏通济水和漯水,使之注入大海;开掘汝水和汉水,疏导淮水和泗水,使之流入长江。这样,中原地区才能够垦田种庄稼。伯益的才华得到了帝舜的赏识,将自己美丽的小女儿姚氏嫁给了他(《史记秦?本纪》:“妻之姚姓之玉女”)。《左传》载:伯益“佐禹治水封于梁。”《风俗通》载:“伯益治水封于梁。”《路史?后记》载:伯益“佐禹治水,封之于梁。”也就是说,伯益佐禹治水有功被帝舜封于梁山,建立梁国。

当时轩辕黄帝的故地汝州梁山已是富饶美丽的农耕中心,可谓遐迩倾慕,功高名赫的伯益被封于此地正是理所应当。大禹所建的夏朝国都登封阳城(今登封告成镇),或箕山南麓的阳翟(今禹州市)都距梁山不远(30公里之内)。伯益的父亲是当时大名鼎鼎的皋陶。他帮助大禹当上了华夏部落联盟首领,夏禹对其非常感激和信任,打算把自己的王位禅让给皋陶,不巧皋陶不久去世。《战国策·燕策》说:“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随后,夏禹又指定伯益为自己的继承人,并授政于伯益,让自己的儿子夏启为臣。大禹晚年以夏启治理天下能力不足为由,把王位传给伯益。)《路史·后记》载:“舜嬗禹,禹巽于益,辞焉。”(帝舜把王位传给夏禹,夏禹又把王位传给伯益,伯益辞而不受。)《史记·夏本纪》载:“帝禹东迅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之前,许由避唐尧和夏禹避商君都在此山。汝州梁山就在“箕山之阳”。伯益学习许由和夏禹也隐居于此,而最为重要原因就是梁山是他居家的地方。夏启当政六年之后,却密谋将伯益杀害。(《竹书》载:“益为后启所诛。”伯益死后,夏启假惺惺地厚葬伯益,每年都隆重祭祀。(《越绝书·吴内传》:“岁善牺牲以祠之。”)

自夏之后,汝州梁山很有可能被称为峤(乔、桥)山。当时有名为“峤”的山名(见《康熙字典》。“桥(峤)”与“梁”合称为“桥梁”或“峤梁”,其义是“石绝水(石堰断绝水流)”或“陵绝水(山陵断绝水流)”。汝州大峪山区原本正是这样的地理特征,也即“峤山”或“梁山”或“桥梁山(峤梁山)”。《史记·五帝本纪》所载:“黄帝崩,葬桥山。”“说山则作峤”,因此准确地说,应为“峤山”而非“桥山”。黄帝的真陵在汝州。

由于伯益受到广泛的崇敬,其梁国之“梁”对后世的影响不仅广泛而且深远。“梁”成为重要之地的代称。

中国最早的文献汇编《尚书》中《禹贡》说,“禹定九州”把中国(当时)分为九州:兖,青,徐,扬,荆,豫,梁,雍。这是最早有“梁”的记载。有人说,《禹贡》是战国时人的托古之作,夏禹之时当无梁州。不过,8000年前,自伏羲、女娲之时起即有“汝水之阳”女娲国“梁山”之称,夏禹之时又有“箕山之阳”伯益“梁国”之名,西南崇山峻岭地区命名为“梁州”不无可能,其名仿袭中原之“梁”颇为恰当。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春秋时作品)中有“奕奕梁山,维禹甸之”之句(《诗经·大雅·韩奕》)。据说,该诗记述西周宣王时陕西韩城和梁山之事。但是,对该诗所称之“韩城”和“梁山”的位置存在很大争议。假如这个“梁山”存在为实,其地本为“梁州”之域(《尚书·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其名与中原伯益梁国联系紧密。

还有人说,陕西韩城附近春秋时建有梁国称为“少梁”,不久被秦所灭,后改为夏阳。对此“梁国”的封建时间说法混乱,难以确定。假如这个“少梁”或“夏阳”属实,其名当由“夏禹阳城”人徙此而定,或由它处梁姓后人传入。

