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8)民国演义第二部第49章第三次围剿

 金色年华554 2024-04-02 发布于江西

第49章第三次围剿

随着宁粤双方不断地剑拔弩张,6月5日,蒋介石在宴请立法院全体委员时,承诺和平解决广州事变、决不轻易动兵。他表示:

粤变发生以来,各方颇多揣测和惊疑,实际上并无多大问题。粤变发生事不过为党务和政治上之一种纠纷,中央应付绰有余裕。故中央对于粤事,一本和平精神,决不轻启兵戎。

除了公开表示愿意和平解决党内纷争。私下里,蒋介石还通过张继、李石曾、吴铁城等人向媒体传达“中央坚决希望和平,对粤决不用兵,求政治方法解决”的主张。6月6日,蒋介石发表了《出发剿匪告全国将士书》,决定将剿灭“赤匪”作为“唯一之急务”。进一步表达了和平解决党内纷争的意愿。

6月21日,蒋介石亲自带着德、日、英等国军事顾问到南昌亲任总司令,任命何应钦为前线总司令,调集30万兵力,采取“长驱直入”的战略方针,准备进行第三次围剿。

这次“围剿”,蒋介石调动了麾下的精悍部队,表现出比前两次“围剿”远为认真的态度,事实上,这也是蒋介石和毛泽东在战场上第一次真正的交手。这次“围剿”将历时近3个月,时间超过此前的两次“围剿”及后来的第四次“围剿”。双方对垒的结果,使蒋介石深刻体会到中共和毛泽东的非同寻常,对“剿匪”战争的艰巨性有了更加充分的切身认识;红军则利用灵活、大胆、机动的战术渡过难关,但自身的重大损失及生存发展方式中的隐忧,在国民党优势兵力压迫下,也逐渐显现。在围剿期间,宁粤冲突的因素始终牵动着整个事件的进程,而九一八事变,更是直接成为了“围剿”的终结者。如果不是九一八事变的突然爆发,鹿死谁手尚难以最后定论。

首先,连遭二次“围剿”挫败后,蒋介石不得不认真面对眼前的对手。准备第三次“围剿”时,明显区别于此前“围剿”军中几无主力部队的状况,但此次其手下重要将领的陈诚、卫立煌、蒋鼎文均出现在“剿共”名单中,显示出对“围剿”力度的重视程度大大加强。国民党三届五中全会曾发出宣告,宣称:“今政府决于匪祸已成之区,大举师徒,克期剿灭,于匪祸未成之区,积极清乡,防其滋蔓。如此悉全国之力,以扑方张之寇,自可壁垒一新。”

其次,距第二次“围剿”失败仅半个多月,6月22日,蒋介石亲自坐镇南昌,自任“围剿”总司令,此后两个多月的时间长期驻在江西,就近指挥战事。在20日致何应钦、熊式辉的电报中,蒋介石提出的初步计划是:“先洗扫赣南匪巢为第一步计划,对其主力则派相当兵力以监视之,此次作战主旨,第一、不在阵前集中,应预定目标,纵长配备,相连续进,出匪不意,使其不能详悉我之部队与兵力为主。第二、主力部队专任进击,占其全力随地集中,不使分留后方,而另派后继部队以防剿各区,如此占领宁都广昌后对粤或援闽皆不致误时失机也。第三、先将其老巢击破,确实占领,再将其赣南各县城占领,然后再定第二步计划。”

6月下旬,蒋介石决定不以苏区核心区域为主攻方向,将主攻击点放在其所判断的红军主力所在方向,即赣东左翼一线,对此,其在日记中记载:“研究战略,决定右翼地形复杂,进展困难,故取守势,暂不求进步,所以重兵贯注左翼,另以强大部队第六、第九两师控置于黎川、建宁与南丰之间,以备赤匪由闽边以抄袭我主力之侧背也。深思熟虑,终觉战略未妥,于心不安者,而今则贯通断行必无疏漏矣。”

