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 第142条诸家解说

 小柴胡汤 2022-07-25 发布于浙江

第142条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下痞硬者,当刺⼤椎第⼀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谵语不⽌,当刺期门。

⾦·成⽆⼰《注解伤寒论》

太阳之脉,络头下项。头项强痛者,太阳表病也。少阳之脉,循胸络胁,如结胸⼼下痞硬者,少阳⾥病也。

太阳少阳相并为病,不纯在表,故头项不但强痛⽽或眩冒,亦未全⼊⾥,故时如结胸,⼼下痞硬,此邪在半表半⾥之间也。刺⼤椎第⼀间,肺俞,以泻太阳之邪;刺肝俞,以泻少阳之邪。邪在表,则可发汗;邪在半表半⾥,则不可发汗。发汗则亡津液,损动胃⽓。少阳之邪,因⼲于胃,⼟为⽊刑,必发谵语。脉弦,⾄五六⽇传经尽,邪热去⽽谵语当⽌;若复不⽌,为少阳邪热甚也,刺期门,以泻肝胆之⽓。

清·吴谦《医宗⾦鉴》

太阳与少阳并病,故见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下痞之证。⽽⽈、或⽈时如者,谓两阳归并未定之病状也。病状未定,不可以药,当刺肺俞,以泻太阳,以太阳与肺通也;当刺肝俞,以泻少阳,以肝与胆合也。故刺⽽俟之,以待其机也。苟不知此,⽽以头项强痛为太阳之邪,⽬眩胸满为少阳之邪,发其汗,两阳之邪乘燥⼊胃,则发谵语。设脉长⼤,则犹为顺,可以下之,今脉不⼤

⽽弦,五、六⽇谵语不⽌,是⼟病⽽见⽊脉也,名⽈负。负者,贼也。慎不可下,当刺期门,以直泻其肝可也。

⽅有执⽈:并,犹合也。彼此相兼合,⽽有轻重多寡之不同,谓之并。盖少阳间隔阳明,去太阳⽅有执

远,故但兼并也。

喻昌⽈:少阳之脉,络肋间,并⼊太阳之邪,则与结胸证似是⽽实⾮也。肝与胆合,刺肝俞所以泻喻昌

胆也。膀胱不与肺合,然肺主⽓,刺肺俞以通其⽓,斯膀胱之⽓化⾏,⽽邪⾃不能留矣。发汗则谵语,与合病⽊盛克⼟之意同。脉弦亦即合病内少阳胜⽽阳明负之互词,刺期门以泻⽊邪之盛也。

林澜⽈:⼤椎即百劳⽳,⼀椎上陷中,主泻胸中诸热⽓。第⼀间疑即商阳,在⼿⾷指内侧,主胸中林澜

⽓满,热病汗不出。肝俞在九椎下,肺俞在三椎下,各去脊中⼆⼨,⼆⽳并主泻五藏之热。期门在乳根⼆肋端,主伤寒,胸中烦热,过经汗不出。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脉弦属少阳,头项强痛属太阳。眩冒、结胸、⼼下痞,则两阳皆有之证。两阳并病,阳⽓重可知。然是经脉之为眚,汗吐下之法,⾮少阳所宜。若不明刺法,不⾜以⾔巧。督主诸阳,刺⼤椎以泄阳⽓。肺主⽓,肝主⾎,肺肝⼆俞,皆主太阳。调其⽓⾎,则头项强痛可除,脉之弦者可和,眩冒可清,结胸、痞硬等证可不⾄矣。

