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文化 | 清明节的来源、习俗与禁忌,来看看你知道多少?

 顿悟917 2024-03-28 发布于四川

一.清明节的起源及演变
清明既是一个节气,又是一个传统节日,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汉魏以前,清明只是一个农事节令,春分后的一个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春秋战国时,清明衍化为一个祭祀节日,来源于寒食节,用来纪念
春秋战国忠臣介子推的节日。


相传,春秋时期的忠臣孝子介子推,割下自己的大腿上的一块肉,为流亡的晋文公重耳充饥。后来晋文公为国君后,介子推不愿为官,携老母深居于绵山山里。

晋文公为了逼介子推露面,听信小人谗言放火焚山,介子推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

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下令将放火烧山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每逢寒食节禁止生火,表达追怀之意。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把绵山改成介山,山上建立祠堂祭奠介子推。

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令百姓家家门挂柳枝,扫墓栽柳。

自那后,寒食节,人们会前往祖先坟墓烧香祭拜。


▼到三国时,魏武帝曹操下令取消寒食节。

三国归晋后,因春秋时晋国与晋朝之“晋”同音,出于对晋地怀念,禁火寒食之俗又恢复,逐渐又成为全国性的汉民族节日。

另外,清明节还融合了上巳节的习俗。上巳节是农历三月初三,据传是为祭祀始祖黄帝的诞辰日。古人在上巳节举行祓禊、祭祀、踏青、曲水流觞等民俗活动。

至唐朝,清明节融汇了清明、寒食、上巳三节习俗内涵,并将清明节扫墓被正式编入礼典,成为了官方规定的节日,并一直沿袭至今。

▼宋元时,清明节取代寒食节,上巳节逐渐淡化,清明节形成了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的传统节日。


▼明清时期,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更为盛行。


民国时期,将清明节定为国定假日,也称民族扫墓节,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习俗


二.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还有许多传统习俗和活动一直流传至今,如插柳、踏青郊游、吃青团(艾粑粑)、植树、放风筝等。


清明节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三.清明节的禁忌

1.病人、老人、小孩、孕妇不要陪同去扫墓。这几类人身体是比较虚弱的,墓地阴气重,容易受到阴气的侵蚀。

2.扫墓祭祀时间“赶早不赶晚”,祭祀要在上午进行,通常下午不扫墓祭祀。如果路途遥远,最好要在下午三点前完成扫墓拜祭。

3.扫墓祭祀,穿衣素雅。清明节是一个“缅怀先人”的节日,不要穿艳丽衣服。

4.清明节不搬家,不买鞋,因为鞋与“邪”同音,你懂的。

5.清明节扫墓回来,一定要清扫你的鞋子,同时将鞋子的鞋尖朝里,同时勿忘将身上穿的衣服洗干净晾晒为宜。

——写在最后——
放眼古今,尽管清明的含义不断变化和丰富,但清明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早已根植进了中国人的内心。

从古至今,每到清明前后,人们会不远千万里,纷纷回到祖籍,寻根祭祖,扫墓祭祀,焚香烧纸,追思祖先,表达缅怀,这是对生命、人、家庭的珍重,不仅血脉相传,还精神相承。

这就是清明,一个农历的节气,一种情感的寄托,一份文化的传承。一炷香,一叩首,中华文化最纯粹的内核就这样得到了坚守与传承。

   

记得文末点亮在看,赞下顿悟

·古代的官署为什么被称为"衙门"?
·古代官员是怎么休假的?
·古代官员的工资为什么叫"俸禄"、"薪俸"、“薪水”?
·古代的官职左大,还是右大?
·中国古代法律起源及体系形成
·古代处决罪犯行刑时间有哪些讲究?
·男女对偶婚配制度的创立及嫁娶礼仪
·结婚第一夜为啥叫”洞房花烛夜”?
·探寻古蜀人的祖先是谁?
· 王莽钱币来自在哪里,如何制造的?
·师爷,古代衙门独特的智慧群体
·关于照壁的来历、作用及寓意
·关于元旦的来历及习俗
·关于春节的来历、演变及习俗
·为何农历初一叫正月,又有哪些习俗?
·元宵节,有何起源?又有哪些习俗?
·三八妇女节的来历
·在古代班房就是监狱吗?
· 未成年人犯法在古代如何判?
嗨!朋友!!
都读到这里了,你还不关注一下?!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