6月底,蒋介石任命何应钦为前敌总司令兼左翼集团军总司令,辖第3军团(第5、8、24师)、第4军团(第9师)、第一路进击军(第6师)、第二路进击军(第11、14师)共7个师及闽西北各部从南丰进攻;陈铭枢为右翼集团军总司令,辖第1军团(第60、61、52师)、第2军团(第25、27师)、第三路进击军(第47、54师)共7个师从吉安进攻;第10师及攻城旅为总预备军。第28师、第77师及第12师之34旅,为吉、泰、万、赣四县守备军。第23师、79师、骑兵第1师位于南城、宜黄、临川、樟树地区,担任“清剿”和维护后方之责。蒋介石计划采用“长驱直入”、“分路围剿”的战法,左右两翼形成钳形攻势,以图先击破红军主力,然后再深入“清剿”,捣毁苏区。

与蒋介石对第三次围剿的积极准备相比,红军方面当时却多少显得有些放松。第二次反“围剿”结束后,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判断:“两广反蒋军队正想急进湖南,蒋有先对付两广的必要,对我们有改守势的可能。”

6月22日,在第三次“围剿”已剑拔弩张之时,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一方面判断“目前蒋介石准备三次进攻革命,已是事实”,另一方面又认为:“如果广东军去打长沙,而红军又不打抚州,则蒋自然也会先打广东的。因此目前我们不再向抚州进攻。如敌退出南丰,也只用少数部队进南丰,而不以大部队逼抚州。我们的队伍只在蒋介石的偏僻地方,而不去广东政府的地方。这样就使蒋不得不对红军转处守势,去对付广东政府。”

毛泽东在分析了敌我形势后,进一步提出:“敌人如由南丰前进,只能在广昌以北有船运输,所以敌人八月十五号以前只能进到广昌。以后有新谷了,才能再进。七月以前我们可以努力筹款。八月也可以不管他,主要在于、瑞、石、汀四县布置巩固苏区做战场。”

很显然,由于第一、二次反围剿的胜利,红军对蒋介石如此之快地发动第三次“围剿”缺乏充分估计,之所以如此,一是认为第二次“围剿”失败后,国民党方面短期内很难再次组织起大规模的“围剿”;二是注意到宁粤间爆发冲突的可能,判断此一事态势必定会影响蒋介石对苏区的进攻。

所以,宁粤冲突的爆发,相当程度上使红军放松了对蒋介石的警惕。但是,令红军始料未及的是,惯于在国内政争中纵横捭阖的蒋介石,却有其自己的出牌方式:即在政治上全力应付两广攻势的同时,军事上不是停止而是加紧准备对江西苏区的围攻。蒋介石此举,初看似涉行险,细究起来却有一石数鸟之效。大批部队南调至与广东接壤的江西,既可参与对红军的“围剿”,又可防范两广部队北进,还可保持对广东的威胁。陈铭枢也回忆,他从两广出走经日本回到南京后,蒋介石告诉他:“共匪不是短期所能消灭的,到进剿到一定阶段时,就要你担负起打回广东的任务。”

自拘禁胡汉民后,蒋介石遭到各方怀疑、指责,政治上十分被动,急需制造事端,转移视线,如粤方发动事变后他在日记中所写:“此次粤变之来,其祸因当不能避免,但胡汉民事发生后,如果即亲往江西剿共,使陈济棠、古应芬无所借口,则其变或可暂缓。”

循着这一思路,迅速发动新一轮“围剿”对蒋介石可谓是亡羊补牢之举。的确,当时国民政府内能够使各方无法反对的举措即为“剿共”,粤方在反蒋的同时,也绝不敢放低“剿共”的声音,宣称:“今日我国民革命军人之最大责任,一曰剿共,二曰讨蒋”,明确表态:“即使为国人所共弃如蒋中正者,若能以剿共自效,国府亦断不加以一兵。”

毛泽东当时认为红军主力应移向闽西开展群众工作。他分析道:“依大局来看,过去所拟三军团去宜黄、崇仁,四军去寻乌、安远的计划,不但客观上帮助了蒋介石打击两广,为蒋介石所大愿,并且要很快引起两广的对共行动,乃由我们一身遮断两广反蒋视线,使之集注于我们自己,必然要促进蒋粤妥协对共的进程,我们不应如此蠢。”接着,他又指出:“去南丰以北,目前事实上即不许,整个策略上也不宜。因一则无巩固政权可能,二则威胁长江太甚。西南北三面都不可,便只有东方是好区域。”