若发汗是犯少阳,胆液虚必转属胃⽽谵语。此谵语虽因胃实。⽽两阳之证未罢,亦⾮下法可施也。⼟欲实,⽊当平之,必肝⽓清⽽⽔⼟治,故刺期门⽽三阳⾃和。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太阳传少阳,两经并病,⼤阳则头项强痛,少阳则或觉眩冒,时如结胸,⼼下痞硬者,此已是结胸初证,当刺⼤椎第⼀间之肺俞、肝俞。刺肺俞以泻太阳之郁,刺肝俞以泻少阳之郁,缘肺与太阳,同主卫⽓⽽司⽪⽑,肝与少阳,同藏营⾎⽽司筋膜也。慎不可发汗以伤少阳津⾎,发汗则⼟燥⽽为谵语,⽊枯⽽为脉弦。盖其胸隔痞硬,⼰是胆胃俱逆,再发其汗,⽕烈⼟焦,遂⼊阳明,⽽为谵语。胆胃愈逆,则时如结胸者,当不⽌如是⽽已。若五六⽇,谵语不⽌,则胆胃之津益耗,当刺厥阴之期门,以泻少阳⽽救阳明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太阳与少阳并病,其原有⼆,⼀为太阳⽔⽓不能作汗外解,循三焦⽔道内壅,⽔结寒⽔之藏,则胁下痛,⽔结寒⽔之府,则少腹满⽽⼩便不⾏,此并⼿少阳三焦为病者也。⼀为太阳⽔⽓垂尽,胃中消⾷之胆汁⽣燥,此证津液先亏,设治之不慎,使胆⽕炽于胃底,胃中津液耗损殆尽,由是胃热上薰于脑,神识被蒙,发为谵语,此合⾜少阳为病者也。⽆如近世医家,妄称半表半⾥,甲⽊⼄⽊,⽽不求病原之同异,⼀遇此证,⽆不以⼤⼩柴胡为圭臬,此真相之所以常不明也。考头项本太阳经脉,由脑后下项之道路,⽔⽓不能作汗,则强痛。⽔⽓少⽽经脉拘急,则亦强痛。⽔⽓郁⽽欲达,则病眩冒,此眩冒当从汗解者也。⽔⽓虚⽽标热上⾏,则亦眩冒,此眩冒之不当从汗解者也。⽔⽓结于⼼下,则⼼下痞硬⽽成结胸。⽔液不⾜,则虚⽓上冲,⼼下痞硬⽽时如结胸。时如结胸云者,明其有时⽽软,可断其⾮⽔结也,故治法当刺⼤椎第⼀间。泻其肺俞、肝俞,令肺⽓不郁于上,则上源⾜资津液之虚。肝脏不郁于中,则肝液亦能滋胃中之燥。设不明其为津液之虚,泥于头项强痛,误⽤⿇黄发汗,则胃中胆⽕,益⽆所制,将胃中宿⾷尽化燥屎,毒热秽⽓上熏于脑,⽽谵语作矣。⽈:「脉弦,五⽇谵语不⽌,当刺期门者」,此亦开肝脏之郁,借肝藏余液,以息胃中胆⽕,使不⾄燥热⽽⽣变。盖因胆寄肝叶之内,惟肝液能制其焰故也。若过此以往,直可决为⼤承⽓证矣。不然,少阴篇之下利⾊纯青,此正胆汁为病也。何以急下⽽宜⼤承⽓汤乎?厥阴之厥深热深,厥微热微,此亦胆⽕内炽也。何以应下误汗⽽⼝伤烂⾚乎?近⼈因此条谵语刺期门与后⼆节同,谬指为热⼊⾎室。夫妇⼈有经⽔适来、经⽔适断凭证,故其谵语,可定为热⼊⾎室。此证为液亏胃燥之证,不知何所据,⽽指为热⼊⾎室也。

刘渡⾈《刘渡⾈伤寒论讲稿》

这⼀条是论述太少并病,太阳和少阳的并病,⽽类似结胸,治疗⽤刺法,未⽤汤药。

为什么要⽤刺法?因为有少阳的问题,不能发汗,不能泻下,少阳是禁汗、禁下的,所以张仲景⽤

刺法来代替汤药治疗。

太阳与少阳并病,就是先有太阳病,后有少阳病,这就叫并病。并病是有⼀个前后次第。症状是头项强痛和眩冒,头项强痛是太阳经邪不解,或者出现眩冒,眩冒是少阳病,少阳之为病,⼝苦咽⼲,⽬眩也,少阳病有眩冒。少阳的⾥⽓不和,少阳之⽓不能够疏泄,所以时如结胸,⼼下痞硬者,这个⼈⼼下痞硬、痞塞、硬满,有的时候就重了,就像结胸,可能有疼痛,有的时候就好⼀点⼉。什么道理?因为它是太阳和少阳并病,少阳之邪游离于半表半⾥之间,所以它有的时候向⾥,就时如结胸,有的时候它偏于表,就好⼀点⼉,所以古⼈就认为这是太少并病,还不是纯粹的少阳本经⾃病。

