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起缘何而死?或许他只是一场战略失败的替罪羊

 四地闲夫 2024-03-29 发布于山东
江樵品史
江樵品史
2020-10-30 18:34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公元前257年,咸阳西门十里外的杜邮。驿道上,一片尘土飞扬。一个老人惶恐地肃立道旁,等候着未知的“最后审判”。

等到的是最坏结果:趾高气扬的使者带来了一把王者赐剑,宣读了秦王口谕后,又极不耐烦地催促着。老人一脸茫然地向东望向咸阳城。

路人所不知的是,这个瘦削憔悴的老人,就是曾经名震天下的猛将白起。

“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引剑自刎前,白起愤愤不平地长叹道。

过了很久,白起似乎有所领悟:“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是啊,杀业深重,死不足惜。

于是,横剑自刎,血洒黄土。一代名将的传说就此落幕。

白起死了,但是他的死却如此突然且扑朔迷离,引发后世千古接连不断的猜测分析。有人说他是功高震主,有人说是军权之争,有人则认为他违背人性罪当致死。

可有谁曾想过,白起可能本就是被利用的工具,一开始好大喜功的他就被权力引诱,踏上了一个进退两难的死局。

白起缘何而死?或许他只是一场战略失败的替罪羊

被称为人屠的白起

流血的擢升之路

白起崛起,是个传奇。他的擢升过程,既丰富又简略。

一方面,他作战的记录极多;但与此相反,整个过程中很少看到详细的记录。

就如他的擢升过程,让人们充满了疑惑:为何他提升这么快?他的实际作战能力几何?

一、鸭梨山大的秦昭襄王

对于秦昭襄王而言,压力如影随形,从未消失过。

因为一开始,他的王位就来得有点无厘头。

秦昭襄王嬴稷的哥哥,是秦武王嬴荡,一个大力士。嬴荡特别爱当人面展现他的神力。有一次,他去朝见周天子,在朝堂上他手痒了,和另一个大力士孟说比起了举鼎。在一片惊呼声中,嬴荡举起了200多公斤的龙文赤鼎,然后绕场一周。可放鼎时手一滑,砸断了腿。并因此丢掉了年仅23岁的生命。

但这个空下来的王位,似乎也跟嬴稷没多大关系。宣太后芈月想立公子芾;惠文后则想立公子壮为秦王,并得到老臣樗里疾的支持。两面互不相让,彼此耗上了。

关键时刻,北边搞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跑来插了一杠子,强烈要求立嬴稷为王。秦国诸臣的反应开始是有点懵,而后群起反对。拒绝意味着战争,但人家赵国正处在巅峰时期, 万一打起来可不是闹着玩的。于是秦国不得不接受了赵武灵王的“好意”,最终立嬴稷为王。芈月和魏冉迅速转向,全力支持新王。

公元前307年,嬴稷就这样,带着惊喜、困惑和恐惧登上了他王位。

二、荣耀王权,热血铸就

取得王位的过程有点无厘头,但巩固王权的过程中,则充满了宫斗、军事、外交等诸多因素。

开局就是一幕血腥的宫斗。

公元前307年秦昭襄王即位之初,惠文后和公子壮发起了叛变,公子壮自立为君。

公元前305年,叛军被攻灭。为了巩固尚不稳定的王权,代替年轻秦昭襄王亲政的芈月下令杀掉惠文后和公子壮。

开局就杀掉了太后和王子,芈月背负着巨大的非议。如何消弭非议,转移矛盾?芈月想到了战争。通过不断发动对外战争,将矛盾转嫁出去。

发起对外战争,需要优秀的将军和士兵。所幸秦国早已建立了完善的军功爵制度,收了几个人头就获得多少奖励,一时间秦国军队人才辈出。

白起就是这场海选中的佼佼者。

三、秦军中最能打的人

有人曾认为白起是秦国名将白乙丙的后代。有名门背景,加上一定实力,身居要职并非难事。

然而,白起和白乙丙可能没有任何关系。白乙丙,姓蹇,名丙,字白乙。其父叫蹇叔,是齐孝公姜昭的之子,后经百里奚引荐入秦,成为秦穆公的右相。白乙丙后来因功升为秦国大夫,其后人以“白乙”为姓,并非白起的“白”姓。

有人根据史料推出结论:白起更大可能是楚王室白公胜的后代。

那就意味着,白起的擢升,起码在职业生涯的初期,全是靠打的。

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担任十级的左庶长,领兵攻打韩国新城(今河南伊川县西)。

秦昭襄王十五年(前292年),在灭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后,白起升任十六级的大良造——离顶级二十级彻候仅四级之遥。白起随后发兵攻魏,一举夺取了魏城大小六十一座,为秦的东出崤函奠定了基础。

