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侯国:冀国

 zqbxi 2024-03-29 发布于江西

上古曾有一个被人遗忘的大族——冀氏,对后世影响深远,冀氏,即来自古冀国。冀氏出自唐尧后裔(《路史》),《古本竹书纪年》载:“(帝尧陶唐氏)元年丙子,帝即位,居冀。”《夏书·五子之歌》载:“惟彼陶唐,有此冀方。”是说陶唐氏帝尧拥有冀方之土,这是冀作为国和都城的最早记录,但具体地址不确。上古冀地可能范围较广,冀国史记不详,仅存商周时零星资料。宋代张抡《绍兴内府古器评》录有商代晚期铜器“冀父辛卣”,是已知仅有的一件相关商代冀国铜器,但据说器物已失传。《左传·僖公二年》中有“冀为不道,入自颠軨(líng),伐鄍三门,冀之既病”的记载,这是晋国大臣荀息在执行“假道伐虢”外交事宜出使虞国(山西平陆县以北)时向虞君说得一段话。是说当年冀国无道,自颠軨(今平陆县以北)入侵虞国,攻打鄍邑(今平陆县东北)的三座城门,虞君率兵奋力抗敌,冀国大败。这是春秋早期冀国最后出现的身影,此信息向我们透露:春秋时,冀国在虞国的北部,曾入侵虞国,最终被虞国打败。

河津

“冀”可能是“翼”的讹写,古籍中通用,如《荀子·修身》:“行而恭冀,非渍淖也。”唐代杨倞注:“供,恭也;冀当为翼。”提起“翼”,我们会想到春秋史上第一桩礼崩乐坏的大事“曲沃代翼”,翼是晋国早期都城,古陶唐之地,即今山西翼城县一带,也是《史记·晋世家》中说的“河汾以东”,商代冀国故地很有可能在此一带。但西周冀国故地说法颇多,还存在矛盾。传统资料中相关“冀”的地名主要有四处,除却以上的翼城县,还有分别为:《左传》杜预注: “冀,国名,平阳皮氏县东北有冀亭。”皮氏县,即今山西河津市;宋代郑樵《通志·氏族略》:“冀国,今晋州冀氏县也,子孙以国为氏。晋灭冀,为卻氏食邑。”冀氏县,在今山西安泽县冀氏镇。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西周冀国在今山西稷山县一带,与河津相近,也许先秦时同为一地。笔者以为,以上三处不同冀(翼)地,翼城当为商代的冀国故地,西周初,冀亡后,冀人东迁到冀氏县,后来由于晋国的不断强大,冀人再次西迁到稷山、河津以脱离晋国的控制。根据《左传·僖公二年》荀息所言,冀国曾侵犯虞国,这里为虞国之北,直接南下即可到达虞国北境,冀人侵虞的目的可能是为了拓展生存空间,但没想到,冀国被虞国打败大伤元气,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異的甲骨文

冀、翼脱胎于“異”,異也是异的繁体,“異”的甲骨文为“一人戴狰狞怪兽面具张牙舞爪”的象形,是原始巫人祭祀时的一种仪式行为,由“異”延伸出的还有翼、禩(祀)、翌等字。后来演变为一种民间娱乐,据说流行于战国时的“蚩尤戏”即由此发展而来,南朝任昉《述异记》载:“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头戴牛角而相觝。”也就是后世的“角抵戏”,蚩尤戏主要流行于冀州地区,据说是模仿黄帝和蚩尤角斗,其面具后来发展成为“脸谱”。冀州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禹贡》,大禹划九州,冀州位列之首。冀州范围较大,几乎包括古冀国在内的整个西北部地区,今河北简称“冀”即来自冀州。“冀”源于祭祀祈福,故“冀”引申出一层美好意愿在里面,如期冀、冀图等。

山西河津当是冀人最后的落脚处。春秋初期,晋献公上位后大肆扩张版图,横扫河东,灭国无数,先后灭亡耿国(山西河津柴家镇)、魏国(山西芮城县北)等国,河东地区的一统已是历史所趋,冀人在入侵虞国大肆一搏后,最终被晋国吞并,最后虢国、虞国相继被并。根据《国语·晋语》记载,骊姬乱晋时,晋献公的儿子夷吾在冀芮的策划下逃往秦国的子国梁国(陕西韩城芝川镇),最终借助秦国之力回晋国即位,即晋惠公。这个冀芮原叫郤芮,因辅佐晋惠公有功而被分封到冀地(或其祖上已受封于此),但按郑樵的说法郤芮所封冀地在冀氏县,即今山西安泽县冀氏镇,而不是河津冀亭。《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中有“迁原伯贯于冀”的记载,晋文公灭原国(河南济源县西北),将原人迁到冀地,此冀地当在河津冀亭,现在当地还多有原姓人。

