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开时光机,看看半个世纪前的太极拳……

 流水无限 2024-03-29 发布于江苏
图片

太极拳,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发源于温县陈家沟的太极拳,是以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中医、与古代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传统拳术。
文化需要传承。这个明末清初的一家之拳,经历了近400年不遗余力的传承、跨越时空的弘扬,已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纽带、温县对话世界的名片。让曾经的小村风光,涌起了世界风潮;过去的小农意识,冲进了国际视野;之前的一枝独秀,盛放着春色满园……
图片
数百年风云变幻中,没有当年发源地的坚守,没有一代代太极拳人的传承接力,哪有今天全世界“共享太极 共享健康”的繁荣。今天,让我们打开时光机,穿越到六、七十年代的太极拳发源地——
前辈艰辛万难的贡献,绵绵传习下来的是我们的华夏绝艺,民族瑰宝。

图片

图片

多年前,陈家沟里打擂台

鹤发美髯,妇女儿童、田间地头,生活中处处都是太极存在的生动美丽画卷。

图片

说到陈家沟村民,温县有民谚: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人人都会露两手,手上都有点真功夫。图为20世纪70年代陈福来(左)和陈振文(右)在推手。

图片

20世纪70年代,陈家沟村民陈振文在练拳。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陈家沟不论男女老幼,几乎人人都会练太极拳。

那个年代,他们的记忆除了拳,就是饿。
喝的是照见人影的红薯叶汤,吃的是干涩难咽的糠面野菜窝窝头,不舍得穿老娘好几个晚上熬红眼纳好的千层鞋,只能饿着肚子一遍遍趟拳,居然能练得忘记了饥饿。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再穷不能穷了太极拳。1980年,村里人勒紧裤带,花了一万多,盖了村里最好的房子——陈家沟业余体校。

那时候的天是湛蓝湛蓝的,黑白色的相片里,和阳光一样明媚的,是太极少年的笑脸,和蓝天一样美的,是飒爽的太极拳姿。

图片

图片

那个年代的陈家沟人练拳,田间、树林、河边都可以。

图片

图片

喝了陈家沟的水都会翘翘腿,陈家沟的水没有那么神奇,神奇的是传承。

那个年代,陈家沟也有代言人。
您还记得当年那三位大胡子老人吗?他们是召之即来的义务表演队,一生练拳,痴拳,虽然没有收过徒,却把养生健身的太极种子播洒向全世界。

图片

图片

图片

​他们就是陈绪才、陈俊功、陈福来。还有那位清秀的老太太陈淑元,一生都痴守于陈家沟,只因为他们是陈家沟太极拳的后代。

那个年代,陈家沟也有自己的狂欢。

温县县城的灯光球场,刮着凛冽的寒风,却无法冷却他们狂欢的热情。

那时的开幕式,虽然没有现在这么隆重的走场,但绝对是万人瞩目的焦点。

图片

图片

图片

1984年4月,温县首届太极拳推手比赛现场。

图片

20世纪70年代,清晨的陈家沟随处可见练拳的村民

在这个快节奏的读图时代,看完了照片,也请您收藏转发一下,让更多的人知道传承近400年的太极拳那多舛的历史。

感谢那一代代为太极拳传承用尽洪荒之力的太极前辈,你们与太极盛世一样,辉煌史册。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