秦昭襄王十六年(前291年),白起与客卿司马错联合攻下垣城。

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前286年),白起攻打赵国,夺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市西)。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白起伐楚,楚军败,割上庸、汉水以北土地给秦讲和。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秦国再次伐楚,白起先以汉北上庸之军夺取鄢、邓等五座城池(今襄州),而后秦军越过秦楚边境山区,自断后援,分三路快速突进楚境,直围楚国的都城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年),秦军穿插到楚军背后,大破楚军,攻占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焚烧了楚王的坟墓夷陵(今湖北宜昌县西南)。

从白起的履历可以看出:他征战频次极高,有时几乎达到每年一次;战绩极大,歼灭主力,攻占国都,所到之处都取得战略级别的战果。而秦王对于白起不吝封赏,提拔犹如坐火箭。

由此可以得知:1、白起统兵能力极其出色,指挥极具战略思维;2、白起得到统治者的极度信任,得到了指挥重兵的权力,受到了重用;3、秦国在整体战略思维上十分正确,因而作为优秀执行者的白起能够战无不胜。

最后白起被封为武安君,从此名震天下。

白起缘何而死?或许他只是一场战略失败的替罪羊

秦军士兵

咫尺之遥的邯郸

公元前271年,一辆落满尘土的马车,吱吱作响的马车驶近了秦国都城咸阳。

车内有个伤痕累累的中年人,似囚徒、又似奴隶,但深邃的眼神,犹如黑暗中的一道光。

高大坚固的咸阳城门,车水马龙的集市,威武雄壮的士兵……眼前的一切让他神情激动、呼吸急促。他感到似乎逃离了苦难,到达了自己的迦南地。

这个人就是范睢,不久之后,他将成为秦相,提出决定性的战略:“远交近攻”。

也许,范睢的到来,是秦国的利好。但对于白起而言,则意味着一场噩梦的来临。

一、秦昭襄王的野望

秦昭襄王心头一直有一片挥之不散的乌云。

那就是太后芈月和舅舅穰侯魏冉。

他们合作把持朝政41年,让秦昭襄王一度很没有存在感。诡异的是,所有人都一致认为,这很合理。大家真把秦昭襄王当成了一个傀儡。

然而秦昭襄王显然不甘成为傀儡。他派出众多使者到各国搜罗人才,暗中培育着自己的势力。范睢,便是这些人才中的佼佼者。

从一开始,范睢心里就明镜似地清楚:秦昭襄王要的是能够帮他夺回朝政的心腹。

“秦国哪里有王?秦国只有太后和穰侯罢了。”见秦王时范睢故意乱嚷着。

一针见血。秦昭襄王翘首以待、洗耳恭听:“我本该早就向您请教了,正遇到处理义渠事件很紧迫,我早晚都要向太后请示,现在义渠事件已经处理完毕,我才得机会向您请教。我这个人很糊涂、不聪明,让我向您敬行一礼。”

穰侯魏冉、宣太后芈月、还有华阳君、泾阳君和高陵君长期把持国政,他们分享着秦王的权利,是头号政敌。

要打败他们,就必须诋毁他们的思想,另起炉灶、改弦更张,提出更高明的策略。

“穰侯越过韩魏去进攻齐国,这是不恰当的。出兵少了,就没有削弱效果;出兵多了,劳师动众反而伤害了秦国。”是啊,劳师远征,拉长了补给线,增加了钱财物的损耗,取得几个城池的胜利,利润低而成本高,是极不划算的。因此,有必要展开一场降低成本、减少跑冒滴漏的改革。

“必须先亲近中原国家把它作为掌握天下的关键。从而迫使楚国、赵国、齐国等强国依附。”范睢提出了通吃“窝边草”的新策略。“先用厚礼靠拢,不行就用土地收买,再不行就发兵攻打。”范睢说。

“远交近攻”策略首次被提出来。

战略上改革,人事就要变动。芈月被迫下台,穰侯、华阳君、泾阳君和高陵君等权贵被赶出秦国。

在范睢的支持下,秦昭襄王终于尝到当家作主的甜美滋味。接下来,他要证明自己,让秦国威震天下。

白起缘何而死?或许他只是一场战略失败的替罪羊

范睢自荐

二、战略冒进与强弩之末

远交近攻,有效降低了进攻的成本。这种集约型的扩张方式,正是秦国之所需。

但提出理论是一回事,实践理论又是另一回事。

1、长平之战打得很完美

分析秦昭襄王的战略,可见他下了一盘很大的棋:

