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道就好

 勇敢的芯2 2024-04-01 发布于湖南
Image

觉性永远都是不动而知的,永远都是超越一切而永远不动的,因为超越一切,所以不会成为头脑所知的对象,也不会被心所感觉到,所以它是永恒的不可知,一旦你想要去用头脑和内心去认识它,这好比用萤火去烧须弥山,永不能着,也如六祖所言:“患在度量,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就是说,越用头脑揣测,越用心去推理,就离道越来越远。但是觉性它一直都在,而且只有它在,虽然它本身不可知不可测,但是通过一切显现我们就知道它的确存在,而无需证明,比如你每天睁看眼睛能看到这个世界,听到周边一切声音,六根所见一切事物,其实都是觉性的妙用,只是它永远不会住着一切事物,好比镜子一样只是照见一切,而永远不会迷失在镜子的影像里,而且它是不生不灭的;而自我的分别心呢,永远都是在不断攀缘住着万事万物,是有声有灭的。

经典有言:“狂心顿歇,歇即菩提”。比如我们一早起来,一睁开眼不用思索就能看到这个世界,第一刹那就是觉性在在看,而不需要思索,如果需要思索,那这个世界展现给你就需要一个过程,你不可能一眼就能顿时看见整个世界;同样当你耳朵听声的时候,第一刹那就是觉性在听,而不需要头脑,不需要去思索,所以用觉性最初的方法就是练习觉知——知道就好,或者说知道就听,知时便休,知时便歇。就是说看见就好(不用再去分辨)、听见就好、嗅到就好、尝到就好、触到就好、知到想就好,这样可以通过当下每一件事,六根对每一个尘境即相离相、起念离念,都能歇,歇后就是菩提,就是觉,就会通过每件事回到觉,身体放松脑袋也空了,但是这时候就好像一面镜子,无为无造作,但对于一切现量觉知,而不会迷。最初练习觉知的功夫就是这样——知道就好(离相见性)。

随时作意提起觉知,知道起了什么念头,就歇下来,看见什么就停下来……,随时都可以用功,随时歇,形成一个喜欢,就会渐渐产生力量,越来越放松越来越空,越来越欢喜越来越自在,越来越超越,越来越解脱。对于歇的体验越来越熟悉,这样子就算面对烦恼有一定的力量了,但是要明白,觉性并不是跟万法对立的,并非两个存在,其实一切因觉而有,没有觉性就没有一切,可以用体相用来阐述它们的关系,好比用金来打造各种不同的事物,比如打造成金杯、金佛、金牛、金马乃至金屎,可以用金打造成任何不同的样子,但是它们的本质都是金,金是体,不同的形象就是相,每个相都有不同的妙用,比如金杯可以用来装水等等,体相用你不能说它们是一个东西,因为打造了不同的相,也不能说它们不是一个东西,因为都是同一的金,所以是不一不异的,不二的。有这样的见地,当“知道就好”的功夫到了一定的时候,对歇的体验有一定的熟悉和稳定性的时候,那么就可以用这个提示:都是它(一切现象都是它的作用,即相见性),这时候就不会跟万法对立,一直驻于自性,但是还不够稳定,因为无量无边的习气(容易着相的习惯)经常冒出来,所以虽然常觉,但是很容易被习气牵引,这时候它会自动的觉察到,而不需要跟之前一样可以提醒自己在每件事每个念头中练习,这时候提示:都是它,马上就回来了。这时候处在觉的状态比较多,只是个提醒就好,做功夫也更轻松。

当用提醒“都是它”的功夫越来越熟练的时候,就越来越安住(无所住而住),越来越稳定,最终彻底稳固,永不退转,不需要提醒它会自动的任运,这时候我执的习气彻底的断除,但是还有法执,比如对这个世界的执着还不能全空,还有极微细的无明,都需要在自动任运的过程中断除,但是这时候已经不会退转了,不会再迷了。

所以觉知的功夫基本就是这三个过程,从一开始歇(离相见性),就是无修的功夫,而不是用自我修出一个什么境界来,其实万法如梦幻泡影,如水中月,了不可得,如此领悟当下即歇,就是觉,依此起修,对境无心,知道就好,稍稳以后只是提示“都是它”(即相会性),到最终提醒也不用自然任运(性相不二),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