既有太阳经证,也有少阳经证,当刺⼤椎第⼀间,第⼀间就是⼤椎⽳,当刺⼤椎和肺俞,这两个⽳都能解太阳经之邪,⼤椎是在脊⾻第⼀节的陷中,肺俞在第三胸椎下旁开⼀⼨五分,肺合于表,太阳之表,所以能解太阳表邪。肝俞去胆经之邪,因为肝胆相表⾥,刺肝俞就解决了少阳之邪。这样太阳之邪解了,少阳之邪也解了。慎不可发汗,不要认为有头项强痛就发汗,千万不能这样做,要谨慎了。为什么?因为时如结胸、⼼下痞硬和眩冒,它有少阳证,少阳的邪是不在表的,治太阳可以发汗,治少阳就禁汗。你要是误⽤了发汗,不能够解除少阳之邪,反伤了胃⾥的津液,使少阳之邪由肌⽽克于胃,就要发⽣谵语。这就是少阳的禁忌之法。

只要出现了少阳证,就不要发汗,也不要泻下,要治从少阳。为什么?因为少阳这个病就有这样⼀个问题,误发少阳之汗,就要谵语。伤了胃的津液,胃⼀燥,少阳的热邪就乘虚⽽⼊,所以就说胡话,胃⽓不和了。脉弦就是少阳的脉,⼀直到五六⽇,⽽且还是谵语不⽌的,这时候可不可以泻下?这时候有谵语了,谵语是阳明了,是不是⽤调胃承⽓汤?不⾏。为什么不⾏?因为脉弦就是少阳证,少阳之邪未解,不能够泻下。少阳不但禁汗,也要禁下。

当刺期门,应当⽤针刺之法刺期门,期门为肝的募⽳。刺期门做什么?⽤泻法,随其实⽽泻之,泻胆经之热。胆经之热解除了,这个⼈就不说胡话了。因此,这⼀条就是既有结胸的类似证时如结胸,也说明少阳病禁汗、禁下的这样的⼀个道理。

三阳合病,治在少阳,凡是阳经的病,只要是出现了少阳证了,就得以治疗少阳为主,这是指⽤汤三阳合病,治在少阳

药⽽⾔的。为什么?因为病已经涉及少阳枢机不利,不给和解少阳,给它发汗、泻下都是⽆济于事的,同时汗下要伤正⽓,就带来不良后果,谵语,烦悸⽽惊,汗谵吐下悸⽽惊,甚则吐下利不⽌,⽔浆不⼊命难⽣,重的时候都有死亡的危险,这个事情⼀定记住。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太少并病,古⼈解释是太阳病传⼊少阳⽽发⽣少阳病,太阳病还没解,叫并病,头项强痛是太阳证,或眩冒,时如结胸,⼼下痞硬,这是少阳证,可是少阳证不明显,搁个“或”,有的时候眩

冒,“少阳之为病,⼝苦咽⼲⽬眩”,有时眩冒,有时结胸,⼼下满,如结胸,⼼下痞硬,⼩柴胡汤也⼼下痞硬,有⼈参,太阳少阳并病,太阳证还存在,少阳证不太明显,时有时⽆,这个也正说明柴胡证若有若⽆的时候,可以⽤针刺,这段的意思在此。

当刺⼤椎第⼀间,这个⼤椎就是第⼀胸脊那个线中就是⼤椎第⼀间(在第七颈椎与第⼀胸椎刺突之间)。那么这个⽳的是泻胸中热⽓,这个表证也属于上焦的,少阳病也是。肺俞在第三胸椎下⾯两旁各取⼀⼨五,肺俞是两个⽳,肝俞在第九胸椎下⾯也是两旁各取⼀⼨五,这两个⽳全是泻五脏之邪热的。⽤针灸⽤针刺的法⼦,以去胸腹之邪热就可以了。