彻底孤立齐国。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提出尊齐湣王为东帝,自立为西帝,并约定五国伐赵,瓜分赵国。通过捧杀,让齐国成为众矢之的,并引发五国伐齐,齐湣王被杀。至此,齐国和韩、魏、赵等五国彻底成仇,齐国不再参与中原纷争。

营造对赵国的包围圈。通过外交、军事等手段,让韩、魏等国采取坐视不管的态度。通过外交斡旋,确认齐国不会参战,不会对赵国施以援手。

展开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四十万赵军俘虏,被白起集中坑杀。赵国的有生力量被最大可能地消灭。之后仅用了39年,秦国就彻底灭掉了赵国。

可见秦昭襄王的目的很明确:孤立远方的齐国,然后再拼命拉拢。对身边的赵国,进行全力打击,将潜在的强国赵国彻底打垮。——齐国太远,攻击成本太高;相比之下,攻击赵国是一个性价比较高的选择。

随后白起一连串操作如行云流水,诱敌深入、骑兵突袭、截断粮道、斩首行动,其军事才能在此战中得到充分发挥。

客观来说,如果行动仅止于长平之战,那么秦国从决策到执行的全过程都堪称完美。

2、邯郸之战中秦军已是强弩之末

但显然秦昭襄王对形势判断出现失误。他开始冒进。长平之战之后,他还想要更多。在赵国违约没有割让六座城池后,秦昭襄王直接暴露了自己的最终目的:灭赵。他派出军队,杀向了邯郸。

显然秦昭襄王这次步子迈得太大了。其一,长平之战中,秦国已经耗尽了全力。到了战争的最后关头,秦昭襄王一度亲临前线,封给百姓爵位各一级,征调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全部发往长平战场。接连发动更大的战役,秦国明显力不从心了。

其二,各国联合起来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此前五国联合反攻齐国,曾经差点灭齐。这次秦国企图灭掉赵国,巨大的危机感再次逼迫其他诸国联合起来。针对秦国的合纵再次形成。

这种背景下,邯郸从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渐渐变成了现实中的“绞肉机”。

白起随后也被卷入其中。

白起缘何而死?或许他只是一场战略失败的替罪羊

长平之战

进退维谷的“死局”

邯郸之战,秦国损失接近30万人,并且连失河东郡、上党郡、太原郡等多地。秦昭襄王多年经营,差不多又吐了回去。

关键时刻,白起充当了“替罪羊”。

一、缺乏大局观的白起

有人觉得邯郸之战中,白起躺枪很无辜。而实际上,此战中,白起未能站在大局的角度看问题,导致接连犯错。

长平之战后,白起想乘胜灭赵。但此时白起对国际形势了解不足:他只看到赵国实力遭到大幅削弱,却没有看到韩魏等国已有唇亡齿寒的压力。接下来,秦国将面对的是实力强劲的诸侯联盟。大战之后的秦军已经极为疲惫,此时贸然进攻,搞不好会败得更惨。

后来,王陵率二十万秦军进攻邯郸,果然攻而不下,反倒损失了四、五万人。此时,秦昭襄王想到请大病初愈的白起到前线指挥。

此时,秦军已经到了骑虎难下、进退维谷的阶段。白起此刻需要的是提供让秦军走出泥沼的方案。可白起在关键时刻,什么也不做。

“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

白起强调邯郸难攻,且有外援。秦军在长平之战死伤太多,再难以应付大战了。

——这话当然有其道理,但错就错在提出时机不对。若一开始就提出,避免开战,倒也是大功一件。但此刻,在秦军已开启全面战争,且损失四、五万人之后,他白起再提出来,就有点事后诸葛亮的意思了,并且还有动摇军心之嫌。

实际上,此时邯郸已经接近被攻破的边缘:秦昭襄王改令王龁接替王陵为主将,增兵十万攻邯郸。秦军死伤近半,仍不能下。范睢赶紧举荐郑安平为将,率军五万携大量粮草支援王龁。最终邯郸城内粮食耗尽,赵孝成王被迫向魏、楚两国求救。

白起曾经攻破过楚国都城,显然在大城市攻坚战方面,他更有经验。若白起上阵指挥,有两点肯定会做得更好:死伤数量会减少;攻击效率会提升。这样省下来的第二及第三波支援,将可以作为后续应对韩楚援军的后备力量。战争走势将因此而改变。