公元前365年,魏国将国都从山西夏县安邑迁至仪邑(今开封市),改称大梁,其国又称梁国。其名必定与夏代伯益后裔迁徙相关。

西汉时汉高祖将砀郡封给彭越为梁国,建都于定陶(今河南省睢阳县)。此地为战国时魏国(又称梁国)故地。其名属沿袭旧名而来。

公元502年,南朝齐代的最后一个皇帝萧宝融将齐朝的统治权转给梁王萧衍,萧衍在建康称帝,将国号定为大梁。公元907年—923年,朱温在开封建立梁朝,史称后梁,开封仍称为大梁。1949年8月,山东省依据“水泊梁山”(原名寿良山)成立梁山县。公元553年,四川省设立梁山县,因与山东省梁山县同名,于1952年12月,改为梁平县。中国还有曲梁、吕梁、谷梁、解梁、高梁等地名。

“梁”之名,或由伯益后裔带到它处,或由后裔之后再播另处,或由他人崇“梁”而名地,或由早期地名沿袭下去。

几千年来,“梁”在汝州本地也得以直接传承。

武王姬发灭商后建立周朝,大兴封建,分封“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其中“葛封于梁国。”(《左传》)此“梁国”即为原伯益梁国(汝州梁山)。

春秋初时,周平王姬宜臼将其次子姬唐分封至汝州梁山(《路史·后记》“平之子三:长曰精,封纵,为纵氏。精,纵氏。次曰唐,封梁山,为梁伯。少曰秀,封汝川,谓之周。”又《路史·国名纪》:“梁,平王子唐,封南梁也。今汝州,治梁县,有梁山,人称梁伯。”

战国之时,汝州战争频仍,史称南梁、上梁和三梁(《读史方舆纪要》:“战国时,谓之南梁,以别于大梁、少梁。亦谓之上梁。亦谓之三梁。”)

周朝的末代天子周赧王被降为“周公”贬封“梁”之故园汝州梁城(《东周列国志》:“秦王意怜之,以梁城封赧王,降为周公,比于附庸。”)

秦朝在汝州惮狐聚始设梁县(《地理志》:“秦灭西周,徙其君于此,因乃县之”)。汉初在周赧王封地古梁城设置梁县。梁县建制一直延续到明朝。

西汉之初,在三川郡与颍川郡之交界黄涧河以东欲设梁县城,后改梁瞿乡,至今人称此地“古梁乡”。

东汉开国名将、二十八宿之首邓禹和唐朝名相姚崇被封梁侯,其封地都在梁县(今汝州)(《资治通鉴》:“闰月,乙巳,邓禹上大司徒、梁侯印绶;诏还梁侯印绶,以为右将军。”)

宋元明之时,曾有多名功臣名将被封“梁县男”称号,如“格辅元,官尚书、平章事、梁县男”、 哈喇鲁·虎哥赤“归葬汝州东吴氏堡之原,追封梁县男”。

如今,汝州市内,仍有十多个梁姓村子。大峪山区还有梁家陌、梁家寨等村子。与大峪镇相邻的白栗坪乡半数以上人口为梁姓。这些梁姓足以表明汝州大峪山区确为“梁”的发源地。

由“梁”而产生的梁姓也播迁广远。

梁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28位。梁姓的主要源流有:1.《元和姓纂》载:出自伯益后裔,以国为氏。2.《路史》载:“周平王子唐封南梁,安定梁出此”。春秋时周平王之子唐封于梁山(战国时称南梁,今河南汝州市),南梁被楚所灭,其子孙以“梁”为氏,战国之后有播迁至甘肃安定以及陕西、山西等地。3.《通志·氏族略》载:战国时,“韩、赵、魏三家分晋”后,魏国迁都于大梁,又称梁国,后有人以“梁”为姓。

《左传》、《风俗通》、《路史》都有记载:“伯益佐禹治水封于梁。”此即伯益梁国(今汝州市)。帝舜还赐他嬴姓,他是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伯益的后裔以及国民有以伯益封国为姓。其子孙不断繁衍播迁,现已遍布全国各地。梁姓的始祖是伯益。汝州是梁姓的发源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