冀姓溯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远古时期三苗九黎族人的居地冀,属于以地名演化的图腾信仰为氏。

冀,历来是中国古老的行政辖域名称,是九州之一中的“河内之州”,地域范围为今甘肃、山西、河北以及辽河以西、黄河以北、内蒙古东南部的广大地区。

人们所知最早与冀州结下密切关系的人类社会活动,恐怕就是黄帝、炎帝、蚩尤之间的一系列争战。黄帝部落联盟击败炎帝部落、杀蚩尤部落的“中原涿鹿”和“阪泉大战”就发生在“冀州”,或者叫“中冀”。

共工、蚩尤等部落联盟同为三苗九黎族人的始祖,在与黄帝战败后被强行迁徙至冀方(今甘肃甘谷),遂以迁居地为图腾。

在古老的图腾序列中,“冀”实际上是远古三苗九黎族人的族姓,是古三苗九黎族人的博山天齐中心,由古三苗传天数者双手持天竿奎表构成。“共”为双手持天竿牙璋;传天数者站立在立天竿的大地中心,进行博山天齐纪历活动,由制历者人首所象,楷书作“田”字型;其首三毛羽,象义“三苗”,楷书作“北”字型。此地又演变为三苗九黎族的聚居地,名“冀州”、“中冀”,义为天地之中。“冀方”指图腾向北,天界星为朱雀座冀宿。

以图腾演进而形成姓氏,是上古人类普遍的氏族社会形态,冀,即是其族人中极其重要的姓氏之一,是非常古早的姓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伊耆氏,出自西周初期周武王给唐尧后代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相传,帝喾的儿子尧生于伊(今河北保定顺平),嗣后耆,故称伊耆氏(伊祁氏),号放勋。他起初被封在陶城(今山西永济),十五岁时又被封为唐(唐,是“大”的意思),亦称陶唐氏、伊唐氏,赐封在刘邑(今河南偃师)。伊耆氏在二十岁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其后裔子孙多因之,分衍称伊耆氏、伊祁氏、陶唐氏、伊唐氏、尧氏、伊氏、陶氏、唐氏、刘氏等。

周武王姬发在灭殷商之后大封诸侯,其时将古代尧帝的一支伊祁氏后代封在冀(今山西河津一带),建有冀国,国君世代称冀公。当年冀国的都城在今山西省河津县东北部的冀亭一带,与分封给姬虞仲后代的北虞国(今山西平陆、夏县一带)为邻。

到了春秋时期,北虞国的边城墩邑(今山西阳泉)曾屡遭西邻冀国的侵犯,且屡遭败绩。晋湣侯姬武看到虞国的事态发展对自己不利,就在周桓王姬林十六年(晋湣侯三年,公元前704年),他令曲沃武公姬称率军讨伐冀国,将冀国一举击败,在根本上解除了北虞国的危机。

冀国被晋国击败后一蹶不振,国势日衰。秦武公嬴舛在其时正将秦国从陇西向东南转移,遂乘机在周庄王姬佗九年(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发兵攻灭邽国的同时灭了冀国。其后,冀国故地却被北虞国借秦国立脚未稳之机占取。

冀国灭亡后,其公族后代以及部分国民遂以故国名称为姓氏,称冀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郤芮,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晋大夫冀芮,食采于冀,子孙以冀为氏。”

春秋时期的周惠王姬阆二十二年(晋献公姬佹诸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晋献公“假途灭虢”,回兵途中灭掉了业已“唇亡齿寒”的北虞国,冀地遂成晋国的一个大邑。

周襄王姬郑二年(公元前650年),晋国大夫郤芮因扶立晋献公的次子姬夷吾即晋国君位,即晋惠公,因功被封于冀邑,因此郤芮又被称作冀芮,此后的近百年时间里,冀地皆为晋国郤氏家族的食采邑地和势力发展之地。

在冀芮(郤芮)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冀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冀氏正宗。冀氏族人多尊奉冀芮为得姓始祖。望族出渤海郡。