然而,白起却什么都没做。导致他一步步陷入“死局”。

白起缘何而死?或许他只是一场战略失败的替罪羊

邯郸之战

二、趋利避害惹灾祸

韩楚援军一到,战局立马改变。

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

此时,白起很没有水准地毒舌。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

这一下就激怒了秦昭襄王:前面喊你你不来,现在节骨眼上你又说起风凉话来。既然你点子这么多,那你行你上啊。秦昭襄王强令白起赶赴邯郸前线指挥。白起称病不出。

估计白起心中掂量,邯郸之战已是进退维谷,为保一世英名,最好将这份差使推卸掉。

可这样,更让秦昭襄王恼怒: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堂堂一国之君,却命令不了一个将军,却任由其在一旁毒舌。是可忍孰不可忍!

也许邯郸之战是个泥沼,但君王让你跳,你就得跳。

请!再去请!秦昭襄王让应候范睢亲自去请,白起依旧不动。

接下来,白起的命运就开始变得岌岌可危了。

白起缘何而死?或许他只是一场战略失败的替罪羊

白起临战表现激起了秦昭襄王的怒火

围赵可以输,白起必须死

对于秦昭襄王而言,对白起,已到了欲杀之而后快的地步。

因为白起之死,意义太重大了。

一、灭赵失败的替罪羊

白起,一直被秦昭襄王当作可利用的棋子。

或者更直白地说,就是让其充当替罪羊的角色。

在长平之战后,对待俘虏上,白起就是一只替罪羊。

1、秦王不可能不知道这批俘虏。40万的赵军可不是小数目,作为重大战果,赵军被俘之初,就应当上报秦王。处置方案,应当早就一并上报了。秦昭襄王怎么可能不知道。

2、白起不可能擅自决定杀俘。秦王对军队动向把握得十分精细。长平之战中,秦王不但决定临阵换将,还令人散播谣言,甚至亲临前线部署。在处置大批战俘的问题上,更不可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

3、白起杀俘后被默许。白起杀俘后,没有受到任何处罚,秦王问都没问。那就说明,白起是按照上面意思干的,因此上头也不会对其进行责罚。

正因为这样,白起收获了“人屠”的恶名。而秦昭襄王则干净如白莲花。

其实这个也很好理解。白起是秦昭襄王的舅舅魏冉一手提拔起来的,就不是秦昭襄王的人。出于打击政敌的考虑,给其抹上几点污点,也自然就是题中之意了。

同样,邯郸之战后,秦昭襄王的威望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面对即将到来的批评,树立一个靶子,将极大地分散火力。杀掉白起,将过错都推到他身上去,对于稳固邯郸之战之后的政局,显得尤为重要。

二、杀鸡儆猴握紧军权

军功新贵们,正在秦国政坛上冉冉升起。

秦国为了鼓励士兵在战场上英勇作战,设立了军功爵制。士兵们根据战场上收获人头多少,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拔。军功爵位由上到下,被分为彻候、关内侯、大庶长等二十个级别。

这也意味着,一大批士兵将凭借着军功,一步步踏入统治阶层。这些为数众多的新贵们,正渗入秦国政坛的每个角落。

由此也带来了一个问题:这些新贵们是一刀一枪从底层拼上来的,军功是用命换的,个个天不怕地不怕的,谁能使唤动他们?

搞不好秦国的军权,就被这群新贵瓜分了,秦王说话都不好使。

秦王必须在队伍里树起自己的权威。

白起,作为军功爵制中最大的受益者,是军队中的标杆。而此次,邯郸之战中,白起屡屡抗命,开了个很不好的头。否则军队不稳,统一六合从何说起?

因此,秦昭襄王必须树个黑典型:如果不听秦王的招呼,下场就跟白起一样。

白起的命运,由此就被决定了。

白起缘何而死?或许他只是一场战略失败的替罪羊

杀鸡儆猴

结语:积极作为,及时止损

《后汉书·丁鸿传》中有言:“若敕政则躬,杜渐防萌,则凶妖消灭,害除福凑矣。”

其大意就是,应在事故开始萌芽时候就注意防止,这样才可以消除隐患,使得国家能够长治久安。

在现实工作生活中,同样有些问题,即便我们不愿意,也不得不去面对。

在无法改变的大环境下,可能即使付出努力后,还将要面临失败的结果。

但这也不应当成为我们抱着“鸵鸟心态”的理由。

两害相权取其轻。我们同样要在一开始,就积极努力,去争取更小的损失,从而实现及时止损。

可见面对会失败的死结,若白起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主动担当作为,或许会将损失降至最低,从而转危为安,有效规避掉最坏结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