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阳头疼,柴胡汤加石膏治之

 一得斋主人 2024-04-01 发布于山西

216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课前思考:

1.脉弦细的头痛发热,以何方治之?

2.为什么少阳发汗则谵语?与太阳病发汗谵语有何不同?

3.胃和则愈,以何方和胃?

4.胃不和,烦而悸,以何方治之?

216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吴谦注:“不曰少阳伤寒,而曰伤寒,略言之也。谓此少阳病是从伤寒之邪传来也。脉弦细,少阳之脉也。上条不言脉,此言脉者,补言之也。头痛发热无汗,伤寒之证也。又兼见口苦、咽干、目眩少阳之证,故曰属少阳也”。吴谦先生指出,不说少阳伤寒,而是说伤寒,就是从伤寒而来。伤寒后出现头痛发热,很像太阳病,很多人也确实是按太阳病论治,所以有效有不效。即使偶有效果也不值得炫耀,因为少阳不可发汗,发汗会伤津液。这里显示出脉诊的重要性,同样是头痛发热,脉浮紧是太阳病,若脉不浮紧而弦细,是少阳病。脉弦主寒主痛,脉细主津液虚,是直属少阳。故吴谦先生说:“上条不言脉,此言脉者,补言之也”,说明脉弦细是少阳病特有脉象,整本《伤寒论》,只有少阳篇出现一次脉弦细。仲师没有处方,高继冲本《伤寒论》提到“宜柴胡汤”,柴胡汤系列方可以治疗“脉弦细,头痛发热”。

胡希恕胡老以他数十年的临床经验,佐证了高继冲本用柴胡汤治疗少阳头痛的有效性,他说:“像一般的病毒性感冒就有这个情形。像乙脑那样的头痛,如果这种情况现柴胡证,用小柴胡汤加石膏是极有效验的,我治过很多很多的。如果现大柴胡汤证,舌苔也黄了,就用大柴胡汤加石膏。所以柴胡证的头痛挺常见的。通过这一节告诉我们,柴胡剂能治头痛,这我用得很多很多的,像有一个脑肿瘤病人,开刀后发现是骨质的,不能动手术,肿瘤像棋子那么大,用针头都刺不进去,只好封上,后来找我看,也是用这个法子,就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石膏,上次讲柴胡剂的时候也讲过了,人现在还很好。所以头痛是柴胡证的很多,各种各样,但是一定发热,还是有热”,胡老的宝贵经验,我们一定要珍惜,即使是肿瘤压迫造成的头痛,只要符合少阳脉证的特点,就可以柴胡汤治之。

这里出现一个“属少阳”,属某病、转属某病和系在某病、转系某病是《伤寒论》精细化命名的特点。阳明篇有“食谷欲呕,属阳明也”,这里是“属少阳”,稍后还有“此属胃”。属病都是不符合六经提纲证,但归属于某经,必须用某经处方治疗。如呕吐是少阳病常见症状,但食谷欲呕归属于阳明病。头痛发热是太阳病的常见症状,但脉弦细的头痛发热归属于少阳病。自下利是六经病都有的症状,但自利不渴归属于太阴病,自利而渴归属于少阴病。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吴谦注:“盖少阳之病已属半里,故不可发汗,若发汗,则益伤其津,而助其热,必发谵语。既发谵语,则是转属胃矣”。吴谦先生认为,少阳是半在里,所以不可发汗。我认为主要是因为津液虚,不可发汗。《素问·血气形志》:“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如果是太阳病头痛发热,只要不是过汗亡阳,很难造成谵语。如果是少阳病头痛发热,不仔细诊脉,误做太阳病用麻黄汤发汗,就会使胃中津液亏虚,阴不能涵阳则化为燥热,上扰心神而谵语。清代伤寒大家徐灵胎先生《六经病解·少阳病解》:“夫少阳始病,便见口苦咽干,目眩,先已津液告竭矣,故少阳之病,最易转属阳明,所以发汗即胃实而谵语”。“此属胃”是说发汗造成谵语属于胃家实,治疗要遵守胃家规则。陆九芝曰:“六经邪热,总清阳明”,伤寒学派治疗神昏谵语总以清阳明之热为先,邪热去阴液自回。温病学派兴起之后,只要见到神昏谵语,就认为是热入心包,就要醒神开窍,治疗过程惊魂动魄,中医人要予以反思。

“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吴谦注:“若其人津液素充,胃能自和,则或可愈;否则津干热结,胃不能和,不但谵语,且更烦而悸矣。此揭伤寒邪传少阳之大纲也”。吴谦先生将“胃和则愈”解读为患者素体津液充盛,我认为值得商榷。少阳病脉弦细就是津液虚,所以才会因发汗而谵语,既然已经到了少阳的地步,就不存在患者津液充盛的问题。我认为,这里的胃和则愈是指治法,不论用什么处方,都是为了使胃气和,阳能入阴,阴能涵阳。成无己先生认为可以用调胃承气汤微和胃气,也是伤寒成法。我认为可以小柴胡汤和之,“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不失为良法。如果胃气不和,胃热扰心则烦,心血亏虚则悸,可以用第70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徐灵胎《六经病解·少阳病解》:“东垣有少阳不可汗、吐、下、利小便四禁。然柴胡证中,口不渴,身有微热者,仍加桂枝以取汗。下后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头汗出,往来寒热者,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汗之。下后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身重者,柴胡龙骨牡蛎汤中用大黄、茯苓以利二便。柴胡证具,而反下之,心下满而硬痛者,大陷胸下之。医以丸药下之,而不得利,已而微利,胸胁满而呕,日晡潮热者,小柴胡加芒硝下之。是仲景于少阳经中,以备汗、下、利小便法也。若吐法,本为阳明初病,胸中实不得息,不得食,不得吐。而设少阴病,饮食入口即吐,复不能吐,亦见胸中实当吐之。若水饮蓄于胸中,虽是有形,而不可为实,故不可吐。以少阳喜呕而发热,便是中气之虚,但热而不实,故用人参以调中气。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故少阳之呕,与谵语不并见。所以呕者是少阳本证,谵语是少阳坏证。然不渴而饮水,呕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又非柴胡证,是呕中又当深辨也”。徐灵胎先生提出,李东垣认为少阳有四禁,不可汗、吐、下、利小便,但是,仲景先师在柴胡证中,有小柴胡汤加桂枝和柴胡桂枝干姜汤两种汗法,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利大小便之法,有小柴胡汤加芒硝之法,实际上是设立了汗下、利小便之法。不可是常法,可是变法,知常达变才不会束手束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