得姓始祖

冀公、冀芮(郤芮)。

冀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山西省河津县冀亭遗址。始祖为商朝的傅说(据《路史·后记十一》。)源于伊耆氏,出自西周初期周武王给唐尧后代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相传,帝喾的儿子尧生于伊(今河北保定顺平),嗣后耆,故称伊耆氏(伊祁氏),号放勋。他起初被封在陶城(今山西永济),十五岁时又被封为唐(唐,是“大”的意思),亦称陶唐氏、伊唐氏,赐封在刘邑(今河南偃师)。伊耆氏在二十岁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其后裔子孙多因之,分衍称伊耆氏、伊祁氏、陶唐氏、伊唐氏、尧氏、伊氏、陶氏、唐氏、刘氏等。唐尧的后代,在西周时有功被封在冀国。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其唐尧的裔孙于冀,建冀国,国都在今山西省河津市东北一处叫冀亭的地方。

晋献公十九年(公元前658年),晋国向虞国求假道而讨伐虢国。晋国大夫荀息的致虞国求假道书中提到,先前冀国入侵虞国,晋国帮助虞国击败了冀国。荀息指出,不久前虢国侵犯晋国,所以晋国有请虞国同意假道。在此年之后,冀国悄无声息地被晋国吞并,《春秋》经传都没记载具体年份。冀地入晋之后,晋国君主将冀赐予大夫郤氏。

虞国边城墩邑曾遭西邻冀国侵犯,晋国看到事态的发展对自己不利,就出兵讨伐冀国,解除了虞国的危机。后来,冀国被虞国所灭。春秋时期,晋献公灭掉了虞国,冀遂成晋邑。后来晋国大夫郤芮因迎立晋惠公有功,被封于冀,世称冀芮。他的子孙以封邑命姓,称冀姓。

到了春秋时期,为虞国所灭(公元前700年前后),冀国的公族后代遂“以国为姓”,称为冀氏。

都城:冀城(山西省河津市东北冀亭)

晋献公十九年(公元前658年),晋国向虞国求假道而讨伐虢国。晋国大夫荀息的致虞国求假道书中提到,先前冀国入侵虞国,晋国帮助虞国击败了冀国。荀息指出,不久前虢国侵犯晋国,所以晋国有请虞国同意假道。周代属国,相传唐尧的,在西周时有被封在,春秋时期,冀国在今。边城墩邑曾遭西邻冀国侵犯,看到事态的发展对自己不利,就出兵讨伐冀国,解除了虞国的危机。后来,冀国被虞国所灭。

古冀国源流考

晋惠公因为郤芮辅佐有功,就将前面的“冀邑”分封给他,这就是“冀芮”的来历,但是他不姓冀。而且其子孙也不姓“冀”,所以其子孙的暴乱被史学家称为“三郤之乱”,而不是“三冀之乱”。暴乱之后,为了逃避追杀,隐姓埋名,于是改成姓“冀”,反而称郤芮为“得姓始祖”,真的是欺世盗名,枉顾早有冀国后人以国为姓的历史事实。

冀国前世

西周建国之时,为什么要封冀国作为诸侯国,这是一个迷。但是冀国迷踪,随着考古学、远古历史学的不断挖掘,必然会为我们逐步揭开。

有位作者叫孙佳,在她十一岁时,迷上了妇好这位传奇女性。从此查阅几百万字史料,研究她的事迹。于二十三岁时,完成《玄鸟:妇好传》。

《妇好传》洋洋二十余万字,讲述了妇好从天真的少女,到战功卓著的女将,再到成为同一代君主并肩天下的王后的传奇一生。

冀州侯一家因收留储君子昭而被篡位者子明灭门,冀州侯之女妇好侥幸逃脱,并跟随子昭踏上复仇之路。

妇好和子昭在朝夕相处中,二人情愫渐生。当他们被敌军围困于邢城时,妇好不怕牺牲自己,终使子昭在千钧一发之际,顺利登基为王。子昭即位不久,妇好同子昭成婚。

妇好不甘心做一个只待在王宫里的女人,她希望能和其他臣子一样,为殷王子昭排忧解难。在她的努力下,各大方国和部落先后被平定,殷朝的领土日益扩大,甚至超过了明君汤武王时期的版图。子昭也成为继成汤、盘庚之后殷朝历史上最伟大的君王——武丁。

妇好是冀州候之女,这说明在西周冀国之前就有冀州候。虽然小说作者对故事情节加以丰满,但是有甲骨文为证,史实基本清楚,那就是在商代有个冀州候,有个冀州方国

我们可以这样推测:冀州在在西周之前就是一个大方国,虽然历史经过曲曲折折,但是这个方国永远存在,这个冀方国在哪?后文再续。到了周武王分封天下,估计就把我们冀州方国的人从原居地赶出,封在一个叫皮县的地方(资料来源网上搜索),也就是今天河津冀亭周围的某个区域。

附录:

妇好的父姓是什么?

