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剂量与煎服方法浅说

 焦氏中医 2024-03-30 发布于河北

  经方的不传之秘在于药量,一味药,剂量不同,所呈现的效果便不同,所谓通过量变而达到质变,举例说明。

  黄连小剂量(3g)有一定的健胃作用,当重用至30 g以上,才可有效降低血糖,还能预防心律失常。柴胡3g多用于升举阳气(如补中益气汤)9 g左右可有疏肝解郁之功(如逍遥散),至少重用至 24 g左右方有良好退热之功。无独有偶,南通朱良春亦持此说,认为益母草用作“调经活血”时,其用量一般为915 g,倘作“利水消肿”之用,则需大剂量,始能奏效,因为“矢虽中的”而“力不及彀”,即“药虽对症”而“用量不足”,往往不见效果。而利尿作用,一般日服3045 g尚不见效,嗣后加至6075 g,始奏明显之效;90120 g其效更佳。孙台石在《简明医彀》说:“凡治法用药有奇险骇俗者,只要见得病真,便可施用,不必顾忌。”

 近日读徐灵胎的《伤寒论类方》一书,发现徐灵胎是一个非常细致的医生,徐灵胎在这本书里,将一剂药的总的重量也计算精确了,并且,认为,剂量是取效的关键,水(溶质)的多少对于提高疗效至关重要。

  以桂枝汤为例,桂枝组成: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徐灵胎原文如下:桂枝汤全料,谓之一剂;三分之一,谓之一服;古一两,今二钱零,则一剂之药,除姜枣,仅一两六钱零,一服不过五钱零矣。治伤寒大症,分两不过如此。一服即汗,不再服;无汗,服至二、三剂,总以中病为主。

  徐灵胎的算法是一两约等于两钱余,现代公认的剂量为一两等于15.625克,以一两等于15g计算,大枣按照一枚2.5g计算,桂枝汤的总量约为195g

  再看煎服方法,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适寒温,服一升。

  一升水等于200ml,七升水就是1400ml,煮取三升,就是600ml,服一升,就是一次服用200ml

  换言之,煮取的600ml液体里面,含有195g中药,一次服用200ml,就是含三分之一的药量,约为65g的中药。

  现代一般的煎药方法为,一剂药,煎两次,日二服,也就是说,一剂药总的重量应为130g左右,这是以“桂枝汤”为例推算出来的。

  再看看“小柴胡汤”,其组成如下:柴胡(半斤) 黄芩 人参 甘草(炙) 生姜(切,各三两) 半夏(半斤) 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此又一法。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徐灵胎谓:此汤除大枣,共廿八两,较今秤亦五两六钱零,虽分三服,已为重剂,盖少阳介于两阳之间,须兼顾三经,故药不宜轻。去渣再煎者,此方乃和解之剂,再煎则药性和合,能使经气相融,不复往来出入。古圣不但用药之妙,其煎法俱有精义。

  现代折算,小柴胡汤总的重量为375g,这375g中药饮片以水2200ml,煮取1200ml,去滓,再煮取600ml,温服200ml

  这200ml的汤药里面所含有的中药溶质约为125g,若一剂药煎两次服用,那么,就是400ml汤药里面含有250g中药饮片,换言之,一剂药总的重量在250g左右为宜。

  以麻黄汤为例,总质量为120g左右,160ml溶液里含有40g溶质,现代用法,一剂药应含有80g中药饮片(溶质)为宜。

  综上所述,由于疾病或体质的不同,用药量亦不同,但是,上述三个方子的中药饮片的重量均低于溶液的毫升数,也就是说,200ml的液体所含有的中药饮片的克数均在200g以下,一般情况下,2ml的液体,含有1g的中药饮片为宜,也就是说,一剂药总的重量应在200g左右为宜(水煎两次,一次得药液200ml),上下可浮动30g50g。若一剂药总的重量增加了,那么,熬药所需要的水,亦应当相应的增加。

  清代医家王清任说:“药味要紧,份两更要紧”,认为用药多少很是关键。

  清代赵晴初在《存存斋医话稿》中说:“信手拈来,头头是道,增一药之分两,即减他药之分两”。随意加大用药剂量,全然不考虑在患者所服用的300 400毫升汤剂(每帖药煎2次所得)中所能溶解的成分有多少,其结果只能是欲速则不达,并造成极大的浪费。

  结论:经方最大的特点是药少而精,药专力宏,回归经方本源用量,尊奉经方煎服方法,水药比例适宜,这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所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