慎不可发汗,少阳病是不可发汗的,发汗则谵语,脉真正弦了,真正变成少阳病了。不但少阳病,⽽且他有胃不和,有谵语。那么谵语,五⽇的时候谵语还不⽌,那么这个时候他就变成少阳阳明并病了,那么也可以是实证。这个期门,就是乳头直下六、七肋⾻之间。期门⽳它祛胸中的邪热,常常少阳病柴胡证不明显也有刺期门的,那么这个虽然这么说,⽤柴胡证⾏不⾏呢?我认为⾏的,这个可以吃⼩柴胡汤。太阳和少阳并病,如果少阳证不明显,但时有时⽆的时候也可以⽤针刺的法治疗。这⼀段的主要意思是说明这些问题。

王付【释疑解惑】 

①怎样理解“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

答:㈠张仲景论“太阳与少阳并病”而强调病是表里兼证。㈡辨识“头项强痛”的病变证机是太阳经气不利,经脉不通。㈢辨识“眩冒”的病变证机是太阳之气不能上荣,少阳胆热上扰。㈣张仲景论“时如结胸”的重点是突出辨“太阳与少阳并病”有类似结胸证,应与结胸证相鉴别。㈤辨识“心下痞硬”的病变证机是少阳胆气不利,影响阳明胃气,浊气壅滞。

②怎样理解“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

答:㈠辨识“当刺大椎第一间”,即针刺大椎既能激活太阳之气,又能泻少阳之热。㈡辨识“肺俞,肝俞”而强调针刺肺俞能治太阳,针刺肝俞能治少阳。㈢张仲景论“慎不可发汗”而强调权衡“太阳与少阳并病”的病证表现,其治不能先用汗法,应当兼顾表里。

③怎样理解“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答:㈠张仲景强调“太阳与少阳并病”不能用发汗药,若逆而用之必定会因发汗而伤阴,并加重里热证。㈡辨识“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即强调辨治少阳胆热证,应积极治疗,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变化。

【学用思维点拨】  仲景辨证精神有以下5个方面:

①辨识太阳病证与少阳病证相兼,临证必须辨清病变证机主要矛盾方面。

②辨识相兼证的基本脉证,强调辨识相兼病证可能有类似结胸证,应与结胸证相鉴别。

③论述选用针刺方法可用于治疗太阳病证与少阳病证相兼。

④辨别表里兼证,虽有太阳病证,但不能先用解表的方法,若先治表证,常常会引起病证发生其他变化。

⑤论述先用解表方法所引起的病证表现的补救措施,即可针刺期门穴,强调针刺期门既有解表作用,又有治里作用。

仲景辨太阳病证与少阳病证相兼,因其病证表现有时类似结胸证,应重视与之相鉴别,同时又指出治疗太阳病证与少阳病证,在一般情况下不可先治太阳,若先治太阳可能会引起病证发生变化。若太阳病证比较重,先治太阳时一定要兼顾少阳,并强调治疗太阳病证与少阳病证相兼,既可用方药又可用针刺,更可针药并用。

【临证选方】  从临证选方角度考虑本条方证对应辨治关系,主要有以下2个方面:

①根据表里兼证,如病是太阳中风证与少阳胆热气郁证相兼,其治宜用柴胡桂枝汤,或选用柴胡桂枝汤与针刺方法合用。

②根据治疗后出现的病证,病以里证为主,因病变证机不同,所以决定具体治疗方药主要有:

如谵语病变证机与病证表现是心热证,其治当清心热,宜用清营汤。

如谵语病变证机与病证表现不是心热证而是阳明热盛证,其治当清阳明盛热,宜用白虎汤。

如谵语病变证机与病证表现不是阳明热盛证而是阳明热结证,其治当泻下热结,宜用大承气汤,或小承气汤,等。

如谵语病变证机与病证表现不是阳明热结证而是肝热证,其治宜用羚角钩藤汤。

如谵语病变证机与病证表现是心热证与肝热证相兼,其治宜用清营汤与羚角钩藤汤合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