关于这个方面的甲骨文原始图片还没有得到,据说是一个“亚”字符叠加一个“兕”字符。“亚” 与祭祀是相关的。,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在“囗”的周围画四个表示向心的三角形,像是围绕在中央公共区四周的建筑群,中央的“囗”表示部落公共社交、祭祀的区域。“兕”的本义是犀牛的符号。到底是里面有这个犀牛符号呢,还是跟现代“兕”类似的一个未知符号,这个问题还不能确认。

总而言之,孙佳不可能无端的把妇好的父家确定在冀方国。那样也太随意了,肯定请教过专家。到底怎么回事?有待进一步探究。

冀方国

冀,在远古时期就是一个字符,这个字符有什么含义?

从金文看(如下图),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图腾符号,而且这个符号还具有神圣的意义,因为它与原始社会神圣的祭祀活动有关。

从金文到小篆,再到“冀”文字演变,跟“翼”是一脉。甲骨文暂时还没有找到资料。

而且《六体书法大字典》有个“冀”字就出自冀簋。这个簋一定是历史文物,一定出土于某位高等贵族的大墓,它的主人是不是冀州候还是冀国公,暂时也没法得到准确信息。

单纯解读这个字符,就不难看出具有祭祀的意象。由古三苗传天数者双手持天竿奎表构成。“共”为双手持天竿牙璋;传天数者站立在立天竿的大地中心,进行博山天齐纪历活动,由制历者人首所象,楷书作“田”字型;其首三毛羽,象义“三苗”,楷书作“北”字型。此地又演变为三苗九黎族的聚居地,名“冀州”、“中冀”,义为天地之中。“冀方”指图腾向北,天界星为朱雀座冀宿。

据山西省作协会员、安泽县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助理亓八全考证,安泽是祭祀起源地。核心区就在今天安泽县的冀氏镇。

那么自远古以来,这里生活过哪些族群呢?

第一、姜姓族群

姜姓族群,远古时期三苗九黎族人,居地在冀。

通常认为冀,历来就是最古老的行政辖域名称,是九州之一中的“河内之州”,地域范围为今甘肃、山西、河北以及辽河以西、黄河以北、内蒙古东南部的广大地区,是“大中原”概念中的“河北区”,即今天的整个华北地区。

那么此“河内之州”又为什么被命名为“冀”?应该就是这里生活着一个懂得祭祀的族群。这是相互佐证的问题。

蚩尤、共工等部落联盟同为三苗九黎族人的始祖,在与黄帝战败后被强行迁徙至冀方(今甘肃甘谷)。

许多学者都认为,在中华民族古老的图腾序列中,“冀”实际上就是远古三苗九黎族人的族姓,是古三苗九黎族人的博山天齐中心,由古三苗传天数者双手持天竿奎表构成。“共”为双手持天竿牙璋;传天数者站立在立天竿的大地中心,进行博山天齐纪历活动,由制历者人首所象,楷书作“田”字型;其首三毛羽,象义“三苗”,楷书作“北”字型。此地又演变为三苗九黎族的聚居地,名“冀州”或“中冀”,义为“天地之中”。“冀方”指图腾向北,天界星为朱雀座冀宿。

以图腾演进而形成姓氏,是远古人类普遍的氏族社会形态,冀,即是其族人中极其重要的姓氏群体,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姜姓冀氏族人大多尊奉蚩尤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姬姓冀氏合谱。这就是为什么出自姬姓的郤芮被奉为得姓始祖,无法得到普遍拥戴的原因。

第二、伊耆氏族群

相传,帝喾的儿子尧生于伊(今河北保定顺平),嗣后耆,故称伊耆氏、伊祁氏,号放勋。

尧起初被封在陶城(今山西永济),十五岁时又被封为唐(唐,是“大”的意思),亦称陶唐氏、伊唐氏,赐封在刘邑(今河南偃师)。伊耆氏在二十岁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建都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其后裔子孙多因之,分衍称伊耆氏、伊祁氏、陶唐氏、伊唐氏、尧氏、伊氏、陶氏、唐氏、刘氏等。

