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语说文|“诺、唯、是”:应答有不同

 新用户79795753 2024-03-28 发布于贵州

编辑说

      在以汉唐为背景的历史剧中,臣子应答君王时,常用“诺”。这样的用法有没有问题?“诺”和“是”等其他的应答语有何区别?请看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钟晓云的解析——




诺、唯



从多年前的电视剧《汉武大帝》开始,一些以汉唐为背景的历史剧使用“诺”来表示臣子领受命令时的应答。近年,越来越多的历史剧沿袭了这种颇具古风的做法。有人根据《礼记·曲礼》“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的记载认为,“诺”只在上对下时使用,“唯”才是下对上的用语。实际上在秦以后,“诺”和“唯”已经开始混用,没有严格的区分。唐代孔颖达在为《礼记》作疏时已指出“但今人称'诺’,犹古之称'唯’,则其意急也”。因此,汉唐历史剧中称“诺”是合乎历史事实的。

“诺”虽然不再是今天的常用词,但很多包含“诺”的词语是我们熟悉的,比如“诺言”“许诺”“承诺”“一诺千金”“唯唯诺诺”。由这些词语和成语可以知道,“诺”表示“答应去办理事情”的意思。“诺言”是答应去办理某事所说的话,“许诺”“承诺”是答应去办理某事,“一诺千金”形容说话算数,“唯唯诺诺”形容顺从地答应办理某事。由此可见,“诺”是古代专门表示应承办理某事的一个词语,后来还使用“得令”“遵命”这样的词语表示这种意义,但这些词语都产生得较晚,并不适合出现在汉唐历史剧中。





“是”也可以用于应答,但并不具有“诺”的含义。现代语言中,“是”的主要作用是表示判断,类似于古代语言中的“然”,反义词有“否”和“非”。从对话过程来看,对于别人的说法,先要有所判断,同意的时候说“是”,不同意的时候说“否(不是)”,然后,才会答应或者不答应办理某事。这是思维上两个全然不同的阶段,因此“诺”跟“是”的意义有较大的差别。
“是”的使用范围非常宽泛,在对话中,只要涉及评判对方的意见,都可以用“是”。在历史剧中,如果表示对君主意见的赞同,可以用“是”,不能用“诺”;“诺”只是在领受命令时才用,使用场景比较固定。有些影视剧在对话中用“诺”表示同意别人的意见,是不正确的。即使在今天,表示“答应去办理事情”,我们也一般不用“是”,而是用“好”或者“行”。“好”或“行”既可以是下对上,也可以是上对下,使用范围宽泛;这与历史剧中上对下发出命令时的情景不相符,不如“诺”贴切。

在历史剧中使用“诺”,突出了领受命令的特定场景,强调了这不是普通的答应办事,更不只是对君主的意见表示赞同。在很多历史剧场景中,这一声“诺”彰显了领命者执行命令的决心,这个效果是其他应答词达不到的。恐怕这也是历史剧都越来越钟情于使用“诺”的原因吧。

(改编自《语言文字报》2024年1月3日文章《

(改编自《语言文字报》2024年1月3日文章《“诺、唯、是”:应答有不同”》;作者: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钟晓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