毛泽东此时的战略思想是红军主力既不能出击长江中下游流域,威胁国民政府的心脏南京、武汉等重镇,也不能南下出击广东,避免南京和广东联手,一致对付红军,剩下唯有向东,出击福建。

在各方追求最大利益的算计下,蒋介石在前一次“围剿”失败后的一个月内迅速开始了第三次“围剿”。因此,蒋介石的迅速出击,出乎红军意料之外,使政治经验尚未完全成熟的红军显得有点措手不及,在军事上一度造成对蒋介石有利的局面。后来毛泽东客观地反省道:“第三次战役,因为不料敌人经过第二次战役那么惨败之后,新的进攻来得那么快。红军仓卒地绕道集中,就弄得十分疲劳。”

虽然广州汪精卫政府对南京国民政府大加鞭挞,但此时胡汉民尚被蒋介石软禁在汤山,因此也怕投鼠忌器,贸然不敢兵戈相向。但是,广东实力派代表陈济棠却不甘落后,不惜采用极端手段,准备伺机刺杀蒋介石,混水摸鱼。

  

陈济棠,字伯南,广东省防城县(今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广州陆军学堂毕业,一直在粤军第1师师长李济深手下当差。1923年1月,33岁的他以战功升至第1师第2旅旅长。1929年初,陈济棠利用蒋、桂战争,李济深被蒋介石扣压的机会,投靠蒋介石,一举篡夺了老领导李济深第八路军总指挥的职位,开始成为独霸广东的“南天王”。

第八路军前身是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北伐时期,第四军的陈铭枢师、张发奎师及叶挺独立团,在副军长陈蕴珏率领下参加北伐。第四军军部及陈济棠师在国民革命军总参谋长、黄埔军校副校长、第四军军长李济深的率领下,留守广东大后方,后扩编为第八路军。陈济棠后来叛乱失败后,第八路军番号被撤销。全国抗战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把第八路军的番号给予了中共领导的红军。

陈济棠一方面竭力与蒋介石修好关系,另一方面又利用国民党内的反蒋、特别是以胡汉民为首的元老派的力量,来作为他的政治屏障。5月3日,在古应芬的鼓动下,为了保住“南天王”的地位,陈济棠与李宗仁、白崇禧及张发奎、唐生智等将领联名发表通电,要求立即释放胡汉民以及蒋介石下野。陈济棠的这一举动,向世人表明了他与蒋介石和国民政府的彻底决裂。思来想去,陈济棠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派了自己的三个贴身卫士古孝天、胡俊德和马必武,采取极端手段前往南昌暗杀蒋介石。

6月26日上午,蒋介石,在陈诚、罗卓英和卫立煌的陪同下,按计划前往南昌讲武堂检阅部队。此刻,从江西大旅社到讲武堂,沿途道路两侧布满了全副武装的军警,护卫着蒋介石的车队通过。

当车队行驶到一拐弯处减速慢行时,站在路旁执勤的一名警察,突然被身边的一名壮汉用力推了一把,仰面朝天地倒在路中央。第一辆开道的警卫车上的司机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吓了一跳,下意识地踩了刹车,汽车带着刺耳的金属摩擦声在距这名警察不到一米处停了下来,紧接着后面的车队都停了下来。就在这时,突然从路旁人群中跳出来三个大汉,几乎同时拔出手枪,向中间的几辆轿车开枪射击,他们正是陈济棠派来的杀手古孝天、胡俊德和马必武。

随着连珠炮般的枪声一响,围观的人群立即像炸了窝一般,人们惊叫着,你搡我拥,四处乱躲乱窜。三名刺客来得突然,去得更快,还没等四周的军警反应过来,他们已混进人群,转眼间就消失了。

好在三名刺客行刺匆忙,并没有弄清楚蒋介石是坐在第四辆车上,因此他们的射击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蒋介石有惊无险,在周围军警的保卫下,快速驶离了现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