《礼记 明堂位》记载:“土鼓、蒉桴(kuifu)、苇龠,伊耆氏之乐也。”《周礼秋官》中有记载:“伊耆,古王者号。后王识伊耆氏之旧德,而以名官。”

宋 罗泌 《路史后纪炎帝上》:“炎帝 神农氏 ,姓伊耆 ,名轨 ……其初国伊,继国耆,故氏伊耆。”

刘纬毅主编的《山西历史地名录》有记载:山西的安泽县在战国时期为伊氏县。《帝王世纪》中说炎帝“初国伊、继国耆”。

以上史料出现了矛盾,因为这些史料都出自三皇五帝的传说,《路史》中早就说过:前天皇、前地皇、前人皇之事太过久古,杳杳冥冥,所谓“事有不可尽究,物有不可臆言”。

既然古代的人都没法说清楚,今天又没有确切考古学上的佐证,我们不妨笼统的认为,在冀州这个中心之地的核心区(今天安泽冀氏镇),还曾生活过伊耆氏族群。

以上是夏朝之前的事情,经过夏朝,到了商朝,这里的族群被封为“冀州方国”,这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第三、郤芮郤缺等

让历史跨越式快进模式。一转眼我们就来到了东周的“春秋时期”。也就是被孔圣人称为“礼崩乐坏”的时期。

《左传僖公二年》记载:

(公元前658癸亥年),晋国打算“假道于虞以伐虢。……使荀息假道于虞,曰:「冀为不道,入自颠軨,伐鄍三门。冀之既病。则亦唯君故。今虢为不道,保于逆旅,以侵敝邑之南鄙。敢请假道以请罪于虢。」”

这里的冀国,是被西周开始分封的冀州候的诸侯国,承接着远古的历史。

以上的史料讲述的是假道伐虢典故,到了“唇亡齿寒”,我们的冀国就悄悄的被晋献公吞并了。

晋献公属于姬姓家族,应该是仇家,这就是上文中冀国后人“不与姬姓冀氏合谱”的原因。更要命的是竟然要称呼郤芮为“得姓始祖”。简直是污蔑远古的先人。讲合谱,讲天下冀氏是一家,没门!

冀国被吞并后,到了封给谁做“采邑”呢?

据《左传. 僖公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635年。

冬,晋侯围原,命三日之粮,原不降,命去之,谍出,曰,原将降矣,军吏曰,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退一舍而原降,迁原伯贯于冀,赵衰为原大夫,狐溱为温大夫。

这段话表明:在公元前635年,晋文公又把原国的国君“贯”封闭在冀国原有的土地上。

那么郤芮为什么被封在了今天冀氏镇,也就是原来“冀州方国”,当时叫冀邑的地方呢?且看其功绩:

公元前651年9月,史称“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其中就有被吞并的冀国)的晋献公去世,国内一时出现权利真空。原来所立的太子申生,被逼迫在新城曲沃自杀。太子申生死后,剩下的公子中重耳、夷吾又被骊姬陷害,重耳逃到蒲邑,夷吾逃到屈邑。

晋献公之后,诸公子争位,晋国大乱。后来立的太子奚齐(骊姬所生)第一个被立为国君,被里克所杀。国相荀息复立骊姬妹妹之子卓子。里克又杀卓子,迎立公子夷吾,是为晋惠公,晋惠公继位后逼杀里克。

夷吾在逃难过程中有郤芮等贵族辅佐,就像重耳(晋惠公之后的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在流亡途中有介子推(寒食节习俗相关之人)等人辅佐一样。

所以在夷吾登基后,就把有功之臣分封到各个采邑,郤芮就得到了冀邑

关于郤芮的功劳,以下是司马迁在《史记.晋世家》中的描述:

里克等已杀奚齐、悼子,使人迎公子重耳於翟,欲立之。重耳谢曰:“负父之命出奔,父死不得修人子之礼侍丧,重耳何敢入!大夫其更立他子。”还报里克,里克使迎夷吾於梁。夷吾欲往,吕省、郤芮曰:“内犹有公子可立者而外求,难信。计非之秦,辅彊国之威以入,恐危。”乃使郤芮厚赂秦,约曰:“即得入,请以晋河西之地与秦。”及遗里克书曰:“诚得立,请遂封子於汾阳之邑。”秦缪公乃发兵送夷吾於晋。齐桓公闻晋内乱,亦率诸侯如晋。秦兵与夷吾亦至晋,齐乃使隰朋会秦俱入夷吾,立为晋君,是为惠公。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郤芮在帮助打通各种关系,顺利继位上起到了很大作用,所以才把冀邑封给他。

郤芮后来怎样?

据《史记》记载,当初夷吾为了使自己能够顺利登基,因为国内很乱,很担心冒然行动反而招致杀身之祸,毕竟里克已经接连杀了两个国君。所以郤芮等人出谋划策,由郤芮出使秦国,让秦国派兵护卫夷吾回国。答应的条件是:“即得入,请以晋河西之地与秦。”就是说,如果登基成功,就把晋河以西的土地划给秦国。结果如何?

晋惠公登基后,就派遣邳郑到秦国,道歉说:“始夷吾以河西地许君,今幸得入立。大臣曰:『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以得擅许秦者?』”

晋惠公食言还很会讲理,实在可笑。

坐在位子上过了四年,晋饥,乞籴於秦。秦国在百里溪的劝说下,不计前嫌,借出粮食让晋国度过饥荒。

可是!第二年,秦饥,请籴於晋。晋国不但不给粮食救灾,惠公反而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

扪心问问啊,真是难在天底下混啊,算人吗?不去救灾反而趁火打劫,笑死人了。

不单是不守信用,落井下石,而且还很牛叉!

在晋惠公第二年“周使召公过礼晋惠公,惠公礼倨,召公讥之。”意思是周天子派周召公去晋国回礼,可是晋惠公很傲慢,周召不能不讥笑他啊。

我们的郤芮就辅佐了这么一个昏君,这在历史上是出名的。

再后来的故事就更热闹了。

等可爱的晋惠公在位14年,到九月份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子圉继位。

子圉这人的身世也很滑稽,当初为了缓和秦晋矛盾,他被派往秦国做人质。听信侍奉他的女人之见,自己偷偷溜回晋国,这是很丢人的事,大丈夫做人起码要堂堂正正。

所以呢,子圉虽然登基,内心着实有些惶恐,再后来“秦缪公乃发兵送内重耳,使人告栾、郤之党为内应,杀怀公於高梁,入重耳。重耳立,是为文公。”

郤芮又一次出现在《史记》中——栾、郤之党杀怀公於高梁,把新主子晋怀公给杀了。

按说晋文公重耳能够顺利登基,应该感谢栾、郤之党,对不起,下场跟上一次宫廷政变的里克一样。于是郤芮获罪,别再在冀地呆着了!

实事是这样吗?我们一起读读《史记》:

怀公故大臣吕省、郤芮本不附文公,文公立,恐诛,乃欲与其徒谋烧公宫,杀文公。文公不知。始尝欲杀文公宦者履鞮知其谋,欲以告文公,解前罪,求见文公。文公不见,使人让曰:「蒲城之事,女斩予袪。其后我从狄君猎,女为惠公来求杀我。惠公与女期三日至,而女一日至,何速也?女其念之。」宦者曰:「臣刀锯之馀,不敢以二心事君倍主,故得罪於君。君已反国,其毋蒲、翟乎?且管仲射钩,桓公以霸。今刑馀之人以事告而君不见,祸又且及矣。」於是见之,遂以吕、郤等告文公。文公欲召吕、郤,吕、郤等党多,文公恐初入国,国人卖己,乃为微行,会秦缪公於王城,国人莫知。三月己丑,吕、郤等果反,焚公宫,不得文公。文公之卫徒与战,吕、郤等引兵欲奔,秦缪公诱吕、郤等,杀之河上,晋国复而文公得归。

郤芮杀了幼主晋怀公,又担心新主子晋文公会诛杀自己,就跟他的同伙吕省商量谋害晋文公,结果被宦官履鞮告了秘。放火烧了晋国的宫城,可是人家晋文公早就偷偷溜走了。最后下场是:“秦缪公诱吕、郤等,杀之河上”。

冀国后人

冀国被吞并,原地被封给了原国的国君“贯”,冀国人之后流亡。他们以国为姓,于是有了“姓启冀国”这一祖祖辈辈流传的楹联,到底到了哪?那就是“郡望渤海”。这一支人身上流淌着“蚩尤”勇猛好战的特质,发扬着“妇好”建功立业的家国情怀,秉承着“尧帝